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到汉文帝这个墙头草,“苏秦”都要冤死!

 忘忧草4321 2016-06-03

!99%同学不知道的历史:194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古人拉完屎用什么擦屁股/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十句经典话,写尽中国史/中国神仙排行榜/古代15个游牧民族全解~以上历史关注后马上揭晓。

文|唐俑

本文为王老师签约作者创作~

有一个叫苏秦的人,被后世称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从一枚屌丝起步,最终完成华丽转身,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这个成功人士的起跑线却很低,因为他出身农民,家里有点薄田,日子不好也不坏。只不过他与其他农民不一样,不甘心做一辈子农民,也不想干其他体力劳动。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既轻松又能升官发财的活路,那就是耍嘴皮子。于是他从老家洛阳来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耍嘴皮子。他的同学中有庞涓、孙膑、张仪,都是大名鼎鼎的牛人。

学了几年,自以为学成了,他便外出游历,估计是卖嘴皮子去了。游历了多年,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以至于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想起还有家这个最后的港湾,只好回到这个最后的港湾。家人的胸襟却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宽广,他不仅没有在这个港湾中得到安慰和温暖,还被家人讥笑为不务正业,尽玩儿虚的,“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实在是舍本逐末,哪怕学点栽秧打谷的本事也好啊。

家人这些话虽然是私下里说的,最终还是传到了他耳朵里。苏秦便灰常惭愧,门都不好意思出,把自己关在屋里,拼命看书,边看边感叹:“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换不来荣华富贵,读书再多也然并卵!”但他依旧初心不改,找到一本叫《周书阴符》的书,伏案苦读,一年后,居然脑壳开窍,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认为可以凭此游说当世君王了。

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咳,这话好像有点别扭),他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地出了门。对他这种没有多少盘缠的人来说,去离家最近的洛阳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就去了洛阳,求见周显王,希望这个“老乡”能够认识到他的价值。可是周显王周围的人都因了解他而瞧不起他(看来他的口碑不怎么样,早就臭名远扬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既然这么多人说这人不行,那么他肯定不行,所以周显王也不信任他。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不该去了解自己的人那里找事做。

那不是找事,是找抽。

他决定远走高飞,到秦国去“找抽”。那时秦孝公已死,新君是秦惠王,最好忽悠的就是这类“初生牛犊”,于是他便忽悠后者把其他六国吞了。谁知这个“初生牛犊”并非那么好忽悠,认为吞并其他国家的时机不成熟,有心而无力,再说秦国那时刚处死了商鞅,讨厌说客,就没采纳他的建议。不采纳他的建议,就意味着他的学问在他们那里毫无价值,也意味着“此处不留爷”。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自信满满的苏秦离开秦国来到赵国。当时赵国的君主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封为奉阳君,而奉阳君也不喜欢苏秦。苏秦又去了燕国,而且“赖”着不走了,直到一年多之后才见到燕文侯。苏秦便苦口婆心地给燕文侯讲天下大势,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接着批评燕国的战略错误(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不担心百里之内的赵国),然后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结为一体。“这哥们儿说得不错啊,本人咋就没想到呢?!”燕文侯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支持他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终于,他“合纵六国”的梦想实现了,还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不知是否相当于联合国秘书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同时担任六国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除了苏秦,古今中外可有第二人?

一个耍嘴皮子的能耍到这种境界,知道他的都醉了。

苏秦的成功,除了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个人努力,关键是——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他终于在对的时候碰到了对的人。当然了,起决定作用的是他有真本事,而并非只会夸夸其谈,既金玉其外,又非败絮其中。

100多年后的汉文帝刘恒时代,也出了一个口才不错的人,这个人叫啬夫,是上林苑看管虎圈的工作人员。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

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始建于秦朝,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扩建,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境,纵横300里,出入的河流就有八条,规模之大超乎想象。这个庞大的皇家园林里除了种植有各种奇花异木,还饲养有各种飞禽走兽,老虎就是其中之一。

某一天,汉文帝刘恒到上林苑视察工作,来到饲养老虎的地方,询问登记册上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陪同视察的上林尉(管理上林苑的次官)要么根本不知道,要么答非所问,用东张西望来掩饰他专业上的无知。堂堂上林苑负责人,对其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一问三不知,皇上的心理阴影面积该有多大?

管理虎圈的啬夫替上司解了围,不仅对皇上的所有问题都对答如流,还回答得非常周全,不仅表现了极好的口才,还体现了极强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

啬夫只是看管虎圈的工作人员,却对其他动物的情况也了如指掌,而且向皇上汇报时口齿清晰简略得当周全细致,不是人才是什么!相比之下,那个一问三不知的上林尉简直是尸位素餐。所以汉文帝指着啬夫说:“做官就应该像这位这样。像上林尉那样的,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吧。”命令陪同视察的廷尉张释之让啬夫担任上林尉,原上林尉另行任用。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

让人想不到也想不通的是,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事情却出现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廷尉张释之不仅没有按最高领导的指示办事,还说出一番大道理来,大意是啬夫这个人口才倒是不错,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不过是伶牙俐齿、徒有其表罢了,皇上千万不能破格提拔这个只会“喋喋不休”的人,不然其他人都会学他的样,“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这番话把皇帝老儿说得一愣一愣的,收回了让啬夫做上林尉的成命,想想啬夫后面的下场吧,还不被上司弄死?你说你不升人家就算了,你还忽悠人家。

细想之下,汉文帝这个皇帝老儿其实挺窝囊,不仅“金口玉言”在他这里根本不存在,也没有坚持原则的起码底线,一个真正的人才,就这样被一个小小廷尉的一番胡说八道埋没了,别说是啬夫,苏秦到汉文帝朝代估计也要熄火。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可是我要说,不是这样的,绝对不是这样的!千百年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啬夫这样的金子非常容易被张释之这样的污泥吞没,不首先清除这样的污泥,金子们不仅发不出光,最终命运恐怕连一块普通的石头都不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