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贺娟-2008
2016-06-03 | 阅:  转:  |  分享 
  
第31卷第12期2008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V01.31No.12Dec.2008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关键词:周易;内经;乾坤;天地;阴阳

中图分类号:R221

《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

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

源”,是中国文化经典的代表之作。《周易》所呈现

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

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之中,可以

说《黄帝内经》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均未脱离

《易经》之圭臬,研究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

把握《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

义。其中,作为《黄帝内经》最基础的哲学思想阴阳

理论更是秉承于《周易》。从《周易》阴阳思想人手

研究《内经》阴阳理论,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

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1以卦象反映的阴阳内涵与关系

《周易》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书,书中记载了

64卦的卦象、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而64卦又

是由8个基本卦象构成,即乾三、坤i兰、震釜、巽三、

离三、坎兰、兑兰、艮矗代表自然界天、地、雷、风、火、

水、湖、山8种最常见的自然事物,而这8个基本卦

象又是由一、一一两爻组成,所以,《易经》是把阴阳

两爻作为2个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64卦所有卦象

的变化均可以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周人用64

卦占卜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祸福,

就是说他们把自然界所有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

种势力的消长,即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均是由

阴阳所主宰。

《易传》言“知往者顺,知来者逆”,往,为既往、

过去或形成过程,即分析其形成过程需要按正常的

顺序分析;来,为将来,预测未来之事需要通过按逆

行的顺序分析。因此,《周易》的卦象分析是由下而

上。分析八卦的符号组成,亦可了解《易经》表达的

阴阳之间的关系与属性,如以兰为乾、;j为坤,而乾

坤天地是相对存在的,二者一上一下,表明阴态,而

贺娟,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后爆发,以声火呈现,转化为阳,其卦象为兰,上为两

阴爻,下为一阳爻,由上到下,代表阴转化为阳的过

程与现象;巽卦代表风,其卦象为三,风以其动之性,

应属阳,故上以两阳爻为象,但风吹至人体,却有凉

感,又为阴性,故下以一阴爻为象,代表阳可以转化

为阴。坎卦本为水,而以兰表达,两阴爻中夹一阳

爻,代表阴中有阳;离卦代表火,而以三表达,两阳爻

中含一阴爻,代表阳中有阴,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或言阴阳是相互包含的。兑与艮分别代表湖泊与山

岭,二者分别源自地壳的凹陷与隆起,是彼此互依

的,因此兑卦为兰,上为阴爻,表湖?自之面为阴水之

性,下为两阳爻,言其以山之凸现为基础;艮卦为五,

上为阳爻,表山岭凸起之形状,属阳性,下为两阴爻,

表山之形成源自湖之阴凹。借此表达阴阳的互

根性。

《内经》的阴阳理论对《易经》所表达的上述阴

阳的内涵与关系,即阴阳的对待性、互根性、转化与

相互包含均有承接,在此不作赘述。

2天地阴阳为万物之宗

《黄帝内经》中,“天地”一词的出现频次很高,

谈阴阳、谈生命、谈六气、谈养生,无一不将“天地”

一词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将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

间去认识,从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与关系去认识

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

重要学术内核,而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易经》。

在《易经》中,三阳爻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爻为

坤卦,代表地。《易经》有8个基本卦象,乾坤2卦

是8个基本卦象中的2个,似乎与其他6卦地位是

平等的,但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2卦在《易经》中具

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易经》之卦

象的演变、义理的推演,均是基于乾坤2卦而来,

《易传·系辞》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

万方数据

·812·北京中医药火学学报第31卷

遘。”又言:“乾坤成罗硅,蔼《易》立乎其孛矣。乾坤

毁,剜无渡觅《豸》。《荔》不可觅,翼|l藏玮或几乎息

炱。”孔子亦言:“乾坤,其《易》之门邪”(《易传·系

辞下》),认为乾坤二卦,是进入《易经》的门户。作

为分析、总结64卦之义理的《易传》,为何如此推崇

乾坤2卦?下垂试镶分梅,看如何“藏约成列,蔗

《麓》立乎萁孛”。

2.1乾坤为众卦或瞥,天地为万物芝无

64卦有8个基本卦象,而这8个慕本卦象,则

以乾坤2卦为基本中的基本,其他6个卦象,皆是乾

坤2卦演变露来,妇《瘸易·说卦》骈富;“乾,天也,

敬称孚父。坤,翘氆,敬称呼母。震一索露得勇,敌

谓之长男;巽一索商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

男,故谓之中男;离蒋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

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允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郑钦安《医理真传》将其阐释为“乾坤交媾,纯生六

