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与人文的碰撞——谈方东美的近代文化演变观

 甲午童 2016-06-01

 在方东美的文化演变观中,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与变化乃是影响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变动的一个最重要因素。那么,应该如何来看待科学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或者缩小范围而具体地说,应该如何看待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呢?

众所周知,在17世纪以前,西方世界的知识分工尚不如现代一般明确,而当时的哲学还是处于总摄一切学科知识系统之崇高地位。等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各类学科知识的不断分化,科学也渐从哲学中分化而出,取得了较为专门而独立的地位。在近几个世纪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哲学之研究则显得有些“不温不火”,甚至出现过衰退之势,这也导致了一些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与对哲学的无端“藐视”之现象的发生。方东美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基于人们的四点认识:(1)科学是具体的,哲学是抽象的;(2)科学是进步的,哲学是板滞的;(3)科学是批评的,哲学是武断的;(4)科学是有实利的,哲学是不切人生的。

为了让人更深入切实地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方东美对于这四点认识上的误解逐一做出了分析与反驳。

关于第一点,方东美认为,科学也不尽是具体的,而哲学也不全属于抽象的。说科学是具体的,是因为只看到了科学方法上的观察与实证等技术层面,这些故为不可否认之事实;然而实证科学之进步首先从数学而来,数学的发明与哲学家是无法分开的,而数学的某些部分本身也是极为抽象的,它的对象并不是实验的事实。更进一步说,任何物质科学的推论中也都是可以找到某些抽象之步骤的。

关于第二点,方东美指出,科学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它的不断进步;而哲学最易受人诟病的,也就是它的迂远性,各种争辩论议不断。不过,科学正是由于它的进步性,反而导致各学科都不断出现不确定的纷争;哲学的问题表面上看似循环辗转,而至今都不失其时效性,看起来似乎没有进步,但是它的进步与不同却是表现在过程之中的。

关于第三点,方东美反驳道,科学理论之背后常常设有一种潜在性之假定,这种假定往往是没有意义与根据的。而哲学对于科学之假定与结果,却是常常可以提出批评。因此不可说科学就是批评的,而哲学就是武断的。

关于第四点,方东美辩护道,真正确定的知识都是有实践性的,科学与哲学都是如此。科学的发明也不是有绝对的实利,如各种侵略武器之发明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哲学也并不是不能增进人类的享受,因为人类除了物质性的享受以外,尚有精神上的幸福。

通过上述这四点的综合辩证与分析,我们便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种种关联与异同了。

科学需要正确的思想文化作为其导引与评定,思想文化在某些方面也需要科学来验证与实践,而进一步从根本上说,思想文化与科学最终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命的存在而提供参考与服务的。在未来人类科技与文明的态势中,我们的思想文化与科学发展应该如何“融合”起来而蕴育出一套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的文化系统?人类的生命又应该以何种方式在未来的时代中得到安定与升华呢?方东美指出:新的发展都在指正这个宇宙不可能只有一个机械的物质秩序。因为一切的转变都是指向生命的向上发展、心灵的向上发展,然后在这重重发展里面,我们可以看出Emergence of Value(价值的涌现和呈露)。

