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无能第四十三

 鹿文康金 2016-06-02
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
编辑:中华道教
无能
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 qsdr129323


今译
天下最柔弱的行为者,也是行遍天下无所不克的最坚强者。作为事物整体全息之“无”,蕴含着可使“有”涵纳其间的力量。我由此知道了“无”对“有”的益处。秉持“不”平衡调节而言教化,秉持整体全息之“无”而作为之益处,天下人能够做得到的太少了。
解析
这里最难理解的是“无,有入于无间”这句话,这句话阐述的是“有无”之动态关系,是“无”对“有”的包容涵入性,即“涵容”性。由于整体全息之“无”是不表现出振动特征的,所以“无”就不具有排他性而具涵容性。所有排他性表现都是来自振动性,作为部分存在的“有”才具备“可-非”振动性,只要是振动,那么其对与之不能形成谐振的事物必定产生排斥。所以“有”才具备排他性,而“无”具有涵容性。因此,一切“有”都是存在于“无”中。试述如下:



 ↑
首先,姑且单从物理空间之“无”的角度去理解,比如房间里的一块石头占据了房间的一块立体空间,那么石头体积那么一块空间去哪里了呢,是消失了么?不是的,石头占据的那块空间依然存在,只是这个空间之“无”将石头这个“有”给涵容了,也可以说这个空间之“无”依然存在于石头中,或者说这个空间之“无”涵容了石头之“有”。并且这块涵容石头之“无”此时就是更大的“无”之部分存在,也就是“无”的这部分空间已经化为石头之组成部分之“有”了。


其次,再从作为整体之“无”的角度看,部分存在都是以“有”的形式存在的,因而作为部分存在之“有”是容易被人感知的。还是拿莫比乌斯环来说,环的任何一段或者任何一点,无论多大,只要没有穷尽整个环,就是部分存在的“有”,就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可、非”两面,可是只要是整体地看待这个环那一刻,突然间这个环就没有了正反,没有了内外,就是说一下子变成了“无”态。这个环的任何部分片段都是“有”的,但都是涵容在这个整体之“无”中的。当然,这里只是举出一个以有喻无的权法例子。


这里“柔”并非仅仅指“柔软”,而是对“无”浸透性和涵入性的描述,这个“入”不是生硬地排他闯入介入。只有“有”与“有”之间才会有因振动而排他,才谈得上闯入介入,“无”对“有”的是包容涵入或者说“化入”。对“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用水入石缝去比附是没有参透原意本质,是低层次之望文生义。因为水和石都是“有”,它们之间只是有对有之“闯入”而非无对有之“涵入”。这样理解还是未脱物质实象,拿佛家的话说就是“着相”了。


经过以上的解析,再看这个“无”是不是“天下之至柔”呢?“天下之至坚”是不是可以驰骋于“无间”呢?“无”是不是可以为“有”益呢?对于本章的理解,可参考第七十六章之解析。


由于“不”平衡调节作用的发挥是整体性的“一”,因而只要是由“不”调节平衡振动的多组“可-中-非”就是合于道之“振动”本质的,就是和谐共振,谐振状态就是“和”。


还有一个问题,前面对于房间里一块静止的石头,阐述了“无,有入于无间”。如果这块石头是运动的呢?如果这块石头装在车上以五十公里的时速移动,那么可以推断,这是“入”石头之“有间”的那块“无”之“有”也是即时更换的,整体的“无”是不动的,当石头移动,其他的部分的“无”之化“有”的部分就取代之前的部分的“无”之“有”而入于石头之“有间”,这容易理解。那么更进一步,这块石头加速,可以将石头的速度看成石头在做大振动循环的振速,达到一定的速度,石头会崩溃,就是已经超过了石头自身所能承受的振动极限。更进一步,如果石头足够坚固,可以无限加速。当加速到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时候,按相对论给出的结论,石头会突破现在的宇宙,那就是突破了我们现在的宇宙振动的振幅、振频和振速,进入了更大的整体全息的“无”。也就是说,现在科学定义的宇宙仅仅是以每秒三十万公里作为振动量度的,超过这个量度,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宇宙之“无”也是“有”的。那么,突破如此量度之振动存在吗?存在,就存在于我们的心灵。神识本身之振动本身就是超越我们所能直观所见的物理振动的存在。这恰恰说明了,物质的有限与心灵的无限,这也是“心能役物”之机理所在。当心灵的振动势能超过物质的振动势能,就可以心能生物和心能役物;反之,物就会反噬心灵,奴役心灵,使灵性深度休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