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迁都还是不迁?这是一个问题

 木头1018 2016-06-01

在美学上有一种说法,西方人讲究壮美,愿意把建筑搞得高大神秘;中国人讲究优美,愿意把建筑搞得纤巧幽谧。但是具体到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城市建设来说,中西方的选择似乎与美学不相符。因为中国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无不向着包罗万象的巨无霸发展,贪大求全是城市始终不变的追求。于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超级城市不断涌现,人们如过江之鲫似地涌入中心城市,城市将背负上难以缓解的生存压力,会被过多的人口,过糟的环境,过乱的管理搞得难以自拔,最终只能迁移,择地再建,此后旧城就被埋没在历史的荒烟中。我们知道的古都长安,其实就历经多次迁址,让今天的人们永远无法领略汉唐八水长安的壮丽景象。


对于信奉大一统的中国人来说,所有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都城,中国的君主为了自己统治的方便,总是乐于将都城赋予各种功能,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交通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等等,从而使都城无限制地膨胀起来。看到都城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样子,君主们没有人会考虑到有一天,他们眼中的繁华将因为城市不堪重负而烟消云散。在中国,做一只叫丧的乌鸦永远比报喜的喜鹊要难,哪怕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一样。在古代,人们还没有看到分解都城功能,缓解都城压力的益处,更不懂得建设卫星城拱卫都城的作用,往往将都城一迁了事。但是中国人又偏偏安土重迁,舍不得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坛坛罐罐,于是动迁派和守成派之间会激烈地碰撞博弈,甚至动用武力,因此,在中国迁都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而迁都后国家的走向更是非常重要,如果就此挫动国家元气,那么迁都无疑变成了一件得不偿失的蠢事。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先生厉行迁都的事。盘庚,甲骨文作般庚,姓子名旬,生卒年依然不详。盘庚之前的商王朝刚刚经历了九世之乱,面对一个日渐衰落的国家,盘庚将如何带着商人出离困境呢?


  先来说一下商王朝的九世之乱。其实严格来讲并不是九代人之乱,而是上启仲丁,下至阳甲九位商王之乱。之所以不说“代”而说“位”,就是这些商王并不是父子传承,而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的混合体,如果仅以代论,只有五代人。首先仲丁传给兄弟外壬,外壬传给兄弟河亶甲,河亶甲传给儿子祖乙,祖乙传给儿子祖辛,祖辛传给兄弟沃甲,沃甲传给祖辛之子侄子祖丁,祖丁回传给沃甲之子兄弟南庚,南庚再传给祖丁之子侄子阳甲。先不说别的,这个传承就够乱的。阳甲驾崩后,商王之位终于落到了本文的主角盘庚头上,而盘庚先生正是阳甲的兄弟。


商朝王位更迭


  九位商王虽然在传承上有些乱,但也并不是全无作为,他们或多或少为了拯救商国的衰落做过努力。比如仲丁就出兵攻打以种蓝靛为生的蓝夷(今山东菑川),横扫山东半岛,使这个古老部族被迫迁徒,融入其他族群之中。外壬比较弱一些,面对邳人(今江苏邳州)和侁人(有莘氏,本来是商的姻族,但现在却成了冤家)的叛乱,有些手足无措,只得任由国家衰落。幸好他的弟弟河亶甲是个硬角色,不仅出兵追击已迁徙山西的蓝夷,颇有点痛打落水狗的狠劲,还捎带脚进攻班方(今山西屯留),逼得班方一路北逃,从而稳固了商都周边形势。河亶甲还命令诸侯彭伯和韦伯出兵,共同剿灭了造反的邳人和侁人。虽然年年征战,国库空虚,但好歹也打出了商人的威风,为他的儿子留下了厚实的家底。祖乙深切感受到商朝经不起折腾了,就利用父亲河亶甲好不容易打下的太平环境,重用贤臣巫贤(这位先生出身巫卜,巫卜在重视鬼神占卜的商朝是个绝对重要的岗位,是上帝与下帝之间的灵媒,他们通过巫术和占卜等手段间接控制商王,而且有的巫卜之人还懂得医术,操有神界和人界的生杀大权),励精图治,使商朝的国运重新兴盛起来。可惜好景不长,祖乙将自己费尽心机盘活的王朝交给儿子祖辛后,商王朝宝座便在父子兄弟们的屁股下轮转起来,刚刚走上正轨的商王朝不可避免地陷入争权夺利的内耗之中,每况愈下了。到了阳甲先生上台后,他不甘寂寞,于是又发动西征,打败了山西境内的丹山戎(今山西晋城),但是时不利兮骓不逝,已历300年的大商的国运难有起色,亟待变革图强。


