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从“不通则痛”看中医疼痛史

 369蓝田书院 2016-06-01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作为重要的病理机转而广泛流传。这一古老的智慧影响的不仅仅是炎黄子孙,德国细胞生理学家埃尔温·内尔受“不通则痛”的启发,攻克了离子通道的关闭和开放的课题症结,发现了细胞膜上的离子道,于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在西方,疼痛的历史是宗教退却 ,个人意志得到彰显的时期。在东方疼痛的治疗史日趋完善,以《黄帝内经》为疼痛之根的大树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花儿绽放。


1
中医的疼痛历程
中国对于疼痛的研究和治疗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中的《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讲“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从此后代医家便从中得出了一个基本共识:寒邪侵袭是身体疼痛的主要病因,气血运行阻滞是身体疼痛的病机。也就是说气血流行不畅是疼痛的变化基础,疼痛是气血流行不畅的表面现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疼痛出现的人体部位可以是病变的部位,也可以是人体病变部位的阳性反应。随后就有了李东垣的“痛则不通”(《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和朱丹溪引申的“痛忌补气”的说法(《丹溪心法·腹痛》),为后世治疗疼痛病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寒邪是疼痛的主要原因,在《黄帝内经》中对于猝痛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脉外猝痛。得温则止病情较轻,得温不止病情则较重。其病机为”寒性收引,脉络失养,经脉挛缩拘急”。

二、寒热搏击于脉中,腹痛拒按。其病机为“寒邪化热,寒热相持,气滞血瘀”。

三、寒凝腹痛。1)腹痛喜按。其病机为“寒凝肠胃之外,膜原之下,血气不得散行,按之血气可散而痛止”。2)腹痛喜呕。其病机为“寒客肠胃,胃气失降,上逆而呕”。3)腹痛泄泻。其病机为“寒客小肠,受盛失职,下为泄泻”。

四、宿积腹痛。疼痛按之有块。其病机为“寒侵小肠膜原之间,血脉凝涩,日久则成积块”。

五、热结腹痛。表现为腹痛便秘焦渴,其病机为“热结肠胃,伤津灼液”。

六、脉寒而痛。1)按之无益。其病机为“寒入挟脊之脉,按之深不可及”。2)痛而喘动应手。其病机为“寒客冲脉,寒凝气滞,冲脉不畅”。3)背与心相引而痛,其病机为“寒凝背腧,背腧注心,脉涩血虚或瘀”。4)肋与少腹或少腹与阴股。其病机为“寒滞胆脉少腹,阴股均为肝脉所过,血涩脉急,故相引而痛”。

七、五脏气厥而痛。表现为猝然痛死不知人,其病机为“寒侵五脏,脏气上逆,阴液大阳气耗散,五脏失养”。

第二个阶段就是张仲景提出疼痛治疗方法,张氏在《伤寒杂病论》中把疼痛分为外感和内伤,记载了治疗疼痛完整的理、法、方、药辩证体系,例如太阳经头痛,头项、背、脊一起痛,发热恶寒者属于外感风寒,邪气留于腠理经络所致,应该应用辛温解表法。可用香苏散加剂。阳明经头、额、眼角、鼻疼痛者属于太阳经病邪传入了阳明经。治宜升清解表,可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少阳经疼痛,两头角痛连耳前后痛者,同时口苦,耳痛,肋痛。这是邪入少阳所致。治宜和解少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仲景所创治疗心胸疼痛和心脉动悸的甘草汤、治疗心胸疼痛的生脉散等是具有补性的方剂。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正式提出了“痛则不通”的实性疼痛病机。这也是当今中医学界公认的疼痛病机之一,对于不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通道不通畅。二、通道不通行。其中通道不通畅有包括了以下三点1)通道变的狭窄。2) 通道内物质超过其正常的承载能力。3)通道内的物质逆行。通道不畅通也包含了两点。1)通道自身的物质或外来物质彻底阻塞了通道。2)通道本身不正常完全关闭。李东垣并且提出了“通利之法”即“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

中医疼痛历史的第四阶段在明朝,张介宾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不荣则痛”的理论,张氏在《叶选医衡·痛无补发辩》中说“凡治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实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泻亡阳也,非速救脾肾,温补命门不可。夫以温补而治痛者,非不多也,奈何医者,专执痛不可补气之说,岂良法哉”。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中说“肝血不足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凡此皆肝血不荣也”。“不荣则痛”进一步完善了疼痛理论。

