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策划】客舍梅水间,日久他乡即故乡(三)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16-05-31

策划\文图 | 李克亮

白墙傍青山,半月塘里映黛瓦


        
在梅州客家人聚居的村落里,那一圈一圈的围龙屋,依山傍水,稳坐山脚下,随着山脚地势参差,朝向各异,依次排开,犹如一个个刚获得丰收的老农自得地坐在田头,望着远方的山与云,思索着农事,盼着一年又年的家事和美。

        围龙屋多建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其周围山脉来势雄健,山麓结基平坦、宽敞,周围绿水回环,左右山峦如案,远处山峰笔挺。建造方位一般选择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夏天南风拂窗,避免西照,冬天背风向阳,采光充足。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建筑一般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其主要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以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以白墙傍青山,半月塘里映黛瓦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两边横屋与正堂的平面看齐垂直,采用对称式庭院房屋结构,向前后左右重叠排列,并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

        围龙屋前面有一个半月形池塘,天气晴朗的白天或是皎月当空的夜晚,这一汪池塘水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围龙屋的白墙碧瓦倒影其中,美不胜收。这一潭池水除了风水格局的讲究,它还担负着具体的日常实用功能,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外围有一扇总门,门前筑斗坊,沿着大门筑围墙。进入总门有一块宽敞的门坪,用于晒谷、乘凉、练武等。门坪后面正中大屋是正堂,分为上、中、下三堂。上堂设神台、祖龛,两边还摆列刀枪、叉戟及狮鼓锣钹。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的主要场地。下堂是婚丧喜庆时,请来的铜鼓八音班设乐坛和轿夫们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父母及长房长子居住,客家人有“长子不移居”之谓。上、下堂左右方的厅房叫南、北厅,是会客厅。中、下堂之间靠横屋的房子叫花厅间,门口置天井,筑花池、假山,是读书习文的场所。正堂左右各有一栋房屋,叫枕头屋,屋内卧室、厨房、水井、杂物间等配套完善。正堂和枕头屋之间露天部分叫天井,用于通风、采光、排水和作发生火警时的隔火巷。


        客家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族姓数十户或数百户人家自成村落。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到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民居建筑的风俗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梅州市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两万余座,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是古老中国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通过松口走向海洋,面对更宽广的世界,围龙屋成了客家人崇祖念本的根脉守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