予。乾之耪爻,乘予玮之拐爻,面生长鬓,震氇;乾之

二爻,乘于坤之二爻,而生中男,坎也;乾之三爻,乘

于坤之三爻,而生少鹦,艮也。故日:乾道成男。坤

完初爻,乘于乾之韧爻,而生长女,巽也;坤之二爻,

乘予乾之二爻,霹生巾安,离也;捧之三爻,黍于乾之

三爻,雨生少女,甍魄。故舀:坤道成女。”帮A势之

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

而64个卦象,又是八褂的两两相合,故引申可以理

解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包括男女、

父母、上下、牲畜、份物、色泽等,筠源爨予乾坤天缝

之气,《易传·系辞下》粥对这一义理表达舞:“天邋

铟缀,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叉言“乾翔

大始,坤作成物。”正魁基于万物化生于天地之气这

一命题,万物才蕴含了与天地共同的运转规则,以乾

坤2羚演变出鳇醣势所携带的信息岛征象,才会与

入类的生翕、与孝±会、与生产乃至藏争、裔壤懿运转

规律存在契合,这赵64卦可以进行占b的基本原

理。同样,这也是《易经》中表述的众彩的哲学命题

诸如天人一体观、顺时变化观,以及援物比类等思维

方戏褥泼确立的翦掇。

受《易经》的影嘲,《黄帝蠹经》鹤群赛将人类的

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问来看待,认为所有的生命,

均照源白天地之气的相合,如《素问·定命全形论》

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叉曰:“夫人生

予魏,悬命于天,天地会气,命之目人。”《素阕·天

元缀大论》赠言:“在哭为气,在逸成形,形气裰感,

丽化生万物”等等,均在反复地表述这一理论。强

调人体生命源下天地之气,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具备

与天地、以及天她优生的塞然万物具有某些摆同甚

至相迓的震性,包括人与自然万物糯嗣豹筑律、相弱

的结构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关系,从而成为《内经》

天人一体观学术思想产生的基础背景,也可以说,天

地,是医之门也。集中表述阴阳理论的篇章,亦将天

地置于众理之营,如《素惩·阴阳艨象大论》匿:“阴

疆者,天邈之道瞧”,“清辍为天,潦阴为遣”,“积鬻

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从天地

的运行特性、天地阴阳的属性来认识人体、认识阴

阳,是《内经》从《易经》中所承接的燕要思想。

2.2舞降交流建天地二气存在的基本状态

乾坤之耩黻麓纯生万物,在予:者处予一静不

停息的升降、交流之中,乾为天,本位在上,故以下降

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坤为地,本位在下、故以上升为

基本的运动方向,因此,作为乾坤2卦构成的新卦

象,《易经》是以天在下、羹垒在上炎豢,表瞬天地之气

运动不已方铯傺持万物安泰;戳她在下、天在主为

否,表明天地之气隔绝不通,《周易-彖》日:“泰,小

徒太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

志同也”;“否之滕人,……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

遵,上下不交纛必下无邦也”。势濑戴推演瑟来掰

獬双方酱瘟黻交流为基本存在方式,郓“内疆雨箨

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周易·彖》)。

“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棚射,八卦相错”

((《周易·说卦》)。即以阴阳所代液的所有事物的

双方,筠症处予一种不簿意的交流之态。

《内经》论天媲之气,系《易经》乾玮之主餮在蓦

学中的延伸,《索闷·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

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气腾予天。故高下相穰,升降相因,而变

傣矣。”戴番天魏之气舞降的匿示,即是对《易经》豢

努的文字搐述,霹焉这种身降关系被据震至辑有静

生命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

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

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莉”(《素问·六微

罄大论》),以及《炎抠·本神》“天定在我者德也,地

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瑟生者监”,天地之气的舞

降交感,化生了人体生命。而作为天地之气交流的

一种具体体现,则是自然界云雨之气的形成与互化,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描述其“清阳为天,浊阴为