  上面,我们只是简单说了说九位商王统治时期的一些情况。虽然当时留下的典籍不多,我们透过薄薄的史册,不难想象,这五代九王间发生过多少不平常的事,他们为了权利,少不了一番阋墙之斗;为了国运,也少不了一番权谋攻伐。而每一次争斗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地榨干了商人筚路蓝缕积淀下来的财富与荣耀,他们由高不可攀的玄鸟之族,逐渐沦为周边强权觊觎的对象,大好江山即将成为人家巧取豪夺的鱼肉。


  在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同时,商人还得与自然搏斗。他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光荣之都还没来得及让周边夷狄艳羡多久,一夜间便被大河之水吞没,天下共主只能忍受着席天幕地的难民生活。而且在人类的早期建城史上,城市必依河流建设,这是不二法典,每一个强大民族可以没有任何依靠突然崛起于世界之巅,但就是不能没有水,不能远离河流。水是万物之源,河流是城市活力之源,也是毁灭之源。一旦河流发怒,城市便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中国古人对于河伯先生(黄河水神)是又爱又怕,与之进行了五千年如一日的不懈斗争,终于将它高悬在头顶了(现在的黄河中下游河段高出地面10多米)。商王朝自建立以来,乃至商人出现在史册上以来,就活跃在黄河流域,自始至终生活在黄河水患的阴影里。


  为了不让自己苦心经营的财富无端消失,哪怕是处于九世之乱之中的商王朝,也频繁迁都,避免水患,力求获得一块平安发展的乐土。如仲丁将都城由亳迁至嚣(今河南荥阳,一说郑州),河亶甲再迁至相(今河南内黄),祖乙更绝,先迁耿(今河南温县)继迁庇(今山东定陶),南庚再迁奄(今山东曲阜)。奄者,淹也,将国都迁到这里,能逃过洪灾吗?


  公元前1298年,商王朝在内部被继承权的争夺与水患折腾的千疮百孔,对外又面临着夷狄之族的进攻,可以说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大业,盘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振大商的重担,在刚刚即位不出两年,恩信未著,便断然决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的迁都是基于这样几方面原因:第一,防止水患和人满为患,这是直接原因。第二,打击保守势力,培植自己的力量,为进一步改革做好准备。众所周知,在这一个地方久了,总会产生一些利益集团,他们多是地头蛇,加之朝里有人,互相勾结,有恃无恐,极易形成保守势力。一旦改革深入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就会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一旦迁都成功,这些保守势力就会陷入上下脱节的境地,很容易被王者之剑斩断利益链条。这是迁都的间接原因。第三,奄处于东夷文化圈内,如果商人长驻于此,商文化又式微的话,难免会出现用夷变夏的文化危机。这是迁都的深层次原因,也许盘庚并没有意识到。但是久居中原的商人明白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才是他们凤鸣九天的地方,他们一定要回去,重振大商国运,弘扬大商文化。


  我们不知道前几任商王迁都时曾遇到过什么阻力,但是盘庚要想迁都却是遇到了麻烦。一大批贵族贪图安逸,不愿意搬迁,甚至一些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满城风雨。他们希望借此给盘庚施压,阻止迁都。


  这些反对迁都的贵族和平民气势汹汹地来到王宫,准备和盘庚理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乱,盘庚没有丝毫恐慌,他推开护从,直接和反对者面对面地讲道理。他说,我之所以坚持迁都是为大商好,也是为了你们能够远离水患,过上安宁的日子。你们的先人和我的先王一起共同建立了大商,自然希望大商能够千秋万世地传下去。现在你们这样做,不仅是搅乱迁都大计,而且是给你们的先人抹黑。他还特别告诫那些贵族,你们都是我的大臣,应该和我一起共同把国家治理好,同时把我的意思和百姓讲清楚,让他们明白迁都的好处,而不应该煽动百姓闹事。如今,你们的谣言就像大火已在原野上燃烧起来,使人无法接近,还能扑灭吗(星火燎原的成语就出自盘庚)?这都是你们做了许多坏事造成的,不是我有过错。他威胁那些闹事的贵族,如果不能悬崖勒马,不仅难逃国法,而且还会给先人抹黑。只有和自己一起完成迁都大业,才能重建功勋,为先人增光,到时候也会受到赏赐。商是个祖先崇拜的王朝,那些世卿世?的贵族都认为自己能够享福,是祖先挣来的。因此,他们被盘庚违背祖宗先王的一顿狠批,加之恩威并用的高明手腕一忽悠,登时老实多了。既然商王老大不怕迁都折腾,我们怕什么,搬就搬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当盘庚得知殷(今河南安阳,当时称北蒙)“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且当地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兽,水里多有鱼虾时,就决心到殷发展(其实这里也曾是商人活动过的地区,或许被过度开发过,只是因为商的统治中心离开多时,又逐步恢复了生机)。终于,车辚辚,马萧萧,盘庚率众南渡黄河,一路向西,来到了殷,史称“盘庚迁殷”。


