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年做1次中医体质辨识

 柯南东芳 2016-06-04
  体质因人而异,并会因时、因地而变,应每年做1次中医体质辨识

  1、预防疾病,为什么要从中医体质辨识开始?

  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许多重大慢性疾病的形成,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积累、持续作用于人体的结果,一旦确诊往往已到了疾病的中晚期。过去人们习惯于得了病才来医院治病,但此时疾病已形成且为时已晚;现今大家更加注重防病了,然而在病形成之前来医院做体检,西医指标大多在正常范围,似乎又没有进行健康干预的必要。那么,预防疾病的切入点在哪里呢?——这就是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辨识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了解自己的平台,掌握自身体质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个体调体养生、防病治病方案,能更加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转归、愈后、乃至及早规避各种健康隐患。引导预防疾病可以从中医体质辨识开始。

  2、什么是中医体质?

  概括的讲,中医体质是指一个人(生命个体)精、气、神的总和。

  中医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精)、生理功能(气)和心理状态(神)方面综合的、相对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这种体质特点会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3、中医体质与西医体质相比较有哪些特点?

  西方医学的各种体质分型学说,多属于现代心理学与西医解剖学层面关系的研究,缺乏对个人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病理发展方面关联性的分析,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尚处于归纳阶段,因而对医学健康养生、防治疾病等临床实践方面的指导价值非常有限。

  比较西医体质观念,中医体质分型是以中医阴阳学说、整体观念为基础,以“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考量的人体特征更加全面,兼顾了先天、后天、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宇宙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作用,从人体的阴阳属性、表里属性、虚实属性、寒热属性、气血属性、经络属性、形神属性的多角度、多层次对不同类型之人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因而得出的体质分析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其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直接应用于中医养生康复和医疗实践,对人们现实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调体通络、四季养生更具实际指导意义。

  4、中医体质分为几种?

  现在各大中医医院,使用最多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分类方法。他经过综合分析,将不同类型之人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其中平和质的人相对健康、不易患病,其他八种体质均为体内气血阴阳失衡的表现,易患不同类型的疾病,统称为偏颇质。

  5、什么叫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辨识,即以人的整体为认知对象,根据人的症状、证候及体征,分辨人是哪种或哪几种体质,以及体质偏颇的轻重程度,并根据辨识结果,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给予相应的养生、预防、治疗方法,进行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的重要内容。

  6、如何做中医体质辨识?

  首先,接受体质辨识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其本人最近一年来的主观证候、症状、体征,填写一份中医体质量表。量表中共计100道问题,每道问题将所述的症状和证候、体征分为五种轻重级别,顾客依据自身主观感受进行填写、打分。

  书写完毕后,量表将交由体质辨识医生或电脑中医体质分析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出各条目的评分演算结果,并根据此结果,将顾客对各种体质的符合情况判定分为“是”、“倾向是”和 “否”中的一种。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开展的中医体质辨识检查与判断,均是采用以上方法。

  7、中医体质辨识对“治未病”的意义有哪些?

  中医素来推崇“上工治未病”的医疗效果,而所谓“未病”,包含了三层含义:“病欲发而有先兆”、“既病而尚未殃及之地”、“病将愈,有可能出现的遗复”,可见中医“未病”的概念,涵盖了现代医学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三个阶段的内容,而祖国学在疾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方面,更是长久以来就有着深刻而细腻的知识总结。

  要想有效地引导某一对象预防疾病,医家的首先要务就是了解个体的体质类型,判断其体内气血阴阳的偏颇情况,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上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护计划,补偏救弊。调理体质的基本措施是改变个体的生活环境、饮食因素,并通过必要的锻炼和药物等摄生方法,逐渐使体质的偏性得以纠正,预防其可能发生的某些病证,所谓“审查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

  针对已病之人与久病新愈者,医家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偏颇情况判断病机的从化——因体质有阴阳,脏腑有强弱,故机体对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区别,掌握了调理对象的体质类型,医生便能及早做出正确的病机变化预测,从而对证施治,防止病势恶化,引导机体逐渐趋向康复。

  可以说,体质辨识的作用贯穿于“治未病”过程始终,是组成中医“辨体-辨病-辨证-辨经络”诊疗方法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

  8、解读中医体质辨识报告的重点是什么?

