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格律与对联创作漫谈(之五)

 杏坛归客 2016-06-05

对联格律与对联创作漫谈(之五)

齐应凯

四、对联的谋篇与布局

对联的谋篇主要是针对成联创作而提出的,如果是应对则应承接上联句法。在了解了对联特性和关联要求的基础上,这里再进一步谈谈对联的谋篇与布局。

(一)立意明确

    意有两层含义:一为意思,二为意境。此处“意”指全联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而非意境。作联如作文,应该主题先行,然后根据主题安排材料和词句。意,就是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清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上写实,下由实抒情。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在题写风物时,通常要抓住该风物的本质特点,上下围绕实物发生联想,而少于发表自己的情怀,也就是言物之情而非人之情。当然如果是言志联另当别论。此联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对联的立意上,应当注意几点:

一是要立意正确,体现时代精神。所谓具有时代精神就是要新贴近当前社会背景。新一是意思要新,二是词要新。用老词写新意尚可一观,用新词写老意别有滋味。不同时代的思想面貌是不一样的一副好的对联应给人以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思想和时代气息。在立意上要做到: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要歌颂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全局观念,要站得高、望得远,不拘泥于个人和得失恩怨。写风景名胜,写祖国江山等等。如
    迎来科普队;

奔向小康村
    

金鸡鸣两岁;

科技富三农 

金鸡报晓迎丰岁;

丹凤朝阳奔小康

这几副出自“联都大蒙”的春联,基本上反映祖国大江南北富有时代特色的农村面貌。然而,有一些联,则是非常陈旧,是“老掉牙”的了,如:
    财丁两旺;
    富贵双全。

二是立意鲜明,态度明朗。爱什么,恨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表达清楚。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岳飞墓联,上联歌颂岳飞之“忠”。下联痛恨秦刽之“佞”,态度非常鲜明。
    才过小龙年,又催千里马;
    曾经大风浪,更上一层楼。
这是1990年《太原北郊报》春节征联获得一等奖的联。作者通过这副对联,表明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

三是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创作对联,要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

风景共楹联一色;

人文与经济齐飞。
这是2004年11月,在南昌首届楹联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的节目表演中反复朗诵的一副佳作。作者能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中化解出来,赋予时代和南昌新十景的内容非常巧妙,不落俗套,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推崇。

(二)取象真实

    取象,选取意象,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

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联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

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如果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

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面这副对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谈胜看花。

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

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将士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

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要做到取象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其次是用语要切人、切事、切情、切地、切时。
    对联的切题方法:
    对联切题巧妙在于虚实结合有致。写物,常规写法是上下联皆写物的外貌形状,略高一筹的是一句状貌一句写质(用途、特性),若无状貌而尽显物之特性者为妙。写人写事,应该一实一虚。一句围绕人或事,一句抒情议论。如果是长联,上下联皆可在前分句后分句间安排虚实。

一是抓住所咏的人、物、事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楹联创作。如:

利国利民真壮士;

伟基伟业耀蓝天。(联都大蒙)
这联作于2005年春节,是为航天英雄杨利伟先生而写的(见《中国楹联》2005年第一期)。杨利伟是航天英雄,他的事业就在蓝天上,联中紧扣了“蓝天”和“壮士”这两个特定“景象”,基本上做到切人切时切事。不足之处:耀对真、蓝天对壮士,欠工。
    二是将所咏的人、物、事巧妙置于联中,写出特色。
    国越千年,际逢六合,听今日鸡鸣三省;
    商拥四海,城发多元,看河东凤举九天。

(《联都》网友潘一之(江西))
这是《联都》网友潘一之(江西)在河东“今日国际商城”海内外有奖征联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的联。联中嵌了“河东今日国际商城”,非常自然。此联主要反映了商城特色和河东风貌及地临三省的特点。联作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立意高远、雅俗共赏、富有文艺色彩,符合对联格律,尽可能将传统的文艺形式与现代的商贸气氛有机结合,将深邃的文化内涵与通俗的语言文字精巧结合。用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学艺术奇葩,显示商城的广告宣传效果。
    又如,广州市韩江酒楼上的一副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副联巧妙地引用了与诗酒有紧密关联的四个历史人物:韩愈、刘伶、江淹、王粲。在对联的首尾嵌入了酒楼名“韩江酒楼”四个字,十分贴切。

(三)言志高远

    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虽然是旧时代的勤奋苦读心态,但是对于今天来说,同样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

再如长篇小说《红岩》中革命志士为牺牲难友龙光章同志献出的一副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魂,死不还家。
辜鸿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则属后者: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周策纵的集词联,似不自觉的无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情趣。请看: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归无处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四)抒情真切

    抒情是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

月夜看灯才一梦;

雨窗欹枕更何人。
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一个梦(即一夜)就病逝了;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写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还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属于直接抒情,又不属于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通篇写景,无一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尽然中融化在其中了。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然而我们却不能说是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

(五)章法灵活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总的来说,对联章法灵活,意思完整,语言清新,主题思想突出。

如,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此联构思巧妙,上联写声音美,用了五个“声”字,并用“声声自在”谱出了一曲大自然和谐优美的交响乐。下联写视觉美,而美丽的山光水色以“空”定论,表达了出家人超凡脱俗的思想。全联声色相间,加之运用反复手法,从不用的角度强调了其所见所闻,从而使联语更加鲜明,节奏铿锵有力。请看徐达为故邸撰写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

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

此地有舜日尧天。
上联前两句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的景象;下联则从小处点墨,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矣。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难以写出较好的对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