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示】手足口病基本常识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6-06-04

手足口病基本常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8月份。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托幼机构中容易发生聚集发病的情况。

        临床表现

        1. 发病初期可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

        2.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痊愈后不留痕迹。

        3.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减退。

        4. 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食欲减退。

5.在少数情况下,此病能引发病毒性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

        1.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可造成传播。

        2.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3. 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亦可引起传播。

         预防方法

        1.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手部卫生,饭前便后或外出玩耍回家后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净双手;打喷嚏或咳嗽时要适当用纸巾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纠正儿童吸吮手指、啃咬玩具的坏习惯。

        2. 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多开窗通风、勤晒衣被。

        3. 儿童的奶具、玩具要经常清洗、煮沸消毒。

        4. 高发期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众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温馨提示:

        1.手足口病不是婴幼儿“专属”的传染病,中小学生和成人也可患手足口病。

        2.很多成年人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后往往是隐性的,自身不发病,却成为传染源,因此成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尤为重要。

        3.如果孩子症状较轻,建议在家休息治疗,可以减少医院内的交叉感染,如果高热不退及时就医诊治,告知大夫您孩子所在幼儿园或学校,便于疾控部门及早发现集中发病,采取措施;患病儿童应隔离2周后才能返校,避免传染他人。

        4. 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做好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上报疾控机构,必要时停课。

        5. 75%酒精不能将病毒杀死,但碘酒、紫外线、干燥和漂白粉都能将其杀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