  中医体质辨识报告,内容包含了体检者当前所属体质类型、体质偏颇严重程度、复合质存在情况、对环境的适应力、健康隐患、易患疾病,以及自身调护建议等各方面信息。

  当我们拿到自己的中医体质报告时,首先要明确自己属于哪一种体质或是哪几种体质。我们把同时具有两种以上体质的情况称为复合质,复合质的出现是极为普遍的,说明当前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情况较为复杂,多存在“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肝郁脾虚”等兼夹证型。

  9、中医体质评分代表什么意思?

  应依据体质分数的高低,判断偏颇体质的轻重,转化分30分以下为正常,30分到40分为倾向此种体质,40分以上可确定属于此种体质,分数越高,则偏颇程度越重。判定平和质,要求其体质转发分需高于60,且即使平和质分数大于60,但若同时有病理体质超过30分,则也不能算作平和质。

  10、同时属于多个偏颇体质时,应如何理解?

  要了解重点问题,分析各种体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气虚质可以导致痰湿质,气郁质可以导致血瘀质,气虚质也可以导致血瘀质。

  如果在分析体质报告时,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为体检者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并指导调理体质的具体方法,会对体检者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或哪几种体质,以及体质的偏颇程度、调护途径更有帮助。

  11、中医体质是否可调?

  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然而,体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由于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体质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的可变性。这种特征称为体质的可调性。

  鉴于体质的以上两种特性,调理体质的重点,在于减轻邪盛与正虚体质的偏颇程度,循序渐进,使整体身心状态日趋健康,而不是一下彻底改变不良体质。

  12、中医体质调护要从哪些方面着眼?

  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环境因素三者共同作用,产生了芸芸众生的诸种体质,人的体质一旦形成,先天的种族、家族因素无法改变,而环境因素的改善往往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干预才能逐渐起效,所以调节后天饮食、起居、运动、劳欲、情志等要素对自身的影响,成为个体体质养生、调护的重要方面。

  中医养生一贯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概括起来,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吸、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即当一个人通过以上调护方式,使的身心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才是最健康的。

  13、自我如何调理体质?

  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的改变,环境、药物及有关治疗方法的干预,可以纠正机体阴阳、气血、津液失衡,进而改变人体的某些体质偏颇情况,影响体质辨识结果。因此,当人们接受中医体质辨识及继以的健康指导后,若或多或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变与调节,久之便会对日后的体质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14、什么情况下需要医师帮助调理体质?

  我们建议即使无任何不适,只要有“未病先防”理念的人,都应定期调理体质;若是发现血压、血糖、血脂升高,或身体出现头晕、乏力、腹胀、腹泻、恶心、肢体麻木、耳鸣、失眠等不适症状的朋友,更应接受中医体质辨识检查,在遵循自身偏颇体质精神、运动、起居、饮食等方面给出的调护建议的同时,于每年春、夏、秋、冬四个气候更迭的重要节气,需前往具有丰富“辨体-辨病-辨证-辨经络”诊疗经验的中医体检中心或治未病中心就诊,请医生帮助调理体质,可使偏颇状态恢复得更快。

  15、复合质该如何进行调理?

  若某人的体质为单一体质,则直接按照该体质的养生指导进行调治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是复合质,如阳虚质与阴虚质并存,气虚质与血瘀质并存,甚至在有的人身上会同时出现7、8种偏颇体质,这时就要将多种体质的调护建议结合起来指导自己的养生。

  在调理复合体质时,要以得分最高的体质为重点,兼顾调理另外一两种次要的偏颇体质,并借鉴平和质的养生指导改正自身不良生活、工作习惯,以达到最佳的身心健康状态。

  比如,当阳虚质和阴虚质并存时,阳虚质主张多食热性食物,阴虚质则忌食温热,这样的情况往往引起人们的困惑;此刻,我们首先要理解人体阳虚和阴虚并存是常见的,这时饮食上可以以平性食物为主,温性凉性食物均可适量进食,阳虚分值偏高的人可适量多食偏温热性食物,阴虚分值偏高的人则可适量多食偏寒凉性食物,但数量要以自己舒适为度。

  还有湿热质与气虚质并存的体质,湿热质主张大量运动,气虚质不耐劳累,这时进行调护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适度为宜;再如若是有膝关节疾病的人,同样是运动,此类人就要避免从事爬楼梯、爬山等加重膝关节负担的运动。遇到该种情况,拿到中医体质报告后,及时向相关医生咨询适宜自身情况的调体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6、治未病中心进行体质调理都有哪些手段?

