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松龄作为座右铭的对联(4)

 高山仙人掌 2016-06-01
蒲松龄作为座右铭的对联(4)
  
   四

   蒲松龄的励志联没有使他走出困窘的生活苦境,没有使他跃上宦途扬眉吐气的青云。一种无法言状的悲凉时时袭上他的心头,他在六十岁所作的《夜坐》诗中吐露了这种无奈的心情:
  
   短榻凝寒客思清,
   时闻里落短长更。
   松阴破碎秋光漏,
   髭影婆娑短烛明。
   文字逢时悲老大,
   晓床欹枕笑平生。
   年年落拓成何事,
   揽镜忽看白发盈。
  
  生不逢辰,时运不济,对着镜子中自己的满头白发,他只能以苦笑反思自己年年落拓的一生。
   不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总是不留痕迹地渗透在读书人的血液中。先秦古书《左传》中曾经提到“三不朽”之说,说“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是当时人对死而不朽的理解。前汉司马迁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引用了“三不朽”,但是他巧妙地进行了重新排序:“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不是史迁记错了先贤的古训,而是有意识地进行了调整。既然不能像圣人那样给后世留下美德,那就应该在“立功”或“立言”之间做出选择,他是一介文人,当然看重“立言” 。于是,在即使遭受了耻辱的宫刑之后,他还是坚持写完了千古绝唱《史记》 。蒲松龄对史迁十分尊崇,从其模仿“太史公”而化名“异史氏”就可以看出,因此他也像史迁那样,骨子里渗透着“三立”的价值观,并且把“立言”作为自己的志向,纵然在生计艰难的时候也“消磨未尽祇雄心” 。出于“立言”的目的,他在科考屡战屡败的同时,一直进行着《聊斋志异》的创作。到四十岁时,他已基本完成了是书的创作。
   《聊斋志异》共十六卷,四百九十余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之名,“志异”意谓记载各种怪异之事。全书题材广泛,或出自作者的亲身见闻,或因袭过去的题材,或采自民间传说,或为自己的虚构;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其书如他自己所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聊斋自志》)内容包罗万象,而多谈狐、魔、花、妖、鬼、神,以此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十七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关于创作《聊斋志异》的隐衷,蒲松龄本人《聊斋自志》中曾经有所披露: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不是风花雪月的无聊文字,也不是狐鬼木妖的故作另类,寄托心中的“孤愤”才是蒲松龄撰写此书的真正动机。蒲松龄的一生似乎与“愤”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中曾经写道:
  
   天孙老矣,颠倒了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腮,飞鸿铩羽,同钓寒江水。
   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 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
   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尔。
  
  中国有句成语道出了人生的一个哲理,那就是发愤图强,蒲松龄正是这句成语的注脚。文章憎命,雄才难展,在冷落荒凉的“聊斋”里,他面对生活的重压和科考的折磨,“斗酒难消磊块愁”(《感愤》),只能满怀郁愤地撰写《聊斋志异》 。
   成书的《聊斋志异》在他活着的时候,似乎并没有给他的文名增加几多砝码,只不过让人知道他“爱听秋坟鬼唱诗”而已。在三百年后的而今,他却凭借这本书而几乎让所有的国人都知道了他。他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无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激励他最终获得了成功,不是得到厚禄,不是当上高官,而是在“立言”上获得了成功!与“立言”相比,那些高官厚禄不就是浮云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