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兴之路:从全民“书法热”到“让书法回家”

 水之源处 2016-05-31

[摘要]新世纪以降,硬笔书法成为昨日之星,毛笔再次回归,但却呈现了一种令人尴尬的乱象。

1949年以后,书法虽然逐渐从中国人的生活中退场,但仍有一些书法现象值得关注,比如兴起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全民“书法热”和2015年“让书法回家”公益基金的成立,从这两个个案里,我们可以一窥书法的魅力以及有识之士对于书法的挽救。

八十年代是中国在政治、思想上相对开明和宽松的一个时期,加之“文革”十年的禁锢与封闭,整个社会对知识、文化的渴求空前强烈,“全民书法热”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不过,这次充当书法主体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毛笔,而是钢笔,也就是“硬笔书法”。

复兴之路:从全民“书法热”到“让书法回家”

“硬笔书法”的历史与钢笔传入中国进而替代毛笔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密不可分。1935年,陈公哲的《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出版,章太炎为其作序写道:“一笔成之,可以省目力、竞寸阴”,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本钢笔字帖。1939年,黄若舟出版了一本与钢笔有关的汉字通行书写字体《通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却为四十年后《怎样快写钢笔字》一书的问世提供了绝佳蓝本。

“文革”结束后,文艺复兴的春天又一次到来,钢笔书法受到社会垂青,但在当时,除了六十年代出版的《农民杂记钢笔字帖》和《雷锋日记摘抄》之外,再没有更具指导意义的钢笔书法字帖了。这时,已七十二岁高龄的黄若舟依据自己早年的著作《通书》,去芜从精,编成了《怎样快写钢笔字》。1978年,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很快就得到了钢笔书法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并一印再印,销售量高达1200万册。两年后,另外一本钢笔书法工具书——庞中华的《谈谈学写钢笔字》出版,在这本书中,庞氏第一次提出了“钢笔字书法”的概念,使钢笔字向艺术的过渡有了理论依据。1982年5月,《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年钢笔字大赛,“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硬笔书法爱好者。随着接连几届中国钢笔书法盛大赛事的成功举办,掀起了一股参与人数极多、普及率极高、影响极远的文化狂潮。全国各地硬笔书法热潮风起云涌,盛况空前。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也随之成立,各地区、省市的硬笔书法协会也纷纷成立,硬笔书法大赛此起彼伏。硬笔书法名家的书法讲座,也纷纷登上中央电视台。那时,硬笔书法爱好者对硬笔书法名家的追捧,并不亚于现在的粉丝与歌星。”

但这种狂潮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硬笔书法热渐渐退去,参与人数大幅度下降,一些曾经的硬笔书法名家也纷纷转从他行,另立门户。究其原因,在研究者看来,最根本的莫过于两点:一是硬笔书法有极强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在书写过程中永远不可能产生像毛笔书法那样强烈的文化内涵,因此也就无从谈及经济效益;二是信息时代来临后电脑打字对手写字的巨大冲击,也是硬笔书法退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世纪以降,硬笔书法成为昨日之星,毛笔再次回归,但却呈现了一种令人尴尬的乱象。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起飞,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成为全面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起居,书法因此难以再起到教化人心的功能,更不能自书写者走向家庭,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业呈现繁荣趋势以后,书法作品本身的经济价值大幅上升,投资、交易、保值功能凸显,书法在无形中被资本所绑架,书法家也不再去追求真正的书道,而是追求单纯的润格、市场、卖多卖少,一些原本毫无书法功底的人将此看作发财之道,浑水摸鱼,也进入了书法家群体,以丑为书、以怪为书、甚至自创字体者,大有人在,这些,都使得书法越来越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薪者,而更像一个击鼓传花、群魔乱舞的“文化江湖”。

如何才能扭转书法的颓势呢?2015年12月27日,一个公益组织——“让书法回家”在北京长城饭店正式成立,试图引导书法重新回归中国人的生活。

根据相关介绍,这一公益组织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中国人的家里都挂上一幅书法作品”,将中国文化的元素与精华普及、渗透到全体公民,培养国人对汉字及书法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文化。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该组织还邀请北京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研制了一款手机APP产品:墨品定制。用户只需动动手机,关注“墨品定制”微信公众号,根据活动指引,提交相关申请通过之后,就能有机会获得免费定制的资格,“秒抢”到自己喜欢的书法家。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告诉书法家,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书法、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上款等等,书法家就会根据你的要求进行创作。创作完成后,主办方还将对每一幅作品进行装裱,然后通过物流寄送到参与者手中。整个过程中,参与者不需要付出一分钱,只需要轻轻点击几下手机就能完成。此次公益行动的发起人、“让书法回家”公益基金执行主任曾志勇风趣地说:“打个比方,就像商场里搞活动,规定了只要你脚步踏进这座商场,就保证能够免费抢到自己喜欢的商品,这样的公益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假如每一个中国人的家里,真的都能挂上一幅书法作品,那么书法的回归无疑将成为一种可能,但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与多元化的观念,这一理念听起来宏伟壮观,实施起来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参与,这正如该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席殊经常所说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将书法送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更重要的是呼吁人们重归东方式的生活,重视家教、礼仪、秩序,进而改造我们的文化。这,显然不是一个组织或几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

从二十世纪末期的全民“书法热”到当下的“让书法回家”,让我们看到,尽管书法在当代生活中远离了一般人的世界,但仍然有很多有识之士清醒的意识到了书法承载的文化价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他们发起书法运动,呼吁书法回家,本质上,是在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国民精神的重建。这一条路,漫长且艰,但只要有人在行动,就有希望和期待:书法,终有一天,还会和中国人在生活中惊艳的邂逅。(文/一凡)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