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明威在巴黎的大咖朋友圈儿

 青梅煮茶 2016-06-01


泡小酒馆,喝咖啡,替朋友打架出头,徘徊于利兹酒店,在莎士比亚书店虚度光阴,和文艺界名流互诉衷肠,和浪荡才子鬼混……这不是你心目中的海明威,但却是真实的海明威。他曾在巴黎度过了最贫穷、最快乐的日子,成为他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他在最后一本书里这样写道:“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巴黎让来过的人念念不忘。“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海明威如是说。

  上世纪20年代初,新婚燕尔的海明威作为驻欧记者与第一任妻子来到巴黎生活。当时,“世界上最有趣的那些人”都住在巴黎。乔伊斯、毕加索、庞德、菲茨杰拉德、杜拉斯……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名字,经过这座城市的沐浴而熠熠生辉。当时,战争的硝烟弥漫于整个世界,文艺气息却浓厚,人人都有情怀,因此诞生的大师们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海明威就是其中之一,他创作的起点,正是巴黎。巧的是,他最后一部作品《流动的盛宴》,记录的也是对自己年轻时在巴黎生活的回忆。这个给过他灵感的地方,一直陪伴着他走完了整个人生。

刚来巴黎的时候,海明威还十分贫穷,租住在先贤祠附近勒姆瓦纳红衣主教路74号的一间公寓,“一个有两居室的套间,没有热水也没有室内盥洗设施,只有一个消毒的便桶。地板上铺一块上好的弹簧褥垫当床,墙上挂着我们喜爱的画,这仍不失为一个使人感到欢乐愉快的房间”。

海明威喜欢奥德翁路12号的莎士比亚书店,在那段没钱买书的日子里,他读的书都是从莎士比亚书店借来的,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在那里,他发现了文学作品的新世界。

 海明威挚爱的书店如今已经变为普通住宅,只有墙上钉着的一块牌子记录了它的伟大事迹:1922年,书店主人西尔维亚·比奇小姐出版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部被视为禁书的作品,让世人尽早地认识了这位文坛奇才。乔伊斯写作的地点就在海明威对门,红衣主教路73号,法国诗人瓦雷里的家里。海明威和乔伊斯也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他们一起聊天,讨论文学,甚至海明威还帮乔伊斯打过架。

除了乔伊斯,海明威在巴黎还认识了不少朋友,斯泰因、庞德、埃兹拉、查普林……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他(菲茨杰拉德)的才华像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自然。最初,他并不比蝴蝶了解自己翅膀那样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的才华,他也不知道自从何时这些才能被洗刷和破坏。直到后来,他开始注意到他破碎了的翅膀和翅膀的结构,才明白不可能再次起飞了,因为对于飞行的热爱已经消逝。他唯一能够回忆的,是当初在天空中毫不费力飞翔的日子”。这文字那么优美,又那么忧伤,足见海明威的惋惜。他在《流动的盛宴》里,花了很多的文字去写自己和菲茨杰拉德的故事,自然又真切,是全书里最为生动的部分,看完竟心生几分羡慕。

海明威经常走进一间咖啡馆,点一杯咖啡,从上衣里取出笔记本和铅笔就开始写作,写不下去的时候点上一杯酒。那时,整个巴黎都是属于他的,而他属于那本笔记本和那支铅笔。他最爱的咖啡馆,当属蒙帕纳斯大道尽头的丁香园咖啡馆了。这个咖啡馆包裹在一片绿色植物当中,俨然是一座花园。咖啡馆内部也很舒适,在角落里,还保留着一张“海明威座椅”,椅背的铜牌上刻着海明威的名字。就是在这里,海明威阅读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下决心也要写一部小说。就是在这里,海明威用了两个月时间写出了那部伟大的《太阳照常升起》。如今,这个吸引过左拉、塞尚、魏尔伦、布勒东等众多名流的地方仍然富丽华贵,迎接着来来往往的客人。然而,那些来去匆匆的身影里,又有多少人知道,过往的岁月里,这里唤醒过多少才子,记录过多少故事。 


离开巴黎近三十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再次经过巴黎,下榻利兹酒店,店方奉还他在1928年曾寄存的两个箱子。箱子里,海明威找到两本当年在巴黎留下的日记和随笔手稿。那里,承载了他青春中最贫穷却最美好的记忆。当年为吃饭发愁的他如今已成为需要安保人员护送的名人,连手稿里记录的很多人亦已不在人世。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顿时百感交集。于是,他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动笔书写了《流动的盛宴》,完稿一年之后,便饮弹自尽。  


书中的文字是平实的,没有什么过多的修饰,感情却是那么真挚。巴黎留给他的记忆是无尽的,他说:“每一个在巴黎住过的人,回忆与其他人都不相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儿有多么困难或多么容易。巴黎永远值得你去,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

他在巴黎留下的痕迹,除了那把海明威座椅,就只剩下钉在红衣主教路74号墙上的纪念牌。牌子的最下方,摘录了《流动的盛宴》里的一句话:“这就是我们在巴黎的青春岁月,我们最贫穷、最快乐的日子。”希望那些日子,巴黎,都记得。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责编:蓝风

涉及其他版权问题,

敬请与我们联系!

投稿信箱:19264816@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