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和清朝各方面比较,哪个更好些?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6-05

所谓历史,就是后世修前朝的历史。

具体到明朝和清朝,就是清朝人修明朝的历史。

和其他后世修前朝历史还不太一样,我们知道清朝是满族入主中原,作为被统治的广大汉族(又称明朝遗民),心里一直都是很不满的。

所以自从清朝建立后,“反清复明”,“朱三太子”之类的口号都没有断过,作为统治者的清朝上层当然很头疼,所以清朝人无论在修史还是文化的统治上都是有政治目的的,也就是说满族人写给汉族后人看的明朝历史是很不靠谱的。

鬼知道他们为了绝汉人的复辟之心会采用怎么的思想统治,把前朝描写成什么样子。

所以说如果想要相对客观的了解那段历史,不如去看西方人对明朝和清朝的看法。

他们大多是历史的亲历者,都在明朝或者清朝待过或多或少的时间。而且他们基本都是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回到西方后写成的文献,中国政府对他们基本没有控制力,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相对客观。

再有,他们都不是中国人,也没有动机捧高或者贬低哪个朝代,因为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当时去的都是的都是远东的那片土地——中国。


明:

不得不说,明朝在外国佬眼中是非常好的。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万历十年(1582)抵达中国,游历了中国的很多城市,并最终定居于北京。

他在《中国扎记》中这样记载当时的明朝:

“这里物产极大丰富,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丽,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他还盛赞中国
“除了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是举世无双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利玛窦甚至感概“柏拉图在《共和国》中叙述的理想王国,在中国早已付诸实现。


利玛窦与徐光启


而在更早的时候,