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治教授:痛批”中国茶道”背后,蔡澜先生却犯了8个错误

 liujia1107 2016-06-04

蔡澜先生被称为“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是第一流的通达。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蔡先生对其中各项内容是否达到了“第一流通达”我未深入研究,不好瞎评论。不过蔡澜先生在讨论中国茶道时摆出一付祖师爷的架势,用训斥下人的腔调和武断霸道的语言谈茶道,单凭这一点我便认为蔡老师不是茶道中人,因为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和”:待人要和蔼可亲,说话要心平气和,讨论问题要“见和同解”,对学术问题的观点可以“和而不同”,讨论茶道问题更要摆事实,讲道理,而非用尖酸的语言讽刺、挖苦、斥责。为此我格外认真地拜读了《蔡澜痛批“中国茶道”的背后》,看后觉得有几个问题要和蔡老师探讨,以正视听。

林治教授:痛批”中国茶道”背后,蔡澜先生却犯了8个错误

其一、谈到“什么是喝茶的精神”时蔡先生犯了三个错:

1、文中写道:“台湾人,发明出所谓的'中国茶道'来。最令人讨厌了。”殊不知台湾茶文化复兴初期打出的旗号是“茶艺”而非“茶道”。台湾海峡两岸的茶人都公认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台湾人发明中国茶道这个问题。若是说讨厌,蔡先生可能是讨厌台湾人创新的“茶艺”。在中国(包括港澳台)茶道与茶艺是有区别的,谈论茶文化时不可“道”“艺”不分。

2、文中说台湾人在喝茶时“茶壶、茶杯之外还来一个“闻杯”。把茶倒在里面,一定要强迫你来闻一闻。你闻、我闻、阿猫阿狗闻。闻的时候禁不住喷几口气。那个闻杯有多少细菌、有多脏,你知道不知道?”对此蔡先生批评得很严厉但是,在这一点上蔡先生孤陋寡闻了。正宗的台湾茶艺演示时每位客人都有一对杯子,一只闻香杯,一只品茗杯。“闻香杯”是从日本清酒杯得到灵感,做成长圆筒状,聚香性能好,有利于细闻茶香的变化。由于每个人都有一对杯子,所以在品茗过程中不存在你闻罢我闻,“阿猫阿狗”都闻的不卫生现象。当然,品茶是极自我,极自由自在的事,你若不喜欢闻香杯,完全可以不用,但是不应当自己无知却以偏概全,不负责任地怒斥。

林治教授:痛批”中国茶道”背后,蔡澜先生却犯了8个错误

3、文中说:“真正最早的中国茶道,的确就是日本那一套。他们完全将陆羽的《茶经》搬了过去。不过我们嫌烦,将它优化简化,日本人还是保留罢了。现在台湾人又从那学回来。唉,羞死人也。”这一段话有两个错。

错误之一,蔡先生说“真正最早的中国茶道,的确就是日本那一套”,这是本末倒置的原则性错误。中国茶道确立于唐代,以陆羽《茶经》付梓为里程碑,那时日本茶文化尚未萌芽。

错误之二,有茶道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在流传的日本茶道有抺茶道和煎茶道两大流派。抹茶道是由我国宋代的点茶法演变而来的。煎茶道是传承了我国明代的饮茶法(瀹茶法)。无论是抺茶道还是煎茶道都不是“完全将陆羽的《茶经》搬了过去。”这两种茶道的饮茶法和陆羽《茶经》中的煮饮法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文中对“什么是喝茶的精神?何谓茶道?”的观点也有三处错:

1、蔡先生认为“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道)”。如果仅仅谈论怎么喝茶,蔡先生的答案我认同。但是要讲中国茶道,炎黄子孙就应当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从源头去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易经》。《易经·系辞》中讲得很明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言道则必然要联系“形而上”的内容,论茶道如果不研究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果不研究茶与儒释道三教及哲学(含美学)的关系,那您直接说“喝茶的方式”好了,别去与“道”生拉硬扯。这一点蔡老师是国学大家,对“道”与“艺”的区别心中应当很清楚。

林治教授:痛批”中国茶道”背后,蔡澜先生却犯了8个错误

2、文中蔡先生口口声声强调:“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但是,蔡老师津津乐道的自家喝茶的方式却很不简单。他描述说:“茶的乐趣,自小养成。家父是茶痴,一早叫我们四兄弟和姐姐到家中花园去。向着花朵,用手指轻弹瓣上的露水,每人一小碟,集中之后滚水沏茶的印象犹深。”这样喝茶方法实在很不简单。看起来蔡先生自相矛盾了。但是这个矛盾很好!因为它说明了喝茶方式本来就可繁可简,繁简自便,雅俗共赏,蔡先生也莫能外。

中国茶艺平台有三大支柱:高雅精致或简便朴实的“清饮”;温馨浪漫、异彩纷呈的“调饮”;促进健康、养生延年的“药饮”。这三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互补的,切不可让相得益彰的喝茶方法相互排斥,更不可把繁与简、快与慢、热饮与冷饮、清饮与调饮对立起来争论不休。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喝出健康,喝出好心情,能

林治教授:痛批”中国茶道”背后,蔡澜先生却犯了8个错误

让自己和亲友身心愉悦的喝茶法都是好方法。

不过要讲中国茶道则应当明白,中国茶道是一门以茶为媒介的人文科学,修习时必须心术并重,体用结合,道艺双修,以道驭艺,以艺示道,做到道心文趣兼备。

三、蔡老师引用茶诗时也常出错,例如:

1、白居易说:

坐酌泠泠水,看蒸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其中的第二句应当是:“看煎瑟瑟尘”

2、杜甫的有:

寒夜客来茶当酒,黄泥小炉火初红;

从前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首名为《寒夜》的茶诗非常著名,但是其作者是宋代的杜耒(字子野,号小山),而非唐代的杜甫。

好了,暂写这些。因为当代中国有些人不了解茶道讲究包容,忽视了我国的品茗方式原本就多姿多彩的特点,把生活中各有妙趣的喝茶方法对立起来争论不休,甚至口诛笔伐,这样纠缠不休的结果必然影响我国茶道理论的发展和品茗方式的创新,所以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参考。得罪之处望蔡先生海涵。差错之处欢迎蔡先生和茶友们批评指正!

林治教授:痛批”中国茶道”背后,蔡澜先生却犯了8个错误

林治,著名茶文化专家,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更多快速实战的精彩观点请搜索“dianchachengjin”订阅“点茶成金”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