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榆林“六楼骑街”【图文】

 mrb8 2016-06-01


   榆林迷恋我的不是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显赫各朝治边武功的镇北台;也不是榆林河边篆刻的历代名人题字,彰显此地深厚文韵的红石峡。

 

 


 

  六座过街骑楼形态各异,建有来历。无论是白天或晚上,还是从正面或侧面观望,你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各不相同。不要说身边的许多陕西朋友不知道这一胜景,大概外地的博友也很难想到曾为边塞重镇的古城会有如此雅致。


  翻阅几次在榆拍摄的照片,搜寻了一些资料,我试图对榆林“六楼骑街”的每座楼都作一简要介绍,好使朋友们来时不仅能看到它们的外形,还能知其所以然。如有不确之处,请知晓榆林古城的行家指正。


  榆林古城平面图呈古刀币形,南北较长。今年暑假又一次有机会到榆林,还时间“奢侈”地住了一晚,沿着古城早晚走了两个来回。我们住得连锁商务酒店在北门外,紧靠鼓楼,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介绍吧。


  鼓楼始建于明成化年后期,基楼高8米,南北长29米,东西宽18米,楼下有洞四向贯通。上边两幅晚上拍的古楼照片,分别为它的东面和西面。


    楼台上建两层楼阁,楼顶十字歇山形,东西建配殿,造形奇特,工艺精巧。文革期间被拆,现依样重建。

 

 


 

 

    围绕鼓楼有一圈环形通道可以过车,临街建着仿古的门面房,但是商贩还是喜欢把摊子支到马路上,使街道熙熙攘攘显得甚为喧闹。


     鼓楼南边一、两百米的凯歌楼与鼓楼形制类似,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建成,原名怀德门。凯歌楼楼基为砖拱洞门,洞门通南北大街,台基高约8米,南北长29米,东西宽28.7米,占地面积是六楼中最大的一个。

 


 

 

    楼上有二层木楼建筑,分南北两院,东西建有配殿,楼之四角均有钟鼓角楼,错落有致,互相呼应,楼南洞口上刻有“古怀德门”。

         

 

     正德年间,地处蒙汉交界的九边重镇的榆林,由于元蒙残余贵族势力经常南侵,所以战火不断。到了正德末年,当时的延绥巡抚姚鏌率领大军击败了入侵的蒙古军队凯旋而归,在怀德门前举行了盛大的祝捷仪式,便改怀德门为凯歌楼,凯歌楼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钟楼位于榆林城内大街中心,民国10年(1921)榆林绅士白伯英、郭维藩等在为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井公祠”,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楼的旧址动工,次年落成,取名“长春楼”,后改为钟楼。

 

 


 

 

    榆林城内六楼骑街,钟楼极赋特质,其外形中西合璧还兼有晨钟击鸣的功能,既是过街门楼,还是一幢奉祀的公祠。钟楼两边临街商铺不仅有卖当地小吃的,还有经营外来风味大餐的。

 


 

  不开放的钟楼只能在目极所至中欣赏,钟楼的基址原是清康熙年间,为纪念远征缅甸阵亡的云南总兵段腾龙而建的一座牌楼。1921年牌楼浴火焚劫后同年在此地建造了此楼,文革期间还一度改叫“东方红楼”,并将外墙刷成了红色。


  现在的青砖钟楼是恢复了原有的历史旧貌,曾经悠扬的钟声虽然远去了,但其独特的外形和楼身南北布满的题刻,就让人为这座民国建筑啧啧称奇。那天我去的时候,刚好有一辆马拉车到钟楼下卖菜,中西合璧的洋楼和甚为土气的运输工具进入一个取景画面,可能只有在榆林这样的古城才能碰到一起。


    钟楼包括基台共有3层,总高24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4,8米。基台有4个砖拱洞为通街洞道,二、三层内为大梁框架,外用水磨青砖包砌。东面有桥可上二层,二层有门洞进入三层,三层顶端中央建木重檐八角亭,旧时悬大钟报时。

 


 

   

