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之悟:朋友,请正视“四十五岁现象”

 湖北独孤求败 2016-06-04

【中年之悟】朋友,请正视“四十五岁现象”

中年之悟:朋友,请正视“四十五岁现象”

文、黎海滨

01

对于“四十五岁现象”,我的同行、资深媒体人陈冰颇有见地。他说,“四十五岁现象”具有中国特色。

中年是人生的黄金年龄,无论是体力、精力,还是智力、能力,都达到成就事业的巅峰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把45岁到59岁的年龄段界定为中年人,中华医学会也认同这个“中年人”的科学结论。

但在中国,相当部分中国人把45岁视为一个坎。到这个年龄仍当不了处级干部,或者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就会有前途渺茫的感觉,不思进取,不求发展,开始思谋如何度过余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到了45岁还没被提拔,这辈子算完了。

“45岁”经常出现在文件上。2006年中央组织部明文规定,担任县级党政正职的人要以45岁左右的为主体。2007年全国机关官员统计显示,45岁以下的占71.5%,并赞扬选配好“新鲜血液”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显然是要更加年轻化。而在较富政治活力的美国,2002年公务员的平均年龄为46岁,45-69岁之间的人超过半数。

将45岁作为人生的分水岭,且把这个年龄列为人事遴选的标准,恐怕是中国当代社会独有的现象。在西方社会,这会被视为年龄歧视;在上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上,人们更遵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自然规律。

“45现象”是在公务员阶层率先兴起的。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45岁现象”正在向社会各界渗透。渗透的表现之一是企业、大学的行政化,以便于套用或获取行政层级所赋予的特权。表现之二是企业和大学的人也将45岁视为人生成功与否的坎,向中层管理者奋斗。这个年龄仍在一线从事实际业务的人,被普遍被认作“没什么指望”的人,管人的似乎总比搞专业的要高人一等。

于是,45岁到60岁没有官职的人,成了最尴尬的一群。45岁以下,体力和精力好,但能力、经验可能不足,可当“新鲜血液”加以培养;60以上,工作能力强,但可能身体和精力差,需要退休。而既有精力又有能力的45到60岁的人,却被排除在县处级干部和中层管理者之外,搞专业又被社会所不齿,在人生的黄金时期“退居二线”,极大地浪费着人力资源。有人对这种现实发出过质疑:60多岁的人有精力处理好国家大事,50多岁的人难道就没有精力当好县乡领导?

“45岁现象”向社会渗透的结果是,很多人都想当官当领导,而把从事专业工作视为前途不大。45岁以上的记者很少活跃在现场,45岁以上的教授专心写教案的不多,45岁以上的工程师更多地当“老师”而不动手。唯独农民没有45岁概念,一如既往地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02

在医学专家眼里,“四十五岁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值得中年朋友们高度重视。

四十五岁是人生的一道坎。不信,请你看看身边有多少人,没有熬过四十五岁以后的生命高危期!

在医学专家眼里,人生可以这样分成几个阶段:

0—35岁为人生的最活跃期:身体的组织器官从开始发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总的趋势是积极上升的,所以称健康期。

36—45岁,人的生理功能从峰顶开始下滑,部分器官开始衰退,比如动脉硬化开始形成,糖尿病症状开始显现等,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疾病的形成期。

46—55岁,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数疾病在此阶段暴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多在此期高发。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多发生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中的“沼泽地”。

56—65岁,为安全过渡期。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

如此看来,四十五岁的确是人生的分水岭。四十五岁以后,也就是46—55岁,是人一生中特殊的年龄段。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是工作担子重,事业上不甘落后;二是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少,子女升学就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健康处于长期透支的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这个时期人际关系交往频繁,社会应酬多,烟熏酒煎,膏梁厚味,体内环境渐被“污染”,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许多“富贵病”也接踵而来。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强,忽视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时做健康体检,所以有些疾病一经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如此说来,我们必须正视“四十五岁现象”,注意善待四十五岁以后的生命高危期。

03

男女有别。男性的“四十五岁现象”,似乎比女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明显。

45 岁是男性一生中最关键的黄金交叉点,也被称为“中年剪刀”轴。在生理上男人的生命曲线显示从高峰开始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负担曲线向上升,这两条剪刀状曲线的相交处正是45岁。

