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调梅先生所著『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

 chmsdi 2016-06-02
(2014-03-04 17:15:26)

          施调梅先生所著『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

施调梅(字承志)(浙江杭州,民前26年生),曾任北伐浙军2528团团长。
施氏于杨家辈分颇高,从其学者亦不多,有陈子晋等人,但教学者少,故不知其发展程度。施氏于民国10年从学田兆麟,田氏幼时学自少侯,后为建侯之高足,施氏追随田师约5载,深得其艺。《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此书于民国四十八年。 

一、各劲运用诀(打手歌注解内一节  遇敌袭击,先用『掤法』,以『沾连』之劲,掤住敌劲,然后以『法』,使其落空,故掤之后生,我若被敌,即以『不丢』之劲,顺势用挤法挤之,故之后生挤。我若被挤,须含胸化其挤势,故挤之后生化,化后敌劲落空,将亟思后退,我即松肩腾步,用『按法』乘势向彼按去,故化之后生按。反言之:解敌按我,以『黏随不顶』之劲,随『化』随『掤』,解敌『』我,以『沾连不丢』之劲,顺势挤之,解『挤』非用化劲不可,用手臂劲小,且易生顶,非用腰腿松劲和意气不可,在掤之前,须含有化劲之小圈,否则,易生顶劲,在之前,一手须向前掤,使敌劲被诱向前,此即用『借劲』,可以得势,否则易丢,在挤之前,当先被敌足,足后变挤,亦借其劲,以成挤势,可以近靠敌身,否则易于中断,在按之前,须有后化之劲,使敌前仆,可以乘势,以『沉劲』按出,惟挤与按,皆用腰腿发劲,身体须中正安舒,两臂放松,两肩下沉,皆不可用力。 

二、解释『沾』『连』『黏』『随』『不丢顶』(打手歌注解内一节)   此五行之劲,为太极拳练习推手所必需之基本工夫,而蕴藏于屈伸进退之中,变化由此而生,然须与五步相联系,所谓『上下相随』,亦必须『内外相合』,方显妙用,而沾等四劲,又必须于不丢顶中留意,当彼此两手相搭,推动往来之际,此时如一方有力,便是顶,顶则易被对方沾住,如一方与敌手脱离,便是丢,丢则易被敌挤出,故须不轻不重,而随其势,往来推移,进退折叠,绵绵不断,探扪敌人之劲,以沾等五劲而控制之,以掤等八法而运用之,找敌劲所聚之点,持而起之,以拔其根,或引而空之,以诱失其中心,于是不失时机而撒手放出之,此即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也,放时必须与敌之中心成一直线,方能打及重心而跌出也,再运行五劲之时,如肩不能松,胸不能含,腰不能活,胯腿脚,不能联系动作,全仗手腕,决不能发生『借『化』『入』『截』『沉』之五劲,若无借劲,不能引进落空,若无化劲,不能消化其劲,若无入截沉等劲,不能巧发敌人,换言之,能沾连否,是在上盘,即手肩胸也,能黏随否,是在下盘,即胯腿脚也,其中盘之枢纽在腰,腰能灵活,则各劲之变化,随腰而生矣。

三、太极长拳歌二章  

 ()太极长拳独一家,无穷变化洵非夸,妙处全凭能借力,当场着意莫轻拿。 

 ()掌拳肘合腕,肩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顺人能得势,借力不须拿。    上二首歌诀,为予师田绍(名兆麟,先从杨少侯学,后从杨健侯学,施调梅于民国十年春时年三十六岁,从田兆麟先生学习五年)传授,盖得诸杨家所传,系赞叹太极拳之精妙,非一般拳脚工夫可与之比伦也,长拳-即十三势,以其绵连不断,变化无穷,故曰长拳,惟杨家后亦创造一种长拳,较太极略加三分之一,然仍不出十三势之变化,其效用在增进学者养气耐久工夫耳。『能借力,莫轻拿』乃示人交手所运用之妙诀,学者熟谙此诀,虽遇劲敌,亦足以与之周旋矣。不论练拳推手,宜随时留意上下九处关节,务求节节松开,使内劲得以畅通,当走化之时,能松则节节不受牵连,发劲时,节节皆从腰发,完整贯串,一气到底,换言之,全身如柔条之能屈而能伸,柔中有刚,其交手也,舍己从人,顺人之势,故能得势。『拿』-指以手握人手臂衣襟之类,此艺高者所不为,与拿劲之『拿』有别,拿劲以气拿,非用手握也,妙处在能借敌之力,故不须拿也,拿则反被敌借力矣,故两歌中均特郑重点明,诚学者不可不留意也。