     三层门额石上刻着由民国时榆林著名书法家李堂、白介微等书写的横匾,西面的“驼峰险峻”最初为“驼峰拥翠”,因为以前榆林是与塞外物资流通的要道,那个年代在这个地区驼队是长途运输的唯一工具。


 

    因而榆林也被叫做“驼城”,在古城南门外的环岛中间一对骆驼扬着脖子高高挺立。

 


 

  南向基座上的题刻“南控乌延”, 乌延是当时地处夏州和延州之间的重要古城之一,后人因此以乌延泛指榆林城以南一带地域。三层上方横额题刻“万流仰镜”,两边的楹联是“浩气长存河山真壮丽,热心永在钟鼓多佳音”,建有木质阳台,并开有十扇券形明窗。


   面北基座上为“北临雁塞”题刻,是因榆林做为万里长城上的一个重镇,一直与山西的“雁门关”相提并论。三层上方横额题刻是“蜚英腾茂” 是人声名、事业日盛的颂语;两边对联是“千里烽烟眼前过,万家灯火望中来”,阳台、窗户形制与南向相同。

 


 

  东面的“芹水流芬”原为“芹水流芳”,“芹”字源于流经榆林的“芹河”,楼身的题刻个个引经据典,都有出处,完全表现出当时文人的悠悠文化底蕴。


 

  东面门洞已封闭,一房子紧贴钟楼,只能侧身而过,往来的汽车又将本身就不宽敞的道路逼仄的狭隘难行。

 


  钟楼曾供祀的井岳秀其人,1917年被黎元洪任命陕北镇守使,其后近20年一直驻榆独掌陕北军政大权。他在政治上横征暴敛,但在经办地方教育、工商事业等方面亦有一定建树,悬挂在钟楼上的牌匾赞誉尽管言过其实,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到达榆林的那天晚上我曾一个人在不太大的古城圈内漫步,榆林城内万家灯火。钟楼的静谧在光灯的漫射下出现了与白昼截然不同的感受,散发出妩媚和典雅的味道;一派繁华夜景中,曾经走过的人都化作了尘埃,不变的只有未曾殆尽的历史记忆。


    六楼骑街中最为显赫的是新明楼,也称新鼓楼、南鼓楼。建于明嘉靖年间,历经清嘉庆、光绪年间及1957年、1983年多次修葺,1986年彩绘。楼阁为方形木结构,周长180米,总高20米,占地216平方米。楼基分4个墩,为大青石砌成,基墩间留十字通道,连接南、北、西大街。


  新明楼整个建筑设计奇特,典雅精巧,除基座为石砌明台和顶覆琉璃瓦外,全为木式结构,由28根大柱支撑。其中四根通天柱直达楼顶,取古代天文星象28宿和四大金刚之意;


  此楼十字歇山顶,楼顶无一根横梁,重檐三滴水,三层楼阁皆为斗拱逐层互相叠接,飞檐斗拱,翩翩欲飞;脊顶立体龙兽相望,脊上人物走兽栩栩如生,檐下雕粱画栋,玲珑秀丽,成为古代建筑中少有的杰作,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


 

  新明楼四周商铺林立,装饰较为考究;人来人往,交易颇为兴隆。但我想特别为博友介绍的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千人一面的商铺、店面,而是楼边一个巷口每天都会临时支起的豆腐摊子。

 


 

 

远在明代榆林古城为长城线上九边重镇之一,由于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用酸浆点出的豆腐色白、嫩软、韧细、味美,真是色、香、味俱全,入口不腻,百吃不厌,为酒席宴上款待嘉宾的上等名菜。


  康熙皇帝巡榆时当地名厨上了此菜,味美鲜嫩皇上赞不绝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榆林豆腐从此美名远扬。卖豆腐的女子告诉我,现在有高速公路,经常有人把她的豆腐作为礼品带到西安、北京等大城市,给在那里工作的陕北人解馋。


  在古城南大街新明楼与南城门之间有一座骑楼叫“万佛楼”,修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民国五年(1916)5月庙会失火,顶楼被焚毁,后本寺僧人周宽(俗名陶官府)四出化缘,集资重建。佛楼共三层,底层呈长方形,为巨砖砌筑四孔拱洞四通街道式结构。在四通式楼基上,建有二层木结构楼阁,分为南北两院。


