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梅挂满枝头果农无意采摘

 苏迷 2016-06-03
青梅挂满枝头果农无意采摘
青梅深加工还是没跟上


 
  正是青梅挂满枝头的时节,可是果农却无意采摘。尽管,青梅的采摘季早已到了尾声,记者在缥 缈村、林屋洞附近看到,梅树上仍满是沉甸甸的青梅果子压弯了枝条。
  问问原因,很简单。这几年,青梅收购价持续走低,可采摘的劳力成本却一路上扬。对于果农而 言,摘比不摘亏得更多。说起来,苏州人吃梅子的花头不少,为什么没能在青梅的后期加工上做做文章呢?  

  □商报记者陆怡 文/摄

  青梅已成熟
  却无人采摘

  昨日,记者在西山缥缈村秦家堡附近看到,村里成片的青梅树枝上挂满了嫩绿的果实,却没有果农前去采摘。
  村民张敏告诉记者,今年八角一斤的收购价格,再算上高昂的人工费,让不少种植户放弃采摘,任由嫩绿的青梅发红后“落叶归根”。“看着一个个熟透了的果子挂在枝头,我们也很无奈。”张敏一脸愁容。
  张敏说,青梅挂在树枝上的原因是“摘不起”,卖出去的青梅还不足以支付采摘青梅的人工费。村里种植的青梅采摘基本上都要雇人,人工费已经涨到了100元,而青梅价格一直在降。品相稍差点的青梅更廉价,摘了一天的青梅还不够付人工费。张敏说,考虑到费用问题,现在一大半的青梅都在树上。相同的情况不仅在张敏家,村里几百家果农的青梅都处于无人摘无人管的困境。
  村里的一位老农民王学友告诉记者,1993年的时候,青梅曾卖出2元一斤的好价钱,当时青梅树成了大家都稀罕的香饽饽,西山农民开始大规模种植。后来逐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一路走低,近年来价格最低时甚至还卖过2角钱一斤,以前清脆爽口的青梅是他们的“聚宝盆”,可现在满山的青梅却成了果农们的“心头病”。

  管理跟不上
  好果子难觅

  “这个年头,要找上1000斤上好的枇杷不难,但要找到100斤上好的青梅来泡酒,真是难啊!”在西山经营农庄的黄永良说,他在东蔡、徐巷、绮里绕了一圈,才收到了几十斤合格的青梅,虽然是青梅大年,但是这质量用来泡酒,那根本就不达标。记者在山里转了转,枝头上的青梅表面伤痕累累,布满虫洞。
  青梅大年,青梅卖不出去。怎么又说好果子难觅呢?村民说,这也是因为卖不出价,果农不肯多花钱多出力去“伺候”这些树,像剪枝除虫这样的日常维护也很难进行。尤其在青梅成长期,果农没有进行及时除虫和剪枝,拥簇在一团的青梅相互摩擦,表皮就会出现斑点。

  加工有市场企业规模太小

  西山因其独特的水土和适宜的气候多年来一直是优质青梅的产地。与别处相比,这里的青梅不但果实饱满、色泽鲜艳,而且果肉肥厚、质细多汁,是省内乃至全国闻名的优质品种。
  青梅后加工不是一个新话题,前前后后喊了许多年了。记者在西山坤元有机农庄内发现,他们生产的青梅醋、紫苏梅等青梅加工产品在市场上都很吃香。老板郑伦权说,如果单单靠原材料实现收益,那是非常困难的。后期加工一下,效益大大。在西山大良农庄里,泡好的青梅酒也大受欢迎。老板娘吴茂芳说,来农庄采摘度假的游客,都很喜欢自家的青梅酒,很多游客都会捎上一份带回家,包装好的青梅酒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伴手礼”。
  可惜,尽管西山加工企业比较多,但规模都不大。就说郑伦权的农庄,其加工能力用自家的70棵青梅树上的果子就足够了。西山农林服务中心顾林平表示,相比枇杷、杨梅、桔子等果品,青梅对后期加工的要求更高。不经过加工,几乎无法直接食用。所以,现在全镇除保护区域成片的梅园外,已经开始对部分已严重失管树、衰老树以及一些品种低劣树进行有步骤地分年调减。同时也鼓励果农积极发展青梅产品的加工,摆脱对外来收购的严重依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