地,施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露,黎蹴缝气,云出天

气”,弓l审到医学,刚有《素闽·经赫羽论》赫“通溺

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素问·水

热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蒲也”等关于人

万方数据

第12期贺娟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813·

体水液代谢方式的推断。至于《素问·调经论》所

指出“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

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的经脉阴

阳之气的流注,则是从天地阴阳到经脉阴阳的一种

过渡。

3乾阳之气为主导的阴阳关系

乾坤是阴阳的代表,二者虽然在卦象的组成上

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但从64卦卦辞、爻辞以及

《易传》对二者的阐释来看,乾坤阴阳的关系并不是

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乾为主体、坤为从属的自然

观。如64卦之首卦为乾卦,其卦辞为“元亨利贞”,

此四字,在《易经》卦辞中是吉、顺的象征,某卦得其

一即为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元,原也,万物由此

化生;亨,通也,事物由此亨通无阻;利,宜也,可有利

于自然万物;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

由此,表达天阳之气主于化生、流动、补益与使万物

坚实的作用。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

物化生,以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易传

·系辞上》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表达乾坤阴

阳以阳为尊贵、阴为卑下的不同地位,又言“乾知大

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

易从”,以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

坤”,“易”者,变化也,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

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则是“乾”阳,表达乾阳主于

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甚至亦可以理解为天

地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是源自阳气的变动,包括量的

增减、作用的多少、参与的方式等。

《周易》对乾坤阴阳的主次定位亦被《内经》所

承接,虽然《内经》之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语,似乎将阴

阳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看待,实则字里

行间均流露着阳气为主体的思想,《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

气,阴成形”,寥寥数语,阴阳二者的作用差异跃然

纸上,即阴主静止,阳主躁动,以言躁动活跃的生命

力来自阳气,生长杀藏均以阳始而阴从,即阳气决定

着万物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阳化气、阴成形,

以气化为主要生命存在形式的人体,根本在于阳的

存在。因此,以重视阳气为主旨的《素问·生气通

天论》则更明确地表述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

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阳气

失常则生命折损,生命的存在在于阳气的运行。张

介宾进一步发挥为“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又言

“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强不能秘,阴气乃

绝”,指出阴阳二者之间,阳为主、阴为从的关系。

至于《黄帝内经》所表达的阳气所具有的多种生理

功用,如主于化生、长养(阳生阴长),主于卫外(阳

因而上,卫外者也),主于温养(阳气者,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主于温通(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

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主于固秘(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等一系列作用表述,我们均可以看作是

《周易》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延伸到医学中的

体现。

4元、亨、利、贞为乾阳之性用

乾卦作为64卦之首,其卦辞为元、亨、利、贞,

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言:“元、亨、利、贞者,是

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

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

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

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四字在《周易》64

卦中出现一字即时“吉”的征象,而乾卦独得四元,

体现出《周易》对天阳之性用重要性的认识。

4.1元主起始

“元”位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周

易·彖》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文解

字》言“元,始也”,宋·朱熹《周易本义》言“元,大

也”,明·来知德《周易集注》综合为“元者,大也,始

也,始者物之始,……言万物所资以始者……,此言

气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资生矣”。即表达出

乾阳之“元”的作用,是赋予万物一种气,而这种气,

是事物发生与生长的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朱熹

言:“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坤卦虽亦具“元

亨”之性,但之于乾元,其“元”的始生性在于“赋

形”。《易传·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因此,在注重“形而上”的“道”或“气”

的《易经》思想中,乾、坤之“元”的作用是不同的。

《周易》乾元之气之于万物的这种起始作用,在

《素问·五常政大论》表达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

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即生

命活动的化生、赋形、繁茂、凋亡均源自天元阳气的

作用,进一步引申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

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生方有

阴长,有阳杀方有阴藏,阳主于化人体之元气,阴赋

予生命之形质,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

阴阳离合论》)。因此,对于人体阴阳气血诸不足,

《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如《素问·至

真要大论》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张介宾《类

经附翼》言:“然合而言之,则阴以阳为主,而天地之

万方数据

·81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1卷

大德豳生。夫生也者,阳也,奇也,一魄,丹也。易有

万象,蔼馥戳一字缓之者,毯鬻蔼已袅。生死事太,

而欲以一字蔽之者,办日阳而已矣。”

4,2亨为流通

朱熹《周易本义》畜:“亨,通也”,来知德《周易

集淀》剡进一步勰释必“云行雨施,晶物漉形”之意,

弧势“云行翥施者,气之亨,晶掺漉彩者,物隧造诧

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事通。”因此,乾

“拳”之意强调天阳志气的流通,认为蠢气的流动、

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魁天之阳气流

动变化的一种征象。

之子入薅,这耱鬻气鳃漉逶作鼷体现为一释澄

通、温化人体阴津的功能,诸如血液在脉中的流动需

要阳气的推动,即《絮问·调经论》所宵:“血气者,

喜激而恶寒,寒则涩觚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

若辩气受伤,测表现为盘滚的凝滞、趣脉静阻闵、承

渡酶傍蓄等病理变化。《素闻·举瘸沦》El:“经菰

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

予脉外则血少,客予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气摄易伤阳,寒气侵入人体所导致的疼痛,是阳气

