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源于“库兹涅茨曲线”,后者是由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说的是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呈先加大后减小的倒U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把库兹涅茨曲线的思想应用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当中,于1995年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根据这一假说,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既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又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因而对环境质量产生负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清洁能源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对环境质量产生正的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一般说来,在大规模工业化阶段,规模效应超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恶化;在后工业化阶段,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超过规模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改善。归结起来,这三类效应共同决定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形曲线关系: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表明:当一个国家GDP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随着GDP的增长,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GDP发展到一定水平(到达拐点)之后,随着治理深入,环境污染的程度减轻,环境质量逐渐改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1)本题第一小问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图示中各条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图示反映的信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要看到进入工业化后,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也要看到到达“拐点”后,人均GDP的进一步增加,但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本题第二小问说明“拐点”会自然出现观点的消极影响。“拐点”会自然出现的观点,容易使人们忽视环境的保护,引不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延缓“拐点”的出现。 (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就会达到峰值,经过拐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就会逐渐下降。这告诉我们: 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发展就是在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的循环往复 ③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总是推动事物前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否认了发展的前进性,④中“总是”错误;“理论告诉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体现人能够认识和发展规律,“污染由多到少”说明工业化过程有渐进的发展过程,故①③可选。 (4)下图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用来描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的曲线。在我国,图中的拐点出现,必须( ) ![]()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拐点即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实现这个拐点,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①③正确;②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的做法明显错误;④与题意无关,该题选C。
(5)下图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用来描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的曲线。在我国,图中的拐点出现,必须( ) ![]() A.大力发展第一、三产业,限制第二产业发展 B.禁止高耗能产业发展,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C.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D.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试题分析:图中拐点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程度降低,而要实现该拐点的出现,需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同时又保证经济的发展,C正确;三大产业要协调发展,A说法错误;B放缓经济增速,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不符;D与题意不符,要实现该目标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 2.材料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形,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污染的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问题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未来15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 (1)结合材料一,说明“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对我国发展经济的启示。 ①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②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分)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2分) 材料二 下图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用来描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的曲线图,即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材料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为应对气候变化,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分析材料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中显示的经济信息。 环境污染程度和经济增长呈倒U形曲线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GDP的增长,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到达某个拐点后,随着GDP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 (3)生态拐点,是指倒U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揭示的一种从环境恶化到环境优化的临界变化点。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才能实现碳排放目标,促进生态拐点的出现?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引导,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倡导绿色消费模式;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依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转变,积极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消费者应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实践低碳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34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 材料二 有一种蓝天白云叫做“APEC蓝”,这是网民对北京近期天气的称呼。虽然只是一个戏称,却让人看到治理空气污染的希望,面对“十面霾伏”并非没有办法,只要政府肯下决心,拿出严厉的治霾手段,一板一眼地落实到位,还是可以重现蓝天白云的。为了确保APEC会议在北京的顺利举办,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和“停车”、“停限产”、“停工”等10个分方案,部分市民也迎来6天的“小长假”。在这些严厉治霾的措施下,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道路畅通了,久违的湛蓝天空出现了,蓝得那么不真实,又令人无比心动。那么,现在问题来了,“APEC蓝”可以常态化吗? 材料三 2014年7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中国交通能源战略转型。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支持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具有重要价值。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9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全面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使“APEC蓝”常态化。(10分) (1)①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3分)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3分) ③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或称“拐点”以后,环境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轻,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3分) (2)①政府要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政府要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鼓励公民对环境保护问题建言献策。(2.5分) ②政府要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府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进行经济调节,加强环保的社会管理,对不利于环保的行为实施市场监管。(2.5分) ③政府要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政府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高公民素质。(2.5分) ④政府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2.5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