几次迁都的形势图


  当然,现代考古发掘证实盘庚只是在流经安阳境内的洹水(安阳河)北岸董王渡一带建都,数十年后,武丁才正式在洹河南岸小屯村一带定鼎。自盘庚迁都于殷,至商朝灭亡,共传8代12王,历时253年,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朝。商被周灭后,殷都日渐荒芜,变成了废墟。后人遂称这一王都遗址为“殷墟”。1961年3月4日,殷墟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迁都只是盘庚要做的第一件事。他费尽心机把国人(指国都里的人)迁到殷,可不是来旅游,或搞房地产的。他的真实目的是想撬动日益僵化的官僚体制,为下一步的改革注入强劲的东风。


  迁都成功让小试牛刀的盘庚增强了自信。为了达到致治的目的,他还要进一步触动官僚们的利益,让他们能够做实事、肯做事。刚巧一些大臣借百姓迁都后的不适应之机,煽动回迁,盘庚当时就大声宣布“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大臣们与自己血缘远近,犯罪的就处死,立功的就封赏。因为,作为商王,盘庚宣称自己有权“制乃短长之命”,大臣们的生死簿不归阎王,归商王。这一下,满朝权贵、大臣都被震慑住了,他们原先眼中挺可爱的商王变得越发恐怖起来。既然上次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都失败了,这一次商王放出狠话了,看来只能认命了,以后跟着商王好好混吧。


  其实,古往今来,君臣关系都是一样的。作为君主虽然不能要求每个大臣都是贤臣、忠臣,但只要他领导有方,作风正派,大臣们也都能望风而影从。相反,君主昏庸残暴,大臣只会变得比君主更可恶,偶尔出现一两个正直的大臣,也会因为木秀于林被昏君谗臣所绞杀。


  作为一位富有忧患意识的商王,盘庚敏锐地看到了民众的疾苦,并想方设法加以消除。如他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与民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百姓逐渐安顿下来,王国的一切事务也走上了正轨。


  当然,为了增强自己施政的说服力,盘庚总是把先王挂在嘴头上,说“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保”。意思是说,我要学习先王时刻把民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并体贴民众的意愿。盘庚认为统治好民众,就是要与民共享欢乐与康宁,“承汝俾汝,惟喜康共”,为此,他要求贵戚旧族也要摒弃私心,给人民施以实惠。


盘庚

  盘庚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与任用。他以能否养护民众为选官标准,说“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告诫官吏们要想升迁,就拿出切切实实的政绩来,如果只知道聚敛财宝或请客送礼,一概斥用,而对于敢于爱护民众的官员,则给予重用。在他的训导与监督下,商朝的官吏大多能够“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官吏们同心协力,共同向民众布施恩德,为商王朝的中兴和商王武丁时的全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盘庚在他二十多年的商王职业生涯中,为了国家的中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商人从此避开了水患天灾和宗室内部斗争的人祸,统治日趋稳固,不仅摆脱了内外交困的危局,而且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都有了快速发展,商朝也成为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跃升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虽然,盘庚之后,其弟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更从侧面印证了盘庚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格。不过,到了商王武乙时期,商朝明确了父死子继的传位法,到了帝乙时期,更进一步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只是那个时候,商朝已经日薄西山了。

 

 上一期:辅佐王二代,从厨子到贤相的职场逆袭


参考文献

《史记·殷本纪》:“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大意是说,商人虽已多次迁都,但到盘庚提议迁回汤之故居时,诸侯大臣们都持反对意见,盘庚只得告谕大家,让大家牢记彼此的先祖共创大业的艰辛,同心协力,再续前功。商人在盘庚的带领下渡过黄河,来到殷地,重修善政,商朝复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