分享

数码单反相机照集体相的注意事项

 来开好运 2016-05-31
数码单反相机照100人集体相时感光度设置为合适?
        拍集体照最好把感光度设置在100,即便是光线不好你也不要随意调高感光度,而是使用三脚架,以保证画质足够细腻。如过你用到1000的感光度,我敢肯定地告诉你,本来就因为人多面子小的照片就更看不清楚谁是谁了!下面是我拍合影多年自己积累的点点经验,仅供参考。
        1、用A档,即光圈优先。光圈用到F8左右,以确保能让镜头的最佳素质表现出来,保证最佳的画质。同时也保证景深足够,能让前后排的面部都清晰。同时感光度调在ISO100,这同样是为了保证拥有最高画质。
        2、建议使用三角架,以减少抖动带来的轻微模糊,因为你用到了8的光圈,所以快门速度不会太快。
        3、焦点对在整个合影景深靠前3分之一的地方,比如有4排人,你的焦点就对在第2排中间人的面部。
        4、在拍摄时要确保前后排的脸部光线一致。最好是早晨10点前或下午3点后的顺光拍摄,如果多云或阴天也可以拍摄。切忌中午的顶光或者是一半人在光线下一半人在阴影里拍摄。
        5、构图时不要把合影的人填满整个画面,因为普通镜头的边缘成像不好,如过人物面部太靠边缘就会面部变形太大,同时清晰度会很差。所以你四周还是适当的“留白”。
        6、后期处理时由于每个人的肤色会有很大差别,女士化妆的很白,男士显黑,所以每个人的面部亮度你要单独调整。 
        7、一定要多拍几张,以防有人正好眨眼时可以用另一张来PS。 
        8、站位时前后排都要错位对空站,确保每个人的脸能露出来,如果人多拥挤就以最中间人为中心,两侧人侧身将自己的一侧肩膀放在前一个人肩后。

还有一些摄影师的这些经验可以借鉴:
--------------------------------------------------
光圈F值调大一点,景深长,前后排都清晰。
一定要用脚架!
用相机的连拍模式“噼里啪啦”多拍几张,人多,难免有眨眼睛的。
教你一招:喊123,睁开眼!
--------------------------------------------------
单反相机,用定焦头画质会比较好。
同样拍摄时尽量不要用广角端、用换算后的35-50焦段比较合适,光圈11-16。
如果人物排4排,可以把对焦点放在第2排,这样前后都比较清晰。
另:可以拍多张,然后接片。
--------------------------------------------------
50人左右的集体照,普通的相机就可以解决,镜头最好用标头,拍摄时用脚架,用RAW格式拍,应该能满足要求的。当然,您这50人如果是重量级的人物,那么用8X10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
50-60人的合影,用普通的DC也是可以,DC景深大,也是个优点。
如:佳能G11,拍摄时尽可能的不用广角,因为广角容易变形,光圈适中,画质会比较好。
--------------------------------------------------
相关链接
照片尺寸大全
--------------------------------------------------

关于相机镜头
        在数码相机上最能够吸引目光和最需要百般呵护的,莫过于镜头了。不少数码相机的镜头上并没有打上自己的品牌标志。松下数码相机镜头上标的是“Leica”,柯达的镜头上标的是“SCHENIDER-KREUZ鄄NACH”,而索尼的数码相机的镜头上也赫然标着“CarlZeiss”。尽管这些标识的字母毫不起眼,但是每一个后面,却都代表着德国的专业镜头厂商。德国专业镜头延伸到数码相机的潮流,正在呈现不断扩大的潮流趋势。
   德国镜头是行业中的“老大”,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和发展经验。 著名的卡尔·蔡司和莱卡,是德国镜头的两大巨头,当然也是全球的两大巨头了。 
        第一,最优秀的是卡尔·蔡司
         1.卡尔·蔡司,一个仅高中毕业的学徒工;德国古镇耶那(Jeona),卡尔·蔡司的故乡。当初也许谁也没有想到古镇上的这位学徒会成为世界光学巨子。 
         2.因为多年对光学和化学的兴趣,在学徒期满之后,卡尔长期在当地的耶那大学旁听。1846年,30岁的卡尔创办了一个工作室,早期产品是放大镜片和简单的显微镜。得益于两位大科学家恩斯特·阿贝和奥托·肖特(听说过光学玻璃中大名鼎鼎的“肖特”玻璃吗?开创者就是此老)的帮助,蔡司厂光学镜头的质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一波三折的经历。1945年2月14日晚上,灾难降临,德累斯顿照相机工厂被盟军炸毁。在二战将近结束时,巴顿将军的第三军团占领了耶那,本来打算让工厂重新开工,由于雅尔塔条约规定美军的位置必须后退向西移,德国被一分为二,耶那镇和德累斯顿全部由苏军占领。对于这个光学巨人的财富,俄国人当然不会让“美帝国主义”染指,作为战争赔偿,苏军拆除了剩下94%的工厂设备。在基辅建立了现在的Kiev照相机制造厂(借着这一丝血脉,俄罗斯镜头至今还能在光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德国人的技术好像抢不走,在耶那大学的支持下“CarlZeissJeona”的标志很快又出现了。当初被巴顿掠走的126名蔡司关键管理人员和技师,在美国的支持下,也在联邦德国(西德)的奥伯考亨重新建厂。卡尔·蔡司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获得了新生,蔡司厂从此一分为二。 东德的产品冠名carl zeiss jena(卡尔.蔡司.耶那)史称“东蔡”,西德的产品冠名carl zeiss,史称“西蔡”,东、西蔡都标榜自己为是蔡司正宗,其实双方在设计上都秉承了蔡司传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种竞争使得蔡司在光学技术上的更臻完美。两德统一后,东西德的蔡司厂又联系经营。总部仍在奥伯考亨,拥有员工3500名,同时在世界各地设有分厂。这时的蔡司双剑合壁,在光学领域已经是第一强者。在135领域还尚有康太克斯与徕卡抗衡(康太克斯采用卡尔蔡司),但到了120领域carl zeiss T*便称雄天下:哈苏、禄徕两大120巨头都使用卡尔蔡司镜头。进入数码时代,依靠蔡司的鼎力相助,原本是光学外行的索尼,摇身一变,成为消费级数码相机的业界老大之一。
         4.经典的缔造者。蔡司开创了镜头工业中的诸多经典设计。蔡司的创始师保罗.鲁道夫就是镜头制造史上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1890年,他设计出第一只消像散正光摄影镜头(Anastigmat),开创了蔡司镜头的新纪元。1896年鲁道夫又发表了大名鼎鼎的普兰纳(Planar)双高斯结构的镜头,对各种镜头像差都进行了出色的纠正。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包括徕卡)无不借鉴普兰纳镜头的设计。1902年,他又设计出四片三组的“鹰之眼”——天塞(Tessar)镜头,虽然结构简单、价格适中,成像质量惊世骇俗,明快锐利。其他诸如广角镜头的典范Holgon、大光圈镜头的典范Sonnar(索尼DSC-F828的镜头正是基于Sonnar镜头结构设计的)、专为旁轴相机设计的Bio-gon等等,都是蔡司创造的经典名镜。光学产品只要沾了蔡司镜头的边就有市场,这就是事实。 