  前往中医医院或治未病中心行体质调摄,每个季度应坚持口服针对自身特点而开具的汤药、膏方、药茶等中药2-4周以调理体质,并在此期间接受中医捏脊、按摩、拔罐、针灸、刮痧、足疗等手法治疗3-5次以疏通经络。

  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综合运用,可以使调理显效更快、疗效更佳,逐渐改善体质偏颇情况,维护全身气血经络通畅,巩固全身健康,从而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比出现症状再去医院调理效果要好得多——这也正是中医先进的健康理念“治未病”在“未病先防”方面的具体应用,最能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

  17、如何观察调理体质效果?

  接受体质调理后,便需要定期接受体质辨识复检,观察一段时间以来的体质变化,从而调整调体方式,以使自己的体质日益趋向于相对健康、不易患病的平和状况。

  18、为什么每年应至少做一次中医体质辨识?

  之所以做体质辨识的期限不宜超过一年,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会伴随每年的四季更迭,经历包含生、长、化、收、藏不同阶段的一个完整生命发展周期,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于每次周期的同一阶段接受体质辨识,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一年来的体质变化。如果有条件,每个季度做一次体质辨识的观察效果会更好。我们对自己的体质要有实时的把握,力争把偏颇程度尽可能地缩小。

  19、调理体质需要持之以恒吗?

  体质的可调性使调理体质而防病治病成为可能,通过调整体质而恢复健康,是医学治疗的重要途径;同时,改善偏颇体质,对疾病的预防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体质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也指出,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不易发生大的改变,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调节偏颇体质(尤其是秉承先天及因长期不良习惯而形成的严重偏颇情况)的困难性与调理过程的长期性。

  20、为什么每个季节都要调理体质?

  体质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中医养生重注不同节气对人体进行具有不同侧重点的阴阳调摄,使之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并运用“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行理论指导针对特定脏腑的养生。若错过了某一节气,便有可能错失补益某一脏腑、气血功能的最佳时期。所以每年或每季的体质辨识检查非常重要!

  21、怎样利用四季生、长、化、收、藏规律调理体质?

  中医学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季调体养生的指导思想。

  春夏季外界环境生气盎然,人体阳气趋向于体表,五脏功能亢奋活跃,具有“生”“长”“化”的特点,因此适宜养护机体体表气血、阳气。气虚、阳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特禀体质者,可于这段时间加强户外运动,充分调动体内脏腑发挥自身生理功能,振奋阳气,祛湿排毒,逐瘀通络。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机体阳气内敛,五脏功能趋于内收、安定,主“收”主“藏”的,是滋养人体深部五脏精血、精气的最佳时期。气虚、阳虚、阴虚等体质者于此期间适当进补,更能深达机体元因元阳,充盈气血,填精补虚。

  22、为什么说“自己”是维护体质健康的最好的医生?

  人为天地之灵,我们的身体具有优秀的自我感知能力,并能针对出现的功能失调开展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比如当体内阳气虚弱时,我们会自觉地感到寒冷,并喜欢增衣暖食、卧床休息;阴虚时,身体则将出现口干口渴、寻求饮水的表现。只要顺应自己的这些基本欲求、适时调整生活方式——而不是于畏寒时再贪凉饮冷、烦热时仍进食辛辣厚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缓解体质的偏颇程度。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因此,生命个体的自我调节机制,是达到身心平和的最好途径之一。同时,我们的心态是否平和饮食是否均衡、运动是否得当、环境是否绿色自然无污染、起居是否规律等,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说我们自己正是维护体质健康的最重要的医生。

  23、中医整体观念对把握中医体质有哪些指导作用?

