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大清龙脉:“明亡清兴”背后的传说

 风飞扬柳 2016-06-03

据辽宁抚顺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介绍,当年,明朝派人到东北来断了99条龙脉,却唯独漏了一条龙,这就是今天清永陵后面的坐山—启运山。坐山是风水的根基,是龙脉的象征。或许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300年前,大清江山由努尔哈赤在此奠基;300年后,清朝的历史又以末代皇帝溥仪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而宣告终结……

寻访大清龙脉:“明亡清兴”背后的传说

位于辽宁抚顺的清永陵万历皇帝派风水师斩东北龙脉明万历年间,一次,大明史官夜观天象,发现东北出现异象,紫气冲天,光耀帝星,于是匆忙上报皇帝。风水师告知万历皇帝,这是东北方出现真龙天子的征兆,不容忽视。万历皇帝惶恐之下,派出大批风水师秘密赶往辽东,他们肩负的任务,就是破坏还未成型的龙脉,保住大明的万年江山。风水师们不敢懈怠,走遍各地,一举断绝了99条龙脉。万历皇帝这才松了一口气,以为就此保住了朱氏家族的一统河山。这是在辽宁抚顺新宾地区广为流传的一个古老传说。据老人们说,明朝时破龙脉有两种方法,一种办法是在龙头部位修庙或者建塔,把地气压住;另一种办法就是挑龙筋、砍龙脖子,在龙脖子部位挖出壕沟,这些壕沟一般深五尺左右,宽六七尺,夜里填入马粪,也可以断绝地下的龙脉。据当地清史学者靠考察,在赫图阿拉城(位于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16公里,是努尔哈赤建的第一个国都)对面,有一座被称为龙头山的山丘。龙头山上就有着这样的一条壕沟,宽两米多,深超过一米。它既不是消防的防火道,也不是当地人挖的排水渠。从壕沟的位置看,如果把龙头山看作一条龙,那么,壕沟正位于龙脖子的位置,掐断了龙脖子,也就断了所谓的龙脉。看来,这条壕沟正是当年明朝皇帝破龙脉留下的遗迹。在新宾县境内,像这样被人工挖过壕沟的山就有十几座,而且,这些山无一例外地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龙头山。当年万历皇帝派出的使者想必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才在所有与龙沾上关系的山上都挖了沟渠。明朝大军不敌八旗劲旅这一番苦心能否奏效呢?当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建都后,开始南征北战,攻城掠地。明王朝眼看着这支来自东北方的军队已经在边界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靠斩断龙脉的方法显然并未能阻止努尔哈赤的铁骑,于是采取了更进一步的行动—派出重兵围剿八旗军队。决战就在赫图阿拉城以西80公里处的萨尔浒村展开了。这一战非同小可,对初兴的后金政权来说可谓生死攸关。胜负虽然是兵家常事,但是,如果努尔哈赤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明朝的军队就会立即大军压境,直逼后金政权的心脏—都城赫图阿拉,也就是说,如果努尔哈赤输掉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那么,清王朝也不会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萨尔浒是满语,意为“橱柜”,萨尔浒村在当年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村庄。据史料记载,萨尔浒一战,明军出动了10万大军,号称47万。而努尔哈赤的八旗劲旅,按照编制不足6万人。但在这一战役中,努尔哈赤充分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发挥了八旗军队的作战优势,经过五天五夜的生死决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自此扭转了整个辽东地区的作战局势:明王朝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御,后金军队开始全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由此开始,努尔哈赤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八旗子弟军,从这座地处长白山余脉的都城,反扑向辽沈平原,一路势如破竹,进逼山海关。最终,他的子孙们成功地登上了北京紫禁城的皇帝宝座。唯独被漏掉的一条龙脉不过,据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当年明朝派人到东北来断了99条龙脉,却唯独漏了一条龙,这就是今天清永陵后面的坐山—启运山。坐山是风水的根基,是龙脉的象征。风水师们说,启运山是一条悬龙,努尔哈赤正是得到了这条悬龙的保佑,他的子孙们才得到上天的眷顾,最终赢得了天下。据史学家介绍,清永陵的坐山,在清顺治年间才被封为“启运山”。在得到启运山这个名字以前,它的原名是龙岗山,而当地的老百姓就直接叫它“狍子山”。狍子山之所以得名,据当地人说多半是因为山深林密,野生动物聚集,尤其狍子的数量很多,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名字。公元1644年,清世祖(努尔哈赤之孙福临,即顺治皇帝)入山海关。在北京坐稳江山后的大清皇帝不忘先祖,从康熙到道光年间,先后有4位皇帝9次来永陵祭祖。为了保护这片龙兴之地,清廷把龙脉的保护范围甚至扩展到了整个辽宁省。在《盛京典制备考》中,可以找到清朝龙脉保护范围的详细记载以及龙脉保护地图。