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疗效观察

 杉木轩 2016-06-03



『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80 期



作者 / 徐 辉

邢台学院医院中医科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林凤


I导读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且治疗比较麻烦,经常反反复复。本篇文章供大家在临床上参考之用。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病情顽固而易发,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1998~2004年,笔者采用中药外敷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3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35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48岁;未婚6例,已婚29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6个月。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

    

1.3 治疗方法


外敷药物组成:透骨草100 g,三棱12 g,白芷10 g,花椒10 g,路路通15 g。上药研粗末,装布袋,水浸后隔水蒸30 min,敷于下腹部病侧,每次20 min,15日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经期及皮肤过敏者勿用。


内服药物组成:鹿角片10 g,熟地黄30 g,白芥子6 g,桂枝10 g,炮姜10 g,生黄芪30 g,麻黄5 g,昆布15 g,海藻15 g,皂角刺6 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妇产科学》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治愈:白带减少或消失,腹痛、腰痛等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 果

    

本组35例,治愈15例,占42.8%;显效13例,占37.2%;好转5例,占14.3%;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94.3%。


典型病例

钱某,女,34岁。2003-06-25初诊。患者3年前行人工流产术后出现下腹隐痛,腰痛,白带增多,遇劳即发,面色晦黯,畏寒怕冷,腹痛喜按,白带清稀,月经稀发,量少色黯,舌淡苔薄,脉沉细。左下腹可触及条索状物,压痛不明显,偶可伴有轻度低热。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受阻,左侧附件增粗、压痛。B超提示:左侧附件有一3 cm×3 cm×2 cm低回声区,提示炎性包块。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中医诊断:妇人腹痛,证属阳虚寒凝。治宜温阳散结。


外敷药组成:透骨草100 g,三棱12 g,白芷10 g,花椒10 g,路路通15 g。外敷下腹病侧。

内服药组成:鹿角片10 g,熟地黄30 g,白芥子6 g,桂枝10 g,炮姜10 g,生黄芪30 g,麻黄5 g,昆布15 g,海藻15 g,皂角刺6 g。水煎服,日1剂。1个疗程后形暖痛减,效不更方,守方稍加减继服2个疗程,诸症悉除,B超提示包块消失。



体会



慢性盆腔炎是指妇女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多发于已婚妇女。处理分娩、流产、刮宫时消毒不严,在月经期、产褥期不注意卫生,或经期不禁房事均可引起感染而发病。证见腹痛、腰痛、白带增多等,属中医学带下、妇人腹痛、疒徵瘕等范畴,今人多从湿热瘀滞论治。


笔者认为,慢性盆腔炎迁延日久,临床除见“不通则痛”外,还常夹有“不荣则痛”的病理过程,根据“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的理论思想,内服药用白芥子配鹿胶片、桂枝、炮姜、熟地黄、昆布、海藻、皂角刺共奏温阳通滞,消痰散结之功。外敷温经散寒止痛药物,可通过局部皮肤相关穴位直接渗透和吸收,可循经入络,改善盆腔内血液循环,抑制组织增生,促进炎症消散。两者结合能提高治愈率。该病病程迁延,非短时可以取效,用药一般需1~2个疗程。【岐黄民间传承(微信号:qhmjcc)编校发表】


为了增加大家对中医中药的兴趣和记忆,特安排了下面的小游戏“看图识药”,希望大家踊跃参加哦!(图片可以点击放大看)



来源出处:本文摘自《河北中医》2006年第6期。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