  中医体质辨识注重对人体精、气、神的综合把握,是中医整体观念在体质判断方面的体现。

  所谓中医整体观念,一是指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另一方面,它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整体性——包括人与空气、饮食、水、四时气候、地域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联系的统一性,以及人的心理、行为、语言与社会环境因素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中医体质辨识,一是强调体质构成的整体性,重视内外环境相统一。个体体质是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体特征,即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充分体现出了中医“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和外延。

  二是强调体质的调理要遵循整体原则。先天方面,提倡优生优育,父母应努力为下一代的体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后天方面,生命个体形成后,中医顾护先后天脾肾等脏腑气血,从神志、运动、饮食、起居、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调理,以获得最佳的调护效果。

  24、为什么说中医体质注重“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即形体;神,即生命机能。神生于形,形主宰于神,神依附于形,神明则形安。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是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形体健壮则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形体衰弱则精神衰弱,生命活动异常;形体衰亡,生命便告终结。

  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既包括形体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并且二者高度统一。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表现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而伴随着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变化,又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并保证其相对稳定。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体现出来。

  25、为什么说中医体质注重“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客观规律。人既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所以,每一个人的体质就必然打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整个宇宙生命发展规律的烙印。个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程度往往表现在个体的体质特征之中。

  基于以上观念,中医体质的辨识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全面审查人的神、色、形、态、舌、脉等体征及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体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在体质调理方面,更要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体质者的心理特征、饮食特征、运动情况、生活环境、工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考量分析,制定全面详细、因人制宜的调体方案。

  26、为什么说调理体质要注重扶正?

  中医辨证思想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出人体自身正气的强弱,是发病与否的重要原因。

  偏颇体质中的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直接反映了机体的正虚体质,相关调护建议的重点全部围绕益气、温阳、滋阴等扶正手段展开。

  血瘀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虽然名称上体现的是邪盛体质,但在临床应用中,这些体质却不乏大量因虚致实的情况:正气亏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致血液瘀阻,久之出现血瘀质;脾阳亏乏,运化水谷精微不力,痰湿内生,阻碍气机,会成为痰湿、气郁体质形成的重要原因;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机体对外界气候变换时的五邪侵袭便无力抵御,某些特禀质的成因正是如此。

  27、为什么说调理体质要注重祛邪排毒?

  邪气的存在,也是中医发病的重要成因,所谓“邪去而正自安”,正是前人重视祛邪排毒治疗疾病的体现。

  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是体内某种致病毒邪充盛的体现,因而对应的中医调理方法重在祛邪排毒:气郁者理气解郁、血瘀者活血化瘀、痰湿者化痰祛湿、湿热者清利湿热。

  某些情况下,郁积的邪气会消耗体内气、血、津液,日久使人因实致虚,产生正虚体质。如湿热内盛者,热邪性质炎上,易耗伤津液,湿热长期留驻体内,使阴津亏耗,必然产生口眼干燥等阴虚症状,故中医调理时,会在清热利湿的祛邪基础上,兼顾滋养津液,预防阴虚质的产生。

  28、为什么说经络养生对调理体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络养生(非药物疗法)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重要调治手段,且长期的应用经验证实,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十分有效。

  某些经络穴位,有着直接补益正气的扶正效果。如阳虚质者,通过捏脊、艾灸命门、肾俞、神阙等穴位,可以调动体内脏腑功能,温煦肾之元阳,从而缓解畏寒肢冷的临床症状;同样,阴虚质者,宜刺激三阴交、涌泉、太溪、太渊等穴调理;气虚质者,可按摩、针灸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另外,经络治疗还有着祛邪的作用。比如气郁质者,刺激内关、阳陵泉穴,能起到疏理体内气机、缓解气滞状态的疗效;痰湿、湿热质者,可经常按摩丰隆、足三里、四门、太冲、合谷、大椎等穴位;血瘀质者,宜针对合谷、曲池、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展开调经络治;对大椎、风池、肺俞、委中穴施以适当的提捏、按下手法,可调理特禀质等。

  29、情志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是什么?

