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朋友圈,你被谁抛弃?

 杜向捷的图书馆 2016-06-04

社交媒体厌倦症是社交工具无法逃脱的共同宿命,也是人类社交心理永远走不出去的百慕大三角。

今日排行榜·2016/06/02 13:36评论(1)收藏(0)12.2W字体:宋

微信朋友圈

作者:郑在边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你我可能都察觉到却未必点破的问题:朋友圈,你被谁抛弃?曾经,朋友圈是一个仅包含三五闺房密友和睡在我上铺兄弟的小圈子,现如今就像是自己居住的熟人社区、大杂院,不只朋友,还有亲戚、同事、领导、几十年不见的小学同学甚至小区的快递小哥。最开始你觉得朋友圈里很轻松,渐渐你发现这个熟人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然后有一天你已经再不像刚开始那样时时去刷新、点赞和互动,很多朋友会告诉你已经很久不玩了。

朋友圈的沉默并不是一件独立的偶然事件,这种现象可以在国内外任何曾经风靡的主流社交应用上找到相似的悲惨经历。比如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每天都在流失几百万的用户,曾经火便校园的人人网气数殆尽。当这样的事情成为一个常见现象之后,就有一个词用来专门描述和解释它——“主流社交媒体厌倦症”。

主流社交媒体厌倦症,指人们对于大众主流社交媒体的逃离和逆反情绪。

导致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情况是,当一个社交应用从小众发展为大众,意味着它的准入门槛在降低,用户体量在增大。用户体量逐渐增大到使得社交应用成为一个主流社交媒体时,有相当一部分的用户是盲从的仿效者,这批用户就像一批外来者或者说闯入者,他们的到来破坏了原有的社交形态和秩序,让最原始的用户产生了一种相对剥夺感,于是这批用户选择弃地,开荒新的小众的社交平台。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18-29岁的智能手机用户中,37%的人使用Pinterest,22%的人使用LinkedIn,只有32%的人使用Twitter。主流社交媒体落败小众应用。

另一方面,当一个社交媒体成为主流时,意味着它将被大多数人在多数时候使用。有研究表明,学生们平均31秒就想看一眼Facebook,平均每5分钟想要刷一下朋友圈。不断的刷新,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刺激适应。刺激适应是指一切的外部刺激,最终都会被适应。任何一样让我们感到新奇、好玩、有趣的东西,最终都会变得无聊透顶。朋友圈一天刷无数次,然而每次刷出来的都是重复的自拍,重复的鸡汤,重复的段子,重复的风景区定位,甚至另辟蹊径的重复的自黑……大量重复的信息成为信息负累,无营养的内容终于在日复一日中让人感到麻木和无趣。

当然,朋友圈沉默不能只让微信品牌老化来背锅,用户的社交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既然社交是核心词,那么你知道一个人最多能交几个朋友?关于这个问题,英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曾经提出过“150定律”:人类智力/资源允许TA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接近150人。这150人是你可以邀请他们出席大型聚会的“随意朋友”;其中大约50人是“亲密朋友”,你会邀请他们共进晚餐的那种;这50人当中的15人属于“信赖朋友”,大多数事情上你都足够信赖他们;15人中的5人属于“亲密支持朋友”,他们是你最亲密最好的亲友,对他们几乎可以毫无保留。

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丢进湖水里,以这块石头为中心,四周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其中石头代表个人,远近的波纹代表亲疏有别的社会关系。

差序格局和150人理论都在说明一件事:人的社交范围是有限度的,社交关系的本质是不平等性。但是朋友圈把这种圈层关系一股脑地集合在一起,把那些不可能再见到的三姑六婆、幼儿园的校友甚至给你送过两次外卖的小哥都全部纳入进来。今天你收到一条消息“求点赞”,明天就会收到“我就是想看看你有没有拉黑我”,无效的社交不胜其扰。朋友圈正是提供了这种本不必处理的远关系的温床,超过了人的社交承受极限。

