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分辨宋元明到代或早期近现代仿制玉

 bhh5505 2016-06-01

    这一两年来在玉市常见到的双面单层镂雕玉佩价位,这些玉佩玉质看起来温润,似乎像和田玉,单层镂空,雕工简单粗糙,题材为人物及花鸟。大概前年才在玉市出现,刚开始数量并不多,偶尔整个玉市才出现一两件。曾好奇上手看看,手头还重,玉质洁白没有老气,看表面光泽温润,起初还认为是雕工较差的和田玉老件,价位约2-3千。因雕工粗,就没有拿出放大镜详细检视其皮壳包浆及阴刻线条工具痕迹,来判断新旧。不过后来竟发现玉市上,几乎澳门人摊上都逐渐陈列了类似玉佩,本来还认为就算不是老件,也会是一、二十年前仿清制品,因当时和田玉来源充裕,没有现在这么贵,所以都还使用和田玉雕制。如今竟然一下子出现那么多,不禁怀疑是以接近和田玉的等级较高青海新制品?一定是新制品数量才会出现这么多,若是以和田玉制作,以现在和田玉原料高涨,绝不划算。
    另外偶尔也在业者或藏家的摊位上,发现玉质佳雕工不错的多层次镂雕玉件,以放大镜详细检视,似乎有老件的包浆皮壳,但却没有老件应有的深浅不规则磨损痕迹。以放大镜检视其阴线雕痕,为连续长线过于俐落,且在阴线两侧留下明显平行的粗糙痕迹,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怀疑是以快速的电动机械工具所雕制。因觉得玉质温润,材质应为白和田玉,雕工还不错,所开价位比之前所看过类似多层次镂雕便宜,认为若以此雕工及和田玉材料,就算现代制品也值得。于是抱著可有可无心态,大杀价位后收下。
    此种玉质佳雕工不错的多层次镂雕玉件,十几年前就曾见过,曾买过一件明风格白玉镂雕龙纹方牌,要价万余元,在两年前才又见到购得一件明风格白玉镂雕凤凰纹桃形带板,接著又向不同卖家购得明风格白玉镂雕麒麟纹葵花形带板及元风格白玉镂雕春水图嵌饰和元风格白玉镂雕萱草纹带板。当时的卖家都声称是由前一手藏家在十几年购进,景气差拿出来变现。刚开始还信以为真,认为捡到便宜,以低价买到元明玉带饰。后来就警觉可疑,近二十几年来在市场上陆续见过宋元明多层次镂雕的带饰,为数仅几件,要价均以万计,其玉质用料多数不是很好,后天品相也有损伤。但近两年来短短一年多就收到4件,多层次镂雕雕工不错,玉色及玉质均佳,要价均不到万元,才几千元。虽然怀疑不到代,但觉得雕工及玉质都有可取之处,就算近现代和田玉制品也值得,所以价位可以接受还是继续买进。后来在网拍也见过几件,曾试著向曾交易过的有信用,愿提供鉴赏期的卖家,分别买过两件雕工细致繁复的明风格双层镂雕龙纹方形带板,要价不到万元,但收到后,龙纹镂雕雕工是细致繁复,但太匠气,且表面没有经仿古处理,没有任何皮壳包浆,稍有经验的人一眼就可看出是新制品,因此就退回。此种雕工细致繁复的明风格双层镂雕龙纹方形带板,后来在玉市也陆续见过几件,开价8-10千元,甚至分别见过两套整组10几块带板,要价10几及20几万,雕工均繁复,玉质白晰,品相完美,两位卖家均称十几年前所收藏,景气差拿出来变现。这要是到代整组带饰,无疑是博物馆级国宝,要价应百万元以上,单位则应是人民币或港币计,怎需到玉市贱卖,还卖不掉,当然是高仿品。
    个人认为此类不开门的元明风格多层次镂雕玉饰,应为早期和田玉来源充裕,没有现在这么贵,由老练师傅使用和田玉依据图录所高仿制品。虽然不到代,但以现在和田玉高涨,熟练雕工也不便宜,在到代元明多层次镂雕玉饰真品价昂,且不易找寻情况,若其要价不高,是可以将此雕工佳、玉质好的带饰,当高级工艺品买来过过干癮无妨,仍可保值。但可不能看走眼以真品价位,或介于真品与仿品间之价位购进,若此将损失惨重。
    如何分辨宋元明到代或早期近现代所仿?
