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底7000米是什么样?扒一扒蛟龙号的故事

 无为客 2016-06-02

5月29日,蛟龙号完成了今年的第一航段科考任务,本次任务“蛟龙号”共完成13次下潜,最大深度达到了6796米。

连续大深度下潜,是蛟龙号在本航段科考作业的一大亮点。据随行的中国海洋报记者赵建东介绍,蛟龙号在雅浦海沟作业期间,10天时间中下潜次数达5次,其中3次超过6000米,蛟龙号技术状态稳定,获得了大量海底生物、矿产样品,以及海底视频、照片和环境基线数据。

海底7000米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生物存在?就让我们的记者为您一一道来。

据蛟龙号潜航员观察,在马里亚纳海沟六千余米的海底地貌就像月球一样,到处都是表面光滑,乳黄色的液态泥浆浮动,这些泥浆会随着蛟龙号的浮动荡漾起一片乳黄色的薄雾,除此之外,周围并未见到有生物存在痕迹。

而在另一次超过7000米潜深的海底地带则存在着丰富的生物,有鼠尾鱼、赤红色的虾还有约30cm长的大海参。在光照条件极为不足、氧气稀缺、温度常年保持在零度左右的海底世界竟还有如此丰富之生态环境,这足以验证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记者展示深海压缩“纪念品”

那么7000米海底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呢,记者随手拿起了一块泡沫塑料板称,此塑料板是工作人员为纪念蛟龙号潜深至7000米所制的“纪念品”,上面标注着东经 141°57′,北纬 10°59′字样以及此次潜航时间日期等,据记者称,科考队员将该纪念品绑在蛟龙号尾部随着蛟龙号一起下潜,原始大小为30cm见方的塑料板在海底被逐渐压缩到了10cm见方左右,由此可见7000米海底的压力之大。据记者展示,一只原本硕大的塑料碗也在海底被压缩至小酒盅大小。

记者称,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是海事科考队员对自己所热爱、所成就的事业的一个感情寄托,上面往往都写满了对于亲朋好友的祝福,科考队员们将这些塑料制品一一绑在蛟龙号的船身上共同经历深海高压的“考验”,让大海一起见证这份感情。

赵建东曾5次出远海,驻足极地冰穹、深海大洋、钓鱼岛、南海及沿海各地。是我国第一位登陆过长城、中山、昆仑三个南极考察站的记者。(文字整理:崔理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