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去病墓石刻【图文】

 mrb8 2016-06-01
 国宝:马踏匈奴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6月28日,从咸阳打车到茂陵,就是去看霍去病墓前的那几块大石头。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兴平。两千多年来,这位抗击匈奴、屡建奇勋的英雄就静静地长眠在这里。当年,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想给他在长安建造豪宅,他却拒绝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相伴他的是巍巍祁连(墓的形状,不过,我是没有看出来),还有一组夺人心魄的石雕。



  霍去病墓的这组石雕,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踏匈奴”了。
  这是一件纪念碑性质的圆雕,长190厘米,高168厘米。整体庄重威武,与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国富兵强的恢弘气度相一致,展示了一代名将抗击匈奴、捍卫国家统一的胜利者的豪迈姿态。

国宝:马踏匈奴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雕像的主体是一匹具有烈气英风的战马。看到它,令人想起汉人的《天马歌》:
  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这的确是一匹令匈奴心寒胆颤的天马。
  你看那个匈奴首领,此刻正蜷缩在天马的腹下,他持弓握箭,龇牙咧嘴,须髯耸动,似欲作垂死挣扎,但面对如此剽悍勇武的战马,挣扎是徒劳无益的。当年,霍将军率数万铁骑北击匈奴,深入两千余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匈奴被迫退出河西走廊时,曾编歌谣怀恋河西,词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同样无奈的呻吟在这被天马践踏的匈奴首领雕像中表现得格外鲜明,格外形象。

国宝:马踏匈奴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汉代雕刻家在“马踏匈奴”这座纪念碑式的雕像的构思与雕刻上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它以简练的线条、雄浑的气势、象征性的手法,成功地实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这匹威武矫健、气度伟岸的战马代表着大汉九夷臣服、万方来朝的国家形象;它也是墓主人霍去病短暂一生所建立的盖世奇勋的艺术概括;它还体现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战马与匈奴首领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是稳如泰山、镇定自若、睥睨一切的“静”,对它身下仰卧着的敌人甚至还带着点嘲讽的意味;后者是负隅顽抗、狼狈不堪的“动”。前者伟大,后者渺小;前者英武,后者卑琐。


国宝:马踏匈奴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让我惊叹的是,简单几根线条所表现的威武庄重而又雄强静穆的气息。


国宝:马踏匈奴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还有,比现代雕塑老实朴素的作风。


国宝:马踏匈奴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它是“好懂”的,直入人心的,耐人寻味的。

国宝:跃马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在汉代与匈奴的战斗中,战马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有“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的说法。能征惯战的霍去病生前与战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雕刻者以象征性手法,把战马塑造为正义、善良、勇敢的化身。透过它,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骠骑将军霍去病那种博大的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件作品在整体上借用了石头的天然形态,只是略加雕刻,有浑然天成的意味。那行将伸展的前腿,那已经点地的蹄尖,那高昂的马头和警觉的双目,仿佛都预示着这匹千里马即将腾空而起,去参加战斗…… 

国宝:跃马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雕刻者不拘泥于细致的刻划和繁琐的装饰,而着意于瞬间动势的捕捉和对对象内在精神的把握,造型简练而大气,完整而厚重。作品中细部处理精雕细刻,尤其是面部和眼神的刻画令人感到了“点睛”妙笔的绝技。此外,《跃马》在造型上,也成功地继承了体、线、面并用的优良传统,并为后代雕刻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国宝:跃马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与“马踏匈奴”遥遥相对。


国宝:跃马鈥斺敾羧ゲ∧骨笆讨 

       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名气小得多的“跃马”,原因:1、比“马踏匈奴”更浑朴厚重,2、更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它没有表现跃马飞驰的极致动态,而是刻画即将跃起的瞬间动作,艺术手段上也不低于那名声更响的“马踏飞燕”。3、下面没有人啊、燕啊的踩踏着,看着更舒心。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这一组现在霍去病墓右侧陈列。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卧马。

虽作憩息之态,但它昂首警视前方,准备随时纵身而起的神态,表现出了出征环境中的特殊气氛。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改为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伏虎。

       虎的形象在古代陵墓雕刻中很常见,但霍去病墓卧虎的单纯洗练不作张牙舞爪威逼的表现却极为罕见。通过那如咀如嚼的嘴,锐利的目光,略略耸起的肩颈,微微收缩的前爪和卷向腰背尾巴等。微妙的刻画使人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凶猛迅捷的性格特征。在我国古代的谚语中有:“将奋者足踞,将噬者爪缩。”(《古诗源》)前一句正好说明上述卧马前右腿后屈,即将奋起的顷刻。后一句则更好的形容这只猛虎伏卧缩爪正集中注意力,以乘对方不备时猛扑过去,噬吞猎物的神情。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对我来说,最具震撼力的还是这只石蛙了。巨大的身体,足有半个房间那么大!但所雕之处只有头部这简单几笔,太出人意料了。雕刻者惜墨如金啊。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蛙背上神秘的纹路。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作品《蟾》选取一块表面疙里疙瘩的黑色岩石,只是在眼、鼻、口、牙等处稍加点划,一只活灵活现的蟾便从石头中迸发出了生命。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据说,这两件石鱼曾被拿去做过门墩,遭到了破坏,因此没有评为“国宝”。

但这两件石鱼也同样是寥寥几笔画龙点睛,形象呼之欲出。

它们凝重沉稳,充满了自信与坚定。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霍去病墓前的国宝级石刻(三)



《蟾》、《石鱼》都是在石材表面稍做雕凿,让雕刻真正成为一种画龙点睛的艺术,而其特殊性也就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得之自然是艺术之上乘,但自然并不是抄袭表现对象的外表。霍去病墓的群像造型,十分讲究写实与写意的交互使用,在似与不似之间它们和有意安排的巨石及乱石一起成为乱石中有序的阵势(据说,这些石刻原来散置于陵墓之上)。


霍去病墓的塑造方式是雕刻与环境整体意识的创造与中国传统雕刻“因势象形”因材施艺的典型范例,是一座独具风采的象征性陵墓,它的雕刻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局部、从墓形到石刻都达到了高度的完美与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