发展心理学将40-60岁称为成人中期——中年。男人在43岁到45岁时生理上将发生巨大变化,心理学将45岁定为青年和壮年的分界点。

英国和美国社会学家联合做的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线,青少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强,中年最弱,而大学时候正是幸福感开始降低的起点,“谷底”大约在45岁左右。

对大多数男人来说,45岁了,面对镜子里日渐增多的白发,心里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家庭、事业、情感和孩子这四个箩筐压在肩上,会深感男人活得很不容易。

45岁是男性实现事业与家庭目标最关键的冲刺阶段。随着新时代和新机遇的出现,男性和女性都对自己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正面临着进入中年的心态转型阶段。在一项有趣的调研中发现,所有年龄段的成年人都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事实也如此,如今的中年人更多地把自己视为青年人而不是中年人。

45岁已经有了一些中年人最明显的外貌迹象。人们往往腰身上增加了一些赘肉,体重增加,开始“发福”,头发灰白,男性鬓角的发际线开始退后,有些男性出现“谢顶”现象。这些是明显的生理特征变化,也反映在生理系统的整体运作方面逐渐变慢了。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冲劲、精力、体能都不如以前,人们通常更容易感到疲惫,而且从疲劳或疾病中复原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随着年龄增长,中年人的感情也变得老成持重起来。人们发现自己不像以前那样容易兴奋,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沮丧了。成年人的情绪不再像年轻人那样,一个小时之间会在情绪低落或兴高采烈之间转换,不太愿意去太热闹的地方,他们的情绪高潮不再那么高,低沉也不再那么低,而是表现得更趋于稳定了。

45岁的中年人在社会各种岗位上承担着骨干或中坚的角色。他们以较成熟的心理状态、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技能,弥补了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不如人意的生活变动或应激事件,给中年人构成了大量的心理紧张刺激源。

“45岁就不提拔了”为这个年龄段公务员的政治生命发展敲响了丧钟。

“挣钱养家”的传统观念使男性要面对职业和经济方面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还有购房、买车、托老带小、生活负担重、职称评定、子女上学以及就业等等问题。这些心理社会应激源导致一些中年人过早身患疾病,不良因素也诱发一些其他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焦虑、抑郁等。男性对自己体力衰退,性能力减弱的担忧要比女性强烈得多。有些中年男性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郁郁寡欢,焦躁不安,但他们自己又否认有任何心理变异。

心理学家称上述心理现象为“中年男性灰色心理病”。

04

岁月不饶人。人到四十五岁,进入中年以后,随着父母退休、生病了、去世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并离开家庭,无论男女,都会开始意识到生命已经过半了。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变化,人的体力、精力都每况愈下,年轻时代的朝气渐渐丧失殆尽。很多中年人常抱怨:“我的生活越来越感到枯燥、单调而沉闷”,“从前工作令我振奋,现在我已经失去了冲动,以后的日子该怎么打发呀?”还有一些男人常常对他们已经失去的青春感到遗憾。同时也开始问自己:“剩余的时间我需要做些什么呢?”

这时候,中年转型开始提上日程。

四十五岁以后,如何开始中年转型呢?我们可以向智者学习。

四十五岁以后,可以适当将眼光从“外面的世界”收回来,尝试回归自我,寻求真正的品质生活。什么才是品质生活呢?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得好:真正的品质生活,不是摆阔、奢靡、浪费,也不是追逐名牌潮流,而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四十五以后,适当取悦自己。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包括朋友、亲人也是,累了就躲远一点。取悦别人,远不如快乐自己。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以敷衍。已走过四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别再让他人随意打乱你内心的平静,更没必要挤进人群中强颜欢笑。没必要委屈自己活成谁都喜欢的样子。

四十五岁以后,以健康快乐为本。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戒烟限酒;其次是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然后是加强体育运动;还要定期做体格检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些器质性疾病。四十五岁以后,我们应该明白:我本平凡,不求精彩,只求自在。四十五岁以后,人生已过半,活着,不给别人添堵;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过得舒服。所以,一定要活得随性点,活得开心快乐。你说是不是?

声明:

本人在博客“作家大海的博客”上所发的原创文章,欢迎纸媒与网媒转载、转发。但不得侵犯本人的署名权与著作权。

编辑:王海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