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ajor/Critical偏差报告要求

 zxc0458 2016-06-01

昨天的推送文章提到了Major和Critical偏差与Minor偏差报告记录要求上的不同点,今天详细解读。


首先从偏差描述说起,对于不同级别的偏差,WHO对于描述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Minor偏差要求的只是Adequate(充分)的描述,而对于更加严重的两类偏差,WHO要求Enhanced (进一步的),Thorough(彻底的,严谨的)和Objective(客观的)。当然,这里所谓的描述,不仅限于偏差报告时的描述,在调查过程中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Major和Critical的偏差往往也是审计的重点,所以写报告的时候一定需要仔细斟酌其表述。


根据一个有用的决策树中描述的偏差分级原则,Major和Critical的偏差通常是指对制造参数,SOP,GMP有明显的违背,或者影响产品质量属性,或者影响操作以及关键参数,或者影响设备或仪器相关的流程,在这些情况下,偏差的发生往往对产品的质量或者法规要求的文件记录有潜在的影响。


在这些情况下,偏差调查过程应该更加深入,不能像Minor偏差那样治标不治本,仅针对表面现象进行处理,需要深挖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所谓的Root Cause Investigation(根本原因分析)。根本原因分析也有方法论,明天后天会分别介绍两个用于根本原因分析的方法5WHY和鱼骨图法。


在进行完根本原因分析后,需要针对根本原因制订CAPA(预防纠正措施),这里再强调一下两个概念的不同,Correction针对的是偏差偏离的表象,Corrective Action针对的是根本原因。


进行了调查,建立了CAPA后,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对于批次的处理意见,倒底是可以释放产品,还是不可以释放产品,还是说释放了产品之后要进行后续的补充稳定性,亦或是需要返工等等。这些内容可以记录在Batch Disposition批决策(如适用)中。


GMP 2010版第230条中有明确的要求,所有与该批产品有关的偏差均已有明确的解释或说明,或者已经过彻底调查和适当处理;如偏差还涉及其他批次产品,应当一并处理。


偏差批准后,产品或受影响的物料可以释放、拒绝或者返工,后续的CAPA完成后,还需要对Efficacy of Corrective Action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也就是说偏差最终的关闭需要等到所有的CAPA完成后,并且经过必要的有效性评估才行,不是偏差批准了就一切结束了。


在评估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现相关的CAPA无效,同样的根本原因导致的偏差还会继续发生,更有甚者,一开始认为的Minor偏差,因为没有找到对应的根本原因,也有可能会反复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通过第二个偏差,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在第二个偏差的描述中,应该把相关的信息做一个关联,以尽可能反映事件的全貌。


Conclusion结论部分的内容根据上面的描述,其实分为好几个阶段,在偏差批准前,需要对偏差报告的调查部分,针对根本原因的CAPA部分,产品的批决策部分内容进行总结,所有的CAPA完成后,还需要对偏差进行总结,回顾一下CAPA是否有效。只有完成了最后的评估,偏差才算真正的关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