  人的体质状态与精神情志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不同的体质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表现出特定的精神状态和情志反映。各种不同的精神情志既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体质变异的原因。

  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情志舒畅,精神愉快,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则正气旺盛。体质平和,内可抵御饮食及“怒、喜、思、悲、恐、惊、忧”七情之伤,外可防“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害。反之,情志不遂,精神异常,脏腑气机、阴阳气血失和,会引起体质偏颇,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过激情绪对五脏、气机具有不同的伤害作用,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情志的变化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与全身气机的紊乱。具体表现在:

  喜则气缓,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久而导致血瘀质;

  长期悲伤忧愁,耗伤肺气,可致气虚质;

  久受惊恐,心神不宁,元阳不固,四肢冰冷,可见阳虚质;

  急躁易怒,肝气郁结,火邪内生,耗伤阴津,导致气郁质、热盛阴虚体质;进而气滞血瘀,日久产生血瘀质;

  思虑过度,思则气结,脾气壅滞,运化失常,痰湿内生,致痰湿质;日久化热,导致湿热质;

  长期而稳定的情志走向决定了个人的性格类型,下面列举一下各种体质者的大致性格特征——

  平和质:性格随和开朗。

  气虚质: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

  阳虚质:性格多沉静、内向。

  阴虚质: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痰湿质: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

  湿热质:性格多急躁易怒。

  血瘀质:性格内郁,心情不快易烦,急躁健忘。

  气郁质: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

  特禀质:因禀质特征情况而有不同。

  30、饮食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是什么?

  活了101岁的中医大家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翼方》中写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习惯对体质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不同膳食含有各自区别的营养成分,并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之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相异之味。五味入五脏,不同性味的食物容易滋养人体某一脏腑的气血、增益该脏器与支配经络的生理功能:酸入肝经、苦入心经、甘入脾经、辛入肺经、咸入肾经。因此,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均可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具体表现在:

  喜食煎炸烧烤,嗜好烟酒,久则气阴耗伤,产生气虚、阴虚质;

  食物性质生冷,可致久食者寒凝脏腑,形成阳虚质;

  饮食自倍,暴饮暴食,偏嗜油腻,脾胃损伤,运化不及,聚湿生痰,成痰湿质;若复以烟、酒、辛辣厚味为助,则将化热生火,而成湿热;

  喜食肥腻,痰湿内蕴,阻遏气机,可生气郁;气郁日久,血运不畅,则瘀血内生;

  过食辛辣、海鲜发物,可引起机体致敏性增强,容易过敏,形成特禀质。

  31、运动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是什么?

  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适度的劳动或体育锻炼,可以强壮筋骨肌肉,通利关节,顺畅气机,调和气血阴阳,增强脏腑的动能活动及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

  然而,过度的运动和劳累,则对人体的体质有不良影响:一方面,过度劳倦易损伤筋骨肌肉,消耗气血阴阳,致使脏腑精气不足,功能减退,形成气虚、阳虚、阴虚、特禀等虚性体质。另一方面,不当的体育锻炼可致机体肌肉发育过度紧实,反而会阻碍局部乃至全身的气血运行与经络通畅,久之可产生气郁、血瘀等实性体质。

  因此,运动量要以适度为宜,忌太过与不及;运动时不但要锻炼形体,更应注重对精、气、神的修养;同时,需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改善偏颇体质的目的。

  32、起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是什么?

  生活起居主要包括劳逸、起居(作息安排)等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起居是否有规律,将会对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偏颇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劳逸适度,起居有常,能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维护和增强体质;而过度的安逸,长期养尊处优,四体不勤,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可导致痰瘀型体质,或形成虚性体质;起居失常,长期熬夜,房事不节,则会致精气阴阳大伤,肾之所藏肾精耗竭,势必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和整个生命活动,从而形成虚弱体质及阴虚火旺等因虚致实的偏颇体质。

  33、自然环境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是什么?

  人生存于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中,在自然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性必然使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群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适应性变化和差异,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气象、方域、地势、地质、等环境元素的变化可影响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从而影响人的体质。“是以有地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