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症状获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释怀斋 2016-06-02

“症状获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2014-07-24 22:49:4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591fa0102uxvk.html

    “症状获益”是咨询心理学的一种说法。意思是指一个人,通过表现出某种症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身心上的好处。也就是说一个人潜意识里,希冀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关注,以非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

    “症状获益”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比如:孩子婴儿期的哭闹,宝宝一哭,大人就去抱;久而久之,宝宝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哭闹换来自己十个月的熟悉环境——母体。所以,婴儿的哭闹,不一定是饿了,疾病等,而是获得母亲温暖的怀抱,而不是别人或其它的物质。

    看看,再小的孩子也懂得“计谋”。趋利避害和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

    入托或入学的孩子也是常常“使用策略”引起家长的关注。孩子在集体内因为种种原因不受欢迎,或者遭受排挤,或者受了委屈,又不能很好的释放或者缓解。孩子就会表现出种种怪状,以逃避那个集体,也就是让他产生不快的环境。比如,孩子突然在出门的时候,尿裤子,拉肚子,发烧等,都是“症状获益”的表现。因为孩子潜意识里不想回到那个环境,他的肌体就会受大脑的支配,发出相应的反应。而这些看似孩子的“策略”的肌体反应,实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想解决这些看似身体的问题,普通医生一般是不能解决的,必须看心理医生。

    可能有人说了,这算什么问题?孩子就是要给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不要理他完事了。可能,你很久的忽视,孩子的问题被忽略到不是问题,但儿时任何的遭遇都会给他留下阴影。这个阴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他的一生都与阴影同在,不会阳光起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想想看,我们身边是否有人总给人另类的感觉,让人看着怪怪的?有人说,那人就是那德行。不错,一个人一个“个性”,就像世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一个人给人另类的感觉,一定与他的“认知”有关;而他的“认知”是由他的“个性”决定的;那么他的“个性”就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决定的,这是科学。

    真实的案例:一个女大学生马上就要走出国门,去国外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交流,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可就在即将出发的前几天,女大学生突发“神经官能症”,无法前往。孩子的妈妈通过朋友找到当地很有名气的心理医生给孩子做心理治疗。令心理医生没有想到的是“真正需要心理治疗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孩子的妈妈”!最后,竟然是一个家庭集体心理治疗!这是很少见的案例。

    原来,在给孩子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医生发现了孩子的问题是由她妈妈一手造成的。孩子的家庭非常出色,至少外人看来是如此。爸爸是位将军,妈妈出身书香门第。一文一武应该是互补型的家庭,按理说是不错的组合。可是,妈妈要求爸爸也要向她一样,多看书学习。可是爸爸是将军出身,做事雷厉风行,又不喜欢受别人的指挥,摩擦就此出现。妈妈温文尔雅,一天到晚除了看书,就是收拾家庭,家变成温馨的小窝,一尘不染。妈妈认为这才是她想要的环境,如果夫君能够和她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于是,妈妈就按照自己的思路改变着自己的丈夫。俗语说:山难移性难改。一个成年人的性格习惯是很难改变的,除非你有更好的习惯取代它。心理学说法是:没有替代,就不要剥夺。这位妈妈看似温文尔雅,骨子里却十分强势,非要按照自己的模式塑造丈夫。可想而知,争吵,冷战,丈夫离家出走都经历了。从孩子读小学开始,每天夫妻吵完,丈夫摔门外出,妻子好像发疯似的,把对丈夫的种种不满,倾泻而注。孩子耳朵满满的,脑袋满满的,心更是满满的!孩子幼小的心里想不明白的是,自己眼里,别人眼里都是温文尔雅的妈妈,为何总是着魔似的看不惯爸爸,挑爸爸的刺?每每此时,妈妈从孩子那里得到了宣泄,获得了好处。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心已经被他们夫妻俩的争吵伤的支离破碎!孩子无法选择,无法宣泄心中的不满,所有的愤怒都化作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非常的出色,其实,好好学习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她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远离家庭,就可以清净,就不会有烦恼......孩子顺利进入一所名牌大学。

    新的环境,反而让孩子有了更大的压力。与同学不能和谐相处,是大学生首先面临的问题。孩子为此非常苦恼。想想看,一个不幸的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成绩再优秀,她的性格也会有残缺的;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不健康的环境会培养出不健全的人格。孩子又开始想妈妈的好处,认为妈妈除了容不得爸爸以外,对自己还是百般的疼爱的。接下来,孩子每天担心爸爸妈妈吵架,爸爸离家出走,妈妈一个人没有发泄的对象怎么办?就这样,孩子想着想着,越想越害怕......终于,在即将出国的时候,孩子终于承受不住了,发疯了。先用药物,有点起色后,妈妈又请了当地很有名气的心理医生。

    治疗一段时间后,心理医生就把妈妈也请到咨询室配合治疗。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一见到妈妈,又发疯般对着妈妈狂吼:你的婚姻不幸,为何要让我给你买单?妈妈惊愕了!嚎啕大哭,把女儿紧紧的搂在怀里。不停的说:宝贝,妈妈对不起你!不该把对你爸爸的愤怒发在你身上,对不起,对不起!

    看到了,妈妈在孩子那里获得了心理的安慰,却把孩子逼向了痛苦的深渊!最后,还是咨询师把孩子的爸爸一起请到咨询室。通过种种方案,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解决了孩子的心理疾病。心病还得心药治啊!在这里,爸爸的摔门外出,是想在外面获得益处;妈妈发疯,向女儿倾诉,是想在孩子面前获得益处;孩子疯狂的举动是想爸爸妈妈恩爱如初,给她双倍的益处。三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来了潜意识里想要的东西。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一般情况下,越是道德感强的人,道德约束力越大,那么他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他痛苦的程度也越强,他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也会越多。

    其实,还有很多“症状获益”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存在。比如:暴饮暴食,嗜睡,酗酒,赌博,家暴,还有时下的网瘾......

    如何缓解压力?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压力源。作为一个社会人活在当下,要说没有任何压力,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我们大都逼着自己像“水能适应任何容器一样”去适应环境,不是吗!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强大的惊人!

   (后记:送给朋友们几句话。我不能把握生死,我尽量把握健康。我不能改变天气,我尽量改变心情。我不能阻止不幸的发生,我尽量改变对不幸的态度。我不能样样顺利,我尽量事事尽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