    将20几年来所收镂雕玉器拿出来,开门及不开门予以分开,再将开门部分依宋辽金元明之年代排列。再逐一以放大镜检视皮壳包浆及工具痕迹,得到几个结论:
    首先判断其玉种:
    1.上手后手头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较大。
    2.再以美工刀在背面试划,不入刀,表示硬度够。
    3.观看玉佩表面为温润柔和的宝光,不是青海玉或俄玉,其经加工拋光完成后上蜡具有贼光,经盘玩反而带涩,有久盘不润情况。
    4.青海玉过于通透,但密度小手头较轻,硬度较低会入刀,久盘不润。
    不论开门或不开门部分均应为新疆和田玉。若不是新疆和田玉应不予收藏。
    接著再详加检视,判断新旧:
    一.由工具痕迹:
    1.以放大镜检视其镂雕断面痕迹:
    因镂雕断面在深处,若使用附灯源放大镜观察,光线照不到断面,以及受放大镜焦距限制,无法贴近观察。若使用珠宝用放大镜,另以小手电筒由对面照明,为较佳方式。
    古法镂空雕均先以钻桿将粗胚在线条交会处穿透对钻很多孔,留有螺旋痕,然后以线锯拉丝透雕轮廓线条,会有明显拉丝痕迹,其拉丝痕迹为在镂雕断面上,会留下许多拉丝平行线,断面不会平整。
    近代所制用电钻,只见钻孔痕迹不见拉丝痕迹,有时会有明显锯齿状,这是钻孔磨掉一半所形成,镂雕断面上因以电动钻头打磨,所以较平滑没螺旋痕,也没有拉丝平行线痕迹。
    检视到代开门部分,除角落有钻孔外,镂空线条断面上,均可见拉丝痕迹。
    检视不开门部分,只见钻孔螺旋痕迹不见拉丝痕迹,镂空线条断面上,打磨较平滑,为近现代仿制。部分玉件虽为拉丝痕迹,但仍可能为民国早期至文革前所仿制。
    2.以放大镜检视其阴线雕痕:
    古法是以砣轮分段线条连成,慢工出细活,雕刻边缘打磨平光亮,不会在线条两边留下崩裂痕及粗糙痕迹。
    现代制品以快速的电动机械工具所雕制,为连续长线过于俐落且在阴线两侧留下明显平行的粗糙痕迹,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
    检视到代开门部分,可见砣轮分段线条连成,慢工出细活,雕刻边缘打磨平光亮。
    检视不开门部分,为连续长线过于俐落且在阴线两侧留下明显平行的粗糙痕迹,在下刀表面留下崩裂痕,为近现代仿制。部分玉件虽有砣轮痕迹,但仍可能为民国早期至文革前以古法砣具所仿制。
    二. 由皮壳包浆:
    放大镜观察其表面,老件表面有有制作拋光后自然凹凸高低的皮壳,及有自然风化化学变化形成柔和宝光之包浆,且老件能观察到深浅不规则的使用留下磨损痕迹;近现代制品拋光是过于平整明亮的贼光,只有同方向规则性拋光痕迹。
    检视到代开门部分,表面有自然凹凸高低情况的皮壳,及柔和宝光包浆,能观察到的深浅不规则磨损痕迹,部分在镂刻边缘处有经长期使用所留下白色磕伤。
    检视不开门部分,拋光是过于平整明亮的贼光,只有同方向规则性拋光痕迹,应为近现代制品。部分玉件虽没有过于平整明亮的贼光,也没有同方向规则性拋光痕迹,但皮壳包浆不是非常浓厚,磨损痕迹也不是狠明显,则可能是民国早期至文革前以古法所仿制。
    三.由玉的颜色:
    一般再白的玉,经岁月空气中风化及把玩手汗浸,均会留下带黄颜色。若是宋元明带饰就应是出土古玉,应留下沁痕或在死角应留下除不掉污垢。
    检视到代开门部分,玉色都带黄,在镂雕缝隙死角留下浅黄色锈垢除不掉,出土的玉件多带沁色,甚至质变。
    检视不开门部分,玉色白净,镂雕边缘品相完整无损,镂雕缝隙死角没有污垢堆积。
    四. 看背面工法:
    宋辽金元明镂雕制品,有佩饰及带饰及嵌饰三种。若佩饰应雕双面工;若带饰一般有边框,背部为平面,四周会有鼻穿孔,供系在皮革带上;若是嵌饰一般没有边框,虽无鼻穿孔,但背面会向内挖空。曾检视一些不开门镂雕玉件,这类均为背部是平面,且四周没有鼻穿孔。其中有边框背部为平面,其形制应为带饰,却没有雕鼻穿孔;另一种没有边框,也没有雕鼻穿孔,其形制应为嵌饰,但背面为平面,没有向内挖空。这些都要存疑?后仿者可能只看到图录上玉件的正面图片加以仿制,没有背面照片致忽略原器背面工法差异;或许有实物加以参考,却为偷工不依原器将背面加雕鼻穿孔或向内挖空。这类背部为平面,且四周没有鼻穿孔镂雕玉件,极可能是早期或近现代所仿?
