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做太着急的妈妈

 爱上阅读88 2016-06-04

不要做太着急的妈妈

谭旭东

 

一次,一位妈妈问我:“我孩子2岁了,您说上什么培训班好呢?”听了这位家长的话,我感到很惊讶。孩子才2岁,妈妈就这么着急,开始想着给孩子报培训班了。

还有一次,一位妈妈问我:“谭老师,我买了很多书给孩子读,也天天给孩子读,孩子很爱听,可是,什么时候孩子才能自己读书呢?”我问这位家长:“您的孩子多大呢?”家长说:“我孩子4岁了。”我立刻对家长说:“您的孩子才4岁,很爱听你读书,多好呀。很多爸爸和妈妈还很希望孩子一直听自己讲故事呢。建议您坚持给孩子读书,只要孩子喜欢听你读书,你就坚持读下去。另外,我要提醒的是,给4岁的孩子读书,不要刻意教他认字,等到孩子上了小学,到了中年级,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理解力,就可以鼓励孩子自主阅读了。”

这两位妈妈的提问给我深刻的印象,她们的提问也是典型的中国妈妈式的提问。在养育孩子方面,很多妈妈很着急,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很小就能学到各种知识,也恨不得孩子很小就具备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能力。有一次,在新浪微博上,一位妈妈就私信请我给她的孩子开一个书单,要包含各门学科知识,同时,又能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其实,这位妈妈的孩子才小学三年级。为什么妈妈们这么着急?

第一,我们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历来就是妈妈为孩子操心,但爸爸是缺席的。从小时吃穿,入学,到大学后结婚成家,妈妈都为孩子操碎了心。妈妈们习惯为孩子操心,甚至替代孩子成长。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或听到,有些妈妈,连孩子娶媳妇、找对象,都是妈妈在安排。有些妈妈对孩子的体贴,已经到了连洗澡睡觉都要管。有一次,媒体报道,一位山东的妈妈,儿子长大结婚了,每天晚上还要到儿子房间去看看,还怕儿子把被子蹬了会着凉。还有一位山东妈妈,儿子结婚生子了,她每周还要儿子回家,和儿子一起睡。这种妈妈培养出来的儿子,被称为“妈宝”。“妈宝”式的孩子的存在,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育现象。

第二,有些妈妈缺乏做智慧母亲的常识、知识与情商。她们对孩子的爱,有的是本能的爱,就像鸟妈妈也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还有的是习惯性的爱,即看到别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她也是怎么对待孩子的。比如,现在,不少城市里的妈妈,看到别的妈妈陪孩子上辅导班,她也要带孩子上辅导班;看到别的妈妈给孩子买钢琴,她也要给孩子买钢琴,让孩子学钢琴。她不管孩子是否真正喜欢,只是安排别人的做法来对待孩子。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喜好,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自己的兴趣与潜能。强行给孩子安排学乐器,进兴趣班,其实是替代孩子来学习,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抵制。反而会起不到好的作用。有些孩子长大后,一点也不喜欢小时候学过的乐器,也就是这个原因。

第三,很多妈妈缺乏对孩子的理解,有些妈妈以为孩子是她生的,做什么,怎么做,都由她说了算。但这些妈妈忽视了孩子的尊严与生命价值,也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孩子的确是父母生的,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爸爸妈妈是在孩子的监护与培养中是权利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需要尊重孩子,不需要理解孩子。我们一方面要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用智慧的方式来陪伴与引领孩子,给孩子快乐、幸福的童年。

事实上,家庭教育不仅仅需要妈妈承担责任,也需要爸爸来承担责任,来履行义务。如果爸爸不管孩子,而妈妈过分操心,过多地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履行孩子的义务,也是不对的。那种着急的妈妈,是很难给孩子快乐、幸福的童年的。《中国女性》杂志的新浪微博上,有一则这样的新闻:

3年前,武汉的徐女士花了12万元为孩子报了17个培优班,她的“着急式”的培优,让5岁的儿子Jerry成了幼儿园小朋友眼中的“神童”。然而,升入小学后,Jerry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明显,成绩不断下滑。这位“着急妈妈”,最近又着急了。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的心里真的为这位男孩担忧。徐女士这样的“着急妈妈”可不是一个两个,很多妈妈都是这样的,总是以爱的名字早早地束缚童心,摧毁孩子对成年人的信任。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一起玩耍、游戏、聊天,多给孩子做亲子阅读,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需要符合自然规律,尽可能地顺应天性,同时,在文化发展上也要讲究科学。如果幼小时就给孩子加上过多的学习负担,催促孩子成长,教育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