麻烦还远不止这些。社交之所以称为社交,不单单是跟他人互动,还包括展示自我。有一句话说的好,“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而朋友圈是最大的舞台”。戈夫曼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著名的拟剧论,直接揭穿人类的表演天性。他认为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在前台表演时人们呈现的状态和在后台准备时并不一样。每个人都想在前台表现出自己希望自己展现给他人的样子,于是展开了印象管理。而最糟糕的是朋友圈里的人并不是虚拟陌生的网友,他们是生活在你身边的实实在在的八卦群众。有的人希望自己在朋友里是一个成熟睿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的人希望自己是开朗逗比的小太阳,还有的人希望自己依然维持生活中的高贵冷艳,这样一来这些人就会相应地调整、经营朋友圈,通过朋友圈的动态和互动来展现自己的形象。

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说下午有人敲门,开门看见快递小哥拿着螃蟹鲍鱼龙虾等各种海鲜,忙说,我没有订购这些东西啊?快递小哥回答,我知道,这是你朋友老王晚上要吃的,因为他手机坏了,发不了朋友圈,所以让我拿来给你看的,看完了吧,那我走了,还有几十家要去呢,可累死我了……

所以你看,照这么个玩法,朋友圈早晚会被玩坏。编辑朋友圈成了一件比写高考作文还艰巨的任务,揣摩着怎么把话说的漂亮,怎么把照片拍得有格调,分享什么样的文章才显得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人……最后编了删删了编犹豫再三还是没有按下发送键,叹一口气“老子还是不发了”。

槽不敢吐,苦不敢言,恶趣味也藏的严严实实,从此彻底沦为朋友圈的奴隶。发现说句心里话都这么难的时候,社交的意义已经丧失了一大半。于是,一大波人偷偷地分了组,一大波人悄悄地玩起了小号,还有一拨人干脆弃圈投奔新的精神领地。虽然朋友圈的软文和广告越来越多,然而这种浮于表面的热闹和喧嚣对于一款社交应用而言比沉默还致命,因为感性的社交场域已经沦为理性的工具手段。

社交媒体厌倦症是社交工具无法逃脱的共同宿命,也是人类社交心理永远走不出去的百慕大三角。现在说微信的朋友圈死掉言之过早,但被抛弃的预兆已经显现。乐观的是,还有千千万万个朋友圈站起来,毕竟人类是这样一种生物:依赖社交,然后厌倦它,最后发现还是离不开社交。人类就是这样,喜新厌旧,还无可救药。

被抛弃或正在抛弃中的7个社交应用

01|QQ

2014年,QQ用户数8.29亿,是仅次于Facebook的全球第二大社交网络平台。但微信用户量已突破6.5亿,增幅赶超QQ,据估计两年内赶超QQ。其实我们也能感觉到如果不是工作很多人的QQ已经不再登录了。

02|MSN

2005年MSN进入中国市场,到了2012年,MSM的用户数仅有4500万,而QQ却达到了6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六七年间,QQ上演了漂亮的“逆袭战”。“用QQ的都是小屁孩,白领都用MSN。”尽管有比格,但产品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太局限,注定小众然后被市场淘汰。

03|博客

十年前,博客就像朋友圈一样盛行,从明星到草根都拥有博客,在上面记录生活分享心得。但由于博客的传播能力低,以及当时互联网门槛还较高,博客这种慢节奏被后来的快互联网时代迅速超越,之后迎来了140字的微博时代。

04|人人网

曾经头顶“中国的Facebook”光环在纳斯达克高调上市的人人网,市值却从最高时的70亿美元跌到10亿美元;曾经高调表态“人人网不会私有化”的陈一舟也以一纸私有化协议正式宣告“自食前言”,衰退之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进行中。

05|开心网

开心网被称为“恶搞型社交娱乐网站”,主打偷车位、卖奴隶和偷菜,是靠应用来带用户。而后 既没能抓住用户需求的变迁,也没能抓住产业链重构的机遇的开心网,没把握住用户社交关系的建构,游戏粘性的降低最终走向衰落。

06|豆瓣

豆瓣最初以小清新和文艺青年聚集地为主要Slogan的小众社交平台,以优秀的内容生产者崛起,而后从小众变成大众,内容也慢慢平庸,能创造价值的使用者慢慢逃离。

07|微博

现在说微博被抛弃和朋友圈被抛弃一样,还为时尚早。大量营销账号、段子手的进入,各种广告的进入,表面上看,用户量在增长,但实际上,有质量的用户根本就不看微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