为了保护龙脉不被侵犯和破坏,清王朝在关外专门修筑了一条长达三千多里的著名的柳条边墙。史料记载,柳条边不像长城采取筑墙的方式,而是挖壕沟。壕沟一般宽八尺、深八尺。从壕沟里取出的泥土在沟边再堆成高三尺的土堆,然后在土堆上每隔五尺栽三棵柳树,柳树和柳树之间用绳连接,就形成了一道柳树墙,史称“柳条边”。在柳条边保护圈内,清廷派出重兵保护,禁止当地百姓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生产。这一措施无疑使得辽宁一带的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并导致了城败地荒、人烟萧疏的荒凉景象的出现。清代柳条边共有边门二十余个。如今,柳条边的一处城门遗址—兴京边门,其高大的城门早已荡然无存,仅剩下门址的基础。兴京边门位于今日吉林、辽宁两省的交界处,两侧是高山,中间是峡谷,边门便设在中间的交通要道上,是扼守在龙脉上的一座重要关卡,来往人员都要在此经过严格的检查、登记。柳条边外的汉人想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经过层层审核和把关。距离清永陵不远的抚顺市因盛产煤炭而闻名于世,素有“煤都”之称。但是,在清代,为了避免挖破风水,断了龙脉,清朝历代皇帝曾多次下令:严禁在此开采煤矿,违者严惩不贷。光绪皇帝也明确规定:“无碍三陵(福陵、昭陵、永陵)龙脉者,方准开采,有碍者一概封禁。”清政府开禁令10年后退出历史舞台清王朝采取的一系列严密保护措施,给这片偏远的龙兴之地更增添了一分神秘,难道他们采取的种种保护措施是为了守卫这里传说中的宝藏吗?为了保护祖陵,历代清朝皇帝先后对永陵进行了28次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近代以来,当一座座清皇陵被后人打开后,陵墓中出土的一件件稀世珍宝,让人们对这座当时尚未开启的关外第一陵多了一份热切的期待。在永陵的宝城内一共有五座土坟和一座衣冠冢。据当地一位清史学者介绍,其中的两座土坟曾经被打开过,他还参与了当时的发掘。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雨季,这位学者发现雨水灌入地下的速度很快,大量积水灌入了地下,当时他怀疑地下也许存在地宫。为了避免倒灌的雨水损坏地下文物,他当机立断向省文化厅作了汇报,申请清理永陵。申请被批准后,他配合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清理了漏水地点,清理中,地面塌陷,露出了地下的坟墓,当时立即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结果表明,地下是努尔哈赤的伯父和叔父的坟墓,但是传说中的宝藏却并没有在发掘中现身。在这个大清龙脉的所在地,另外几座保护较好的坟墓至今都没有被开启,是否存在藏宝的地宫也就不得而知。或许这只是一个历史的巧合:历代清帝为了避免挖断龙脉而禁止了对抚顺煤炭的采掘,但是,迫于国力衰竭,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清政府还是在1901年下达了开采令。10年之后,大清王朝就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另外一个历史的巧合也出现在这里:300年前,大清江山由努尔哈赤在此奠基;300年后,清朝的历史又以末代皇帝溥仪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而宣告终结。

寻访大清龙脉:“明亡清兴”背后的传说

附录沈阳故宫暗藏未解之谜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努尔哈赤为何如此“仓促迁都”?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传统风水”,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要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努尔哈赤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风水中有关阴阳的规定为: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水的南边为阴、北边为阳),所以又称“沈阳”。当然,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教授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历来建都建城,风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阳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是,两位专家同时又指出,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出于战略进取上的考虑。首先,沈阳乃四通八达之处,其地理位置对当时的满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鲜,进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辽阳满汉民族矛盾冲突严重,而沈阳当时还只是个中等城市,人口少,便于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满汉矛盾的激化。 (来源:《新周报》官方微信号:xinzhoubao 知音头条编辑/郭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