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南上空的“萤火虫”

 飘行者19 2016-06-01


越南上空的“萤火虫”

  上世纪 60 年代里,随着中国空军防空部队击落 U-2 侦察机数量的增加,为了减少伤亡损失,美国人觉得已经很有必要加强“萤火虫”无人侦察机在南亚地区的部署了。1964 年 9 月初,“萤火虫”无人侦察机共进入中国领空 5 次,其中 2 次成功获取了情报信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越南地区战云密布,“萤火虫”又多次进犯我国领空,其中多数是针对西南地区中越边境的侦察任务。由于飞行高度过高,当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间的这一地区又处于季风时节,云层厚度加大,使得目标区域被恶劣的气象条件所掩盖,“萤火虫”几乎无所作为。为此,美军又改进出了 147J 型“萤火虫”无人侦察机,计划使用这种飞行高度较低的无人机对北越地区进行空中侦察。



HH-3E 回收第 556 侦察中队的“萤火虫”





驻扎在南越边和空军基地的第 556 中队



  1965 年底,装备“萤火虫”无人侦察机的美国空军第 100 战略侦察大队正式开始了在北越上空的作战任务。1966 年 2 月 13 日,一架装有新型反地空导弹侦察装置的 147E 型“萤火虫”无人侦察机在被击落前成功截获了北越防空部队的 SA-2 导弹指挥信号。为了既能获取有价值的情报,又能保证无人机的安全回收,美军在无人机的回收技术上也有了很大进步,于是很快出现了直升机载的半空回收系统(MARS),这种回收系统曾分别在 CH-3E 和 CH-53 直升机上进行过成功试验。就在并不漫长的越战期间,美军曾发展了多达 23 个型号的“萤火虫”改进型无人侦察机,其中还包括装备有照明装置的夜间侦察型、信号情报型(SIGINT)以及反辐射电子战型。1964 至 1974 年间,共有总数达 1,016 架的“萤火虫”无人侦察机在中国、北越和朝鲜上空完成了多达 3,435 架次的空中侦察任务,其中损失 544 架。根据统计,在所有损失的“萤火虫”中,又有 1/3 是因机械故障而自行坠毁的,其余则是被防空炮火、拦截战斗机或防空导弹所击落。值得一提的是,“萤火虫”无人机还直接造成了越战期间几架北越米格战斗机的坠毁!有的是在拦截该机的过程中失速坠毁,有的则是被己方的防空导弹误击。甚至有传闻说一架堪称“王牌无人机”的“萤火虫”间接击落了 5 架北越战斗机,这显然是有所夸大。越战期间北越方面宣称其地空导弹部队共击落 130 架“萤火虫”无人侦察机(这同样有所夸大),而北越战斗机部队则宣称击落 11 架。战前美军曾预计“萤火虫”的平均作战寿命为 2.5 架次,而事实表明这一数字平均多达 7.3 架次。而创造最长作战寿命记录的是一架 147S 型“萤火虫”无人机,这架被人戏称为“雄猫”的无人机在出击 68 次后才在 1974 年 9 月 25 日当天的空中侦察任务中失踪。



越战中第 556 侦察中队的 C-130 进行空射 AQM-34 任务





最著名的”萤火虫“,“雄猫”号



  越南战场是军用无人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实战应用,而另一方面还以高度机密的形式朝着更先进的技术发展着。由于来自前苏联先进防空导弹的威胁进一步加大,为了替代速度较慢的 U-2,洛克希德的臭鼬工厂曾研制成功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的 A-12 侦察机。在此基础上,中情局于 1962 年 10 月要求洛克希德公司开发一种新型无人侦察机,这种无人机可以由 A-12 携带投放。于是,母机 M-21 及其子机 D-21 分别研制成功,从命名上就很容易理解 M(Mother)和 D(Daughter)的含义。D-21 无人机安装在 A-12 侦察机的背部支架上,共生产完成了 2 架。该机可达到 3 马赫的飞行速度,航程达 3,450 英里。与那一时期其他无人机不同的是,D-21 并不具备回收能力,只能在完成任务后弹射出一个照相舱用于海上回收。1966 年 3 月 5 日,D-21 无人侦察机及其母机首次进行了飞行试验。在同年 7 月 30 日进行的试验中,因子机未能正常脱离母机,致使二者一起坠落,虽然母机驾驶员弹射逃生成功,但发射子机的操作员不幸丧生。美国人意识到这种发射投放方式太过危险,于是改用体积庞大的 B-52H 战略轰炸机作为经改进的 D-21B 无人机的母机,而且连接支架也改在了翼下。起初的几次试验又接连遭遇了失败,直到 1968 年 6 月 16 日的试飞才取得了成功。



挂载在 B-52 翼下的D-21B 无人机



  美国人毫不迟疑的将其用在了 1969 年 11 月 9 日对中国境内罗布泊地区核武器试验场的空中照相侦察任务中,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功。不过,尽管 D-21B 无人机完成了侦察任务,但却没能安全返航,而是坠毁在了蒙古境内。1970年12月16日的侦察任务中,尽管 D-21B 进入了回收阶段,却未能顺利弹射照相舱。1971年3月4日的第3次任务结果更令人懊恼——D-21B 顺利进入了回收阶段,而且成功弹射出了照相舱,但这次的问题却是负责打捞返回舱的美国海军驱逐舰错过了溅落地点,致使照相返回舱沉没。第 4 次也是最后一次空中侦察任务发生在 1971 年 3 月 20 日,当是的 D-21B 没能出现在回收区域上空,显然该机是被击落了。正是由于这些失败的经历背后所暴露出来的技术问题以及因丑恶的对华空中侦察活动而饱受批评,美国被迫终止了 D-21 无人机发展计划,改由侦察卫星执行侦察任务。



我军在云南找到的 D-21B 残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