我们知道,在古典主义的科学思想中,至少还是坚持各种科学理论是要在于表达真理;而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以来,由近代的科学唯物论发展出的各种科学实证论,则认为物质世界当中只有事实而已,只是根据这些事实而产生理论,只观察它能否与事实相符,而忽略其它比如其价值性的一面。如此一来,科学的真理性被渐渐转化为科学的有效性,渐至出现了所谓的“价值中立主义”。而对于人文文化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处理关于价值现象的问题,因此不可以用价值中立的态度来研究和建立人文文化的知识系统,否则人性将被化为物性,生命世界也必然会沦落于一种下堕的丑陋中。方东美认为,受近代科学唯物论的影响,人们只是把整个宇宙当成一个单一的物质领域;而从生命的角度而言,这个世界根本是立体而多层次的。“所以这个世界,显然不是封闭的世界,而是一个从有限到无穷的开放世界。”物质世界只是人类生命的根据与起点,从物质世界向上尚有生命世界、心灵世界……直至最高的精神世界等的不同层次。生命的价值应该是以物质世界为基础,层层向上点化而升华,最终契入生命精神世界的至高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方东美把生命的最高领域安排在精神世界,但是他并没有忽略物质世界的基础性。他认为正是因为有物质世界这一“起点、根据与基础”,方可进一步“去弘扬生命的精神,根据物质的条件,去从事生命的活动,发现生命向上有更进一层的前途,在那个地方去追求更高的意义、更高的价值、更美的理想。这样把建筑打好了一个基础,建立生命的据点,然后在那里发扬心灵的精神。”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在人类生命的升华中发挥作用,前提是要搞清楚它在生命世界中的定位与目的,而并非被它所牵着走。

那么,生命在到达最高的精神领域之后,是否就意味着终点呢?方东美认为,到达最高的精神领域,还只是进行了生命“上行”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生命的“下行”。对此,他曾在宏观与共通性上分别以中国哲学中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来进行论证:

“儒家在精神文化、道德、艺术、哲学思想上面,可以把他的精神提到很高,高到一种程度,可以通透到达天,通极于天。但是儒家的思想,这么一个超越的精神,一定还要回过头来,贯注在现实世界上面,用儒家哲学上的一个专门名词叫做‘践行’,把一切高尚的文化理想,转移过来,在现实的人间世、现实的物质存在上面要能够兑现。”

“原始的道家精神,可以采取‘反者,道之动’,一方面提升他的精神到达‘廖天一’的高处,那时他的哲学形而上学可以飞扬到达那么高的境界;……因此,道家有一种高尚的精神成就,从他那个高尚的精神成就的眼光,再回顾人间世,他不但不诅咒世界,不诅咒下层的世界,即使是下层世界也在他的精神上面变成‘人间天国’。”

“就佛家而言,小乘佛教初起时,认为这个世界是黑暗、苦恼、罪恶;但是等到他自己精神修养一高了之后,再以下回向的方向来俯视现实的人性,不仅仅人有佛性,而且万物都有佛性。因此,在下回向的方面,当初他诅咒人间世为无常、黑暗、罪恶、烦恼、痛苦,现在他都取消了,他拿最高的慈悲心来拯救世界,把这个世界从黑暗、痛苦、烦恼中变成一个精神理想的领域。”

综上来看,方东美所希冀建立的是一套有机的双向立体文化系统,在这样一套文化系统中,虽然存在不同的层次性,但一切都是互不妨碍而和谐共存的。生命层次的上级与下级之间双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是一种矛盾的关系,而是互为增进的。这一点也明显克服和超越了西方哲学思想中二分法式思维模式的桎梏,巧妙地解决了近代以来受科学思想影响的物质与生命之间的隔阂问题。同时,他也证明和强调了人类的生命应该是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的,科学的进步不应该降低人类的价值与阻碍生命的发展以及对形而上的追求。这也是他对近代以来受科学影响的价值中立主义与机械因果论的一种批判。

从方东美先生对近代文化演变的分析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于时代文化变乱的痛苦与无奈,也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类生命价值之肯定与热爱。生活在近现代这样一个文化交变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方先生对于文化演变之见识的广博与深远,可谓同时代同类型人物中之佼佼者。诚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方东美的文化演变观是以他自己独特的生命哲学做基础的,而他的生命哲学主要还是根基于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之基础上,并且深受了大乘佛教哲学之影响。总的来说,他的认识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并融合了对西方哲学与科学思想之批判,对于当前的文化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程思系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文章摘自《理论月刊》2016年第1期,原题为“科学与人文的碰撞:方东美的近代文化演变观探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