    但在收藏实务中,曾发现有少数几件方形及椭圆形玉片背部为平面的镂雕玉件,雕工为宋辽双兔图及元穿花龙纹风格,表面具灰皮沁,应为开门到代带饰,但四周却没有鼻穿孔,判断原先可能是以金银底座包镶再缝在腰带上。另外也发现部分宋辽金镂雕开门嵌饰,没边框,也没鼻穿孔,背面为平面,没有向内挖空。
    以上纯粹是依个人长期收藏经验,检视20几年来所收镂雕玉器,将开门及不开门予以分开,再将开门部分依宋辽金元明之年代排列。再逐一以放大镜检视皮壳包浆及工具痕迹,分析归纳后得到的初步结论,提供同好参考。特就教于对古玉学有专精的先进,不吝提供意见。
    新仿玉的作伪与鉴定
    玉器制作工艺特征也是识别玉器真伪的十分重要的依据,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古代玉器制作大多世代相袭,从小耳濡目染,琢玉技法烂熟于心,同时皇家贵族用玉,从来不计工本,不惜劳力,碾磨非常精细。而作伪者,是讲本图利,不会下那么大功夫,作伪时只是一味细心摹拟,功夫不深生怕走样,刀工也常形似神非缺乏力度。要细心观察玉器表面刀痕和刀势。过去的工匠“足踏千里身不动”,坐在木凳上用落后的钝器工具制玉,在玉器表面反复刻划,刀痕表面下凹,上宽下尖,剖面呈V字型。现代制玉剖面刀痕呈U字型。由于现在玉雕行业广泛使用各种电动设备和各种人造金刚石刀具和钻头,最近又出现镭射雕琢、打孔以及超声波打孔等高科技玉雕机器设备,由于用这些设备制作,玉器出现了阴线宽窄若深若浅,线条不均深浅不一致,线条两侧过于锋利或有崩裂痕迹等现象。老玉器打眼用两面对钻的穿孔法,两头各呈喇叭状,中间留有旋痕。但现代机械穿孔后,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缘,这样孔中间的一小部分依然笔直光滑。以上这些是使用现代机械化生产工具造成的现象。同时仿古玉制作由于作伪者腕力不足,刀势无力,玉器走刀不自然,线条呆滞死板。
    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鉴定古玉的重要参数之一。沁色是矿物质构成的玉器长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质的侵蚀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产生的颜色,习惯上称之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铜沁、血沁、水银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蚀剥落现象,可呈片状脱落。沁色在玉器里颜色自然。
    现代仿作玉器沁色不外乎以下几种:熏烤、烧、煮、炸、化学试剂蚀沁等等,仿古玉件很多都用以上方法作沁色冒充老古玉,藏者不可不辨。
    玉海浩瀚无涯,每个时期的用料、琢磨工艺、风格、纹饰等等都有时代特征可寻,与当时的审美时尚及用途、工艺水准相联系,伪玉器多少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伪手段与鉴别能力都是在彼此较量中发展的,当拿到一件玉器鉴定真伪时要对器物本身进行仔细观察,多看多比较,多听多问,不被假像所迷惑,多找疑点。同时要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玉器的认识把握。
    作者:王光青 文章来源:《收藏界》2006年第9期
  文章"如何分辨宋元明到代或早期近现代仿制玉"由玉轩吟|中国玉石门户网提供,希望对各位玉友有所帮助;欢迎分享,转载务必保留此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