中医疼痛历史的第五个阶段在清朝,叶天士和王清任把中医的疼痛理论推上了新的台阶。叶天士提倡从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的角度分别对疼痛进行辩证,以规范化疼痛的辩证,并且提出了“通络止痛”的治疗打法。叶氏针对“通络”提出来了八种方法。1)针刺宣通法,此法经常与内服药联合用。双管齐下。2)有情温通法。此法针对情志内伤,病大损耗气血较为有效。3)温肾宣肝之法。此法依据是肝主宣泄,同时肝宣泄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肾阳的温煦。4)健中通络法。此法针对中焦营血亏虚致使的络脉失养。5)虫类搜剔法。此法针对顽固的寒湿滞络。6)逐瘀通络法。此法针对实中有虚的气血痹塞。7)辛润法。此法针对寒化火热伤阴血之症。8)辛香法。此法针对寒湿入络之疼痛。清朝的王清任又把活血化瘀融入治疗疼痛的方剂。例如治疗“眼疼白珠红”先让患者服用通窍活血汤,再服加味止痛没药散。对于血瘀的头痛,表现出“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时,应用血腑逐瘀汤施治。对于前胸疼痛者用木金散治疗,,前胸后背皆痛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以治好。有突然间胸痛,方剂无效时,可以用血府逐瘀汤施治。,对于肚腹疼痛,不移动属于血瘀者,用膈下逐瘀汤施治。对于少腹疼痛,不管有无积块,或者女性经水不调者应用少腹逐瘀汤 施治。对于痹症引起的肩、背、腰、腿或是周身疼痛者用身痛逐瘀汤治疗。对于老年人小便阴茎疼痛者,无论时间长短均用黄芪甘草汤治疗。对于跌打埙伤等物理损伤以致瘀血者,用玉龙膏贴治。时致今日,中医的疼痛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了。


2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关系
《黄帝内经》对于痛症指出了两条病机:1)不通则痛。2)不荣则痛。并且后世医家对于前者制定了泻热、祛寒、消导、活血、行气等治疗方法,以使血液循环流畅。针对后者制订了补益之法和灸法来固本培元,温通血脉。换句话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分别是从虚与实的角度概括了痛证的病机,这也是中医治疗疼痛症状的主要理论指导。“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真的是并列关系吗?张景岳认为“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换句话说也就是气血虚时间长了会进而化为“不通”,由此说明“不通”和“不荣”息息相关,有着因果关系。在人体疼痛发生过程中共同发挥着作用。在痛证的辩证过程中这一点尤需注意。因此止痛应寒热并用,补泻并施,随机应变。


3
不通的后果和疼痛的分类
然而“不通”真的会痛吗?非也。不通可以造成胀满、可以造成麻木、可以造成肿胀、可以造成气逆、可以造成不孕、可以致痹、可以致痿、可以致痈。无论是胀满,还是麻木、还是不孕、还是……都没有疼痛这一主观感觉,但他们的实质都是不通。再谈谈“痛”吧!邪气以不同形式、相异途径侵入人体,会引发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疼痛症状。如今痛有胀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绞痛、空痛、隐痛、走窜痛和因虚致痛之分,那么他们的原因又各是什么呢?其实胀痛属于气滞、刺痛属于血瘀、冷痛属于寒凝、灼痛属于火邪窜络、重痛属于痰湿困阻、酸痛属于湿邪侵袭、绞痛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和寒邪凝滞气机之分、空痛属于气,血,阴精不足、隐痛属于阳气,精血亏虚、走窜痛属于气滞,风邪。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因虚致痛有阳虚、阴虚火旺、肾虚骨髓失养三种。


4
通也会痛
《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就是“动而不息”的运动观,所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并不是绝对的,“通则痛,不通则不痛”也是合理的。清朝的叶天士分析脑中风时说“精血耗衰,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近代医学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认为脑中风的发生的原因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上下气血运行受阻,经络、肌肤、筋脉失常,而导致‘不通则不痛’。”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华佗创制麻佛散阻碍气血运行,从而屏蔽痛觉信号的传导,以便于进行外科手术。其原理也就是“通则痛,不通则不痛”。

《黄帝内经》说“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其大体也。”所以面对复杂的疼痛疾病时要仔细思考痛之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常中有变,寓变于常”,谨慎行事。

(作者学校:河南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