的滋遥终用受到抑制产生的病理变化。露襻,“寒

气从之,……罄赫巍瘘”(《素阕·生气邋天论》)静

鼠瘘病以及“五脏粥以竭”导致的水肿瘸,皆是阳气

温通功能异常所致。而“汗出偏沮”之凭汗证,则可

以瓣作阳气不能温通、气化所引起的另一种病症。

4+3剥从助益

《荔》基:“枣天壤之,吉无不蘩j。”予露:“兹者,

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言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

助箍、促进等作用,在64卦中,凡阳爻为主或阳爻处

于正使的卦象,其卦辞、爻辞多主顺、生吉。这一观

点在吉代文化中亦褥蓟充分延伸与应耀,摇《管子

·鞑言》云:“先王麓一霞二羯者,霸;尽以聚者,王;

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认为从国家执政

者所体现出的能力阴阳性质及阳气多少,直接主宰

国家的兴衰存亡。《篱子·四时》云:“鬣功赏贤,以

助戳气。”《文子·上德》说:“阳灭阴,万物肥;阴灭

鬻,万物衰。放王公邂溺道爨万物基,溺鞠遭翊天下

亡。”这些都是重视阳气对世间万品助益作用的思

想体现。

在《黄帝内经》所阐发的阴阳理论中,似乎时刻

都在强调酲阳之闯存在蓑对等的相耍关系,诸如对

德、互根互用、消长转纯、互制互默等。但在其对生

命活番酶阐发生,对疆气翡重裰又不时获然纸上,

《索问·生气通必论》“阳气者,著必与日,失其所则

折寿而不彰,故夭遴当以日光明。慰故阳因而上,卫

外者也”,言阳气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素问·

瓣气诞亭孛大论》豫必《内经》养生瑷论的重要篇章,

其颁西时养生懿麓本内涵,其实鼷惩稷据霆季阳气

的生发、长旺、收敛、闭藏状态的不阏,调养人体的阳

气,尤其是冬季养艇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

寒就温,无泄皮肤”等,均立足于保护人体的阳气,

《索闻·上吉天冀论》办将阳经之气缒衰减,童乍为男

女两性垒禽衰老酶曩要标志,“女子……五七,鬻骥

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

焦,发始自。……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

焦,发鬓颁白。”故张介宾有“凡物之生死,皆由阳

气”之论。对阳气豹认识,已经蠢依之、剩之万物,

发震秀“有鬻赠垒,盂蘩剜死”。

4.4贞乃坚固

对于乾卦的“贞”之性,历代诸家均解为“正

固”。如朱熹《周易本义》注:“贞,正而固也”,“必

剃在正重,然后霹以保其终也”;唐·孑L颖达琉《爨

耪正义》亦言:隧气“巍使耪坚豳爽菠褥终”,意巍乾

阳之气具有使万物坚固丽善其终的作用,引申可理

解为乾阳之气护凰、坚实万物之属性。《内经》中阳

气的卫外之用、坚阴之用应是这一经旨的延伸,如

《豢闻·生气遥天论》之“阳因丽上,显外者也~慝

隧酲之要,粥秘乃隧”,《灵枢-本越》之“卫气者,簖

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阑潜也”,因此,阳

气受损,是所有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外感还是

内伤,《内经》阐发众多疾病的原因,常以寒邪立论,

如外感病中的热论、咳论、痹论,内伤瘸孛静胸痹、腾

腹疼痛,甚至各鹈|移{证,无不有寒鄹终侵或疮生静因

索存在,这种病因观的确立,是《内经》重阳观的体

现,更是《周易》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周易》与《赞帝内经》,都是集中反应阴阳理论

瓣著终,《周易》怒美于盎然阴阳的哲学,《蠢经》是

关于天体酲阳酶辩攀,《属易》酶瓣瓣思想是《蠢经》

理论的渊薮,但《内经》的阴阳理论,在论人体生命

活动的过程中,将《周易》的阴阳理论从抽象变为具

体,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收稿瓣麓:2008-05—14)

万方数据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作者:贺娟,HEJuan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刊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年,卷(期):2008,31(1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zyydxxb200812005.aspx

献花(0)
+1
(本文系谢如钢文稿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