  北院紧依南主楼而建,中为三楹斗拱彩绘、飞檐翘角的观音殿,东西各设有三楹配殿。南院主楼阁为二层,高9米余,楼东侧设有木楼梯直通顶层,上下两层均斗拱飞檐,四角翘举。


    万佛楼顶层明廊回绕,歇山楼顶覆青筒瓦屋脊。整个万佛楼内原曾供有上千个大小不等的佛像,可惜现已不存。这次来这里不知为什么又在修缮,不能上去参观。


     我上次来榆林,正好碰上万佛楼有庙会,跟着进香 的老百姓还到楼上看了看,感到这里作为开放的寺院应该是很窄狭的。这是我随便走进的一个院落,感到榆林古城可看的东西挺多。 


  过了万佛楼,看见街道两边不断有人在维修老房子。其实,榆林老城应该抢救、修缮的老房子还有不少。


  为了一探究竟,我随便钻进了一家老门洞,到院子里看到建筑精美的两层小楼显得疲惫、破旧。如果榆林政府出资,帮助老百姓把这些老房子修旧如旧,把整个古城拿出来对外展示,我想绝不亚于已在全国名声大噪的山西平遥、四川阆中。


 

  现在看见的这张照片就是我最后要介绍的文昌阁,因其楼基平面为正方形又名四方台,矗立在榆林古城步行街最南端。文昌阁建于清朝乾隆十九年间,后来榆林举人、著名书法家叶兰捐资维修楼体;


   修缮完毕,三层楼檐自上而下分别悬挂叶兰祖孙三代所书“五星会垣”、“天下尊师”、“文昌阁”三块匾额;祖孙三代墨宝荟萃,弥足珍贵,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聚集于此,被人们传为佳话。


  文昌阁全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纯木结构,楼高19米,楼基为石质墩台。二层为文昌殿,三楼为魁星殿,民间流传文昌和魁星都为主管人间文运大事的神祇,备受文化人学士的尊崇,文昌阁的兴起反映出了当时榆士庶重视文化的风尚。


  旧文昌阁在1951年以妨碍交通轻率拆毁,2005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新建的文昌阁巍峨高耸,画栋雕梁,流光溢彩,辉煌壮丽,为榆林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为了恢复“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增加古城榆林的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业,榆林市先后投入9500万元,维修了三座被毁坏的阁楼,复建了鼓楼、凯歌楼、文昌阁三座楼,并把六楼下的大街建设成为保存历史风貌、古色古香的步行街。


    榆林城内六楼骑街而过,长街短巷纵横交错,青砖灰瓦、高墙低檐十分考究的民居四合院遍布全城,与北京的四合院十分相似,这就是榆林城一向被誉为“小北京”的缘由。

 


 

     榆林古城从始建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古城内那些长街短巷青砖铺就、纵横连缀的一个个四合院落,源自明、清两代驻边大员对于京城生活环境的留恋,所以对京都建筑加以复制。

 


 

  其他地方官员、商贾等也纷纷效仿,一般居民也自然跟随。时长日久在这塞外边地,就有了这样一座独具特色,让人惊讶的古城。

 


 

  比如吕二师巷,吕家的原籍在山西,因祖上曾出过一位文官和一位武官,所以这条街就叫做吕二师巷。谁能想到1966年“文革”中曾经力倡“破四旧”的毛润之先生,30年前竟然也挥笔给封建的文武官员题下如此牌匾。

 


 

    榆林南城门巍峨庄重,城池依山傍水,城墙宽厚高大,展现出一座塞上古城在军事上的雄伟。榆林“六楼骑街”的建筑特点在我国明清古代城市建设中也是独一无二,被誉为全国最具特色的古城之一。

 


 

  站在南门外高山上矗立的凌霄塔13层上,“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胜景尽收眼底。朋友,如果有时间,你不想到榆林亲自领略一下这塞外古城的风光吗?

 


 

  我建议你正月过大年时去,那时六座过街古楼都有榆林地方文艺演出,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加上陕北风味的民歌小曲,你的人生享受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