 四、田师口授心要  

(一)与敌沾手时,无论何处,对敌中心,即可用截劲打去。   

(二)腿有明腿,有暗腿,亦谓之黑腿,须手足相随。

(三)敌拿我之手臂,以圆圈化之,须变动步法。   

(四)掤挤按,每手中有五个劲,所谓借化入截沉是也。   

(五)云手有阳手,有阴手,又谓之偷手。   

(六)圆圈以尾脊骨为根本。  

(七)化劲,或以大圆圈化之,或以小圆圈化之。 

(八)『截劲』有弧线,有直线,『入劲』如钻锤,『借劲』,引彼之劲,仍还其身。

(九)拿人必须拿其活节处,如腕肘肩等是也。  

(十)敌拿我臂肘,即以臂肘付其心掤之。

(十一)『野马分鬃』有搓球之意。   

(十二) 『卷劲』须先以五指按按人之心,即卷成拳用入劲,进退步宜略腾起,不可直移。   (十三)之中,小圈即可放之,按之中,有开有合,开合须手足相应。

(十四)推手时,前后步略腾起。   

(十五)小架以落步为实,起步为虚。 

(十六)采人不可两边分,稍采若敌足跟起时,即进打之。

(十七)揽雀尾,以左手沾人之拳,右足随进,右手虚击,若人一动即放之。  

(十八)敌撅我何处,即随之以小圈化之。   

(十九)见劲速出,气沉丹田。   

(二十)用劲如抛物。   

(二十一)随屈就伸,人屈则随其屈以放之,人伸则就其伸以放之。  

(二十二)放人时,臂要直,不宜屈,劲在两臂如九曲珠,旋转自如,放人时,即成一大珠。   (二十三)散手亦须黏随。  

(二十四)靠肘拳往下有入地之意,眼往上望即出矣。 

(二十五)右手挤进右步,左手挤进左步,如不进步,须将臂直,对其后肩挤之。  

(二十六)按以顺步为得势。  

(二十七)人我时,即全付之,随之以靠,或与之而化回,须腰腿灵活。  

(二十八)人靠我,随松腰腿,按之以挤,或松腰按其肩拿住,然后放劲, 放劲须腰腿相随,人过去,仍可搬肘。  

(二十九)以退为进者,以退而步已进也,步进然后能拿人。  

(三十)人挤按我,非坐腰胯不能化。  

(三十一)人挤我,撤前步,易手挤之。   

(三十二)人挤我,吾右手在彼左手之外,即托其肘,回翻放之,转腰即可,左手亦然。  

(三十三)化皆着手略松动,回身转腰,一带握,敌臂在下,我臂在上乃利,彼如上翻,即向下一沉。   

(三十四)沾在何处,即何处沉劲。  

(三十五)注意推手时,手不过膝,过即不拿。   

(三十六)水上采葫芦,是一个劲,直管前进,是一个劲,轻提前进,是一 个劲,沉拿是一个劲。   

(三十七)在发之先须有拿,在拿之先须有引,在引之先须有化,在化之先须有掤。  

(三十八)化劲须顺人之势,快慢要相合,过快敌劲易生中变,太慢仍不能化去。 

(三十九)化得好,才有发劲机会,机到即放,其劲要整,要沉着。 

(四十)攻人全在得机得势,机未至,不当攻。   

(四十一)掤劲极为重要,靠劲先要化得合法,靠时要快,要有一定目标。   

(四十二)发劲沉且长而震动全身者,其劲刚柔具备,所谓阴阳相济者也。   

上录田兆麟先生口授心要四十二则,据施着说明:此为昔年与田师随谈随录之笔记,词句未加润饰,次序亦照当时所录之先后,以保留当年坐谈之真实情状耳。  

 五、散手   按徐哲东氏考信录中:「陈氏根据王宗岳之口授,其拳架仍是旧有者化出,去其不合,删其繁重耳」。此说颇近情理,盖陈氏世代习拳,自无庸另造新架,但就其原有拳架中,选其精到者,以太极之理化之可矣,此其一,王氏所传拳谱,亦无拳架,祗有十三势,可见一切拳架,但以十三势而运用之足矣,此其二,衡以太极拳理,『以柔化刚』为其基本原则,其他一切原理法则,皆从此四字中出来,是无须固定之拳架,此其三,按黄百家所云:当年三丰祖师,本精于少林,嗣以内功之理翻之,遂成内家拳,足证其本无固有之拳架矣,此其四,然则吾人所习之拳架,不论其是否生于当年陈氏之老架或新架,若能运用所习之拳理与法则,则手手皆能实用,散手者,将所习之拳架,随意拆散而用之耳,故于推手及大纯熟以后,已能随化随发,即可在推手中间,应用散手,对方亦可就其当时之情势,予以还击,惟仍须沾连黏随,步随身换,不离拳架法则,如此日积月累,自能变化百出,妙用无穷,如对奕然,可以局局出新,拳论云:『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练拳至最后,未能再练散手,即不能达到神明这段境界矣,但专以健身为目的者,则又当别论,如有志于发扬国粹,提倡国术之同志,是宜三致意焉,在一般拳谱中,间亦见有插图编定对打之套子者,于此依式练习,自无不可,惟不宜拘泥成法,塞自悟门,故与其按式演练,徒具形式,反不如在推手及大中,串插下功,并随时熟研拳论及行之心解等所示之原理法则,潜心体会,默识揣摩,亦自然渐能融会贯通,从心可欲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