         第二,大名鼎鼎的徕卡LEICA 
         话说徕卡这个品牌没有建立以前,在1849年,23岁的德国数学家卡尔.开尔纳(Carl Kellner)在威兹拉(Wetzlar)成立“光学协会”,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发。这时徕卡的前身。在1869年 Ernst Leitz 接管了公司并成为唯一的管理者,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这就是著名的Leitz(徕兹)公司。具体说到徕卡(leica)这个品牌的诞生,不得不先说135相机的产生。 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德国一位才华横溢的机械师,同时也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执着的色友。在上世纪初,工业革命盛兴,当时的机械工程师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纳斯达克崩盘前的IT工程师一样是知识分子中的骄子。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就是从奥斯卡·巴纳克担任徕兹公司研究主任一职才开始的。他创造性的使用了35mm胶片尺寸来设计相机,拍摄幅面为24*35mm。于是著名的135格式标准的相机诞生了。 当然Barnack最初的想法只不过是想研究如何制造一部方便的工具使他能够很方便地得到拍摄时,有个曝光的参考,这部使用42mm的镜头、1/40秒的快门速度的“原型徕卡”(Ur-Leica)被改良后在世界上迅速流行起来。 徕卡(Leica)是由徕兹(Leitz)与相机(Camera)二组英文名字组合而成,最初拼音组成“LECA”(勒卡),但因为与法国克徕乌斯公司在1924年所推出的使用35mm有齿孔软片的“EKA”(爱卡)相近,为防混淆,就改名Leica(徕卡)。因此,是先有相机后才有品牌名称。 可以看到在日本的相机品牌出现之前的几十年里,徕卡横行天下、独步武林,造就了一大批摄影大师,徕卡=135这个概念深深的烙在人们的心中,就像现在的操作系统=微软一样。 不像蔡司等厂家,长期以来徕卡一直致力于小像场镜头的设计和制造,在135以下幅面的镜头里无可争辩的成为了王中王。
        在135领域,如果佳能是奔驰,尼康是宝马,那么徕卡就是劳斯莱斯,至于什么索尼最多算个阿米尼…… 1990年威得徕兹集团(Wild Leitz Holding AG)和Cambridge Instrument Company plc合并建立一个新的徕卡Holding B.V.集团。至此,徕卡的名字正式与显微镜测量器、照相测量法系统及科学光学仪器的领导者,划上等号。 
         在蔡司、徕卡的耀眼光环下,罗敦司德(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在外行人眼里变的默默无闻。其实在德意志百年的光学传统工业里曾经出现过大量的优秀品牌,但在蔡司、徕卡的垄断下大多凋零了,但罗敦司德(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靠自己的一流的设计还坚强的存在。如果你看到哪款数码相机使用了罗敦司德和施奈德的镜头,其他的不说,光学性能尽可放心。虽然有传闻说数码相机用的德国镜头都只不过是德国设计甚至授权,但就算镜头在日本或其他什么地方OEM,德国人也会顾忌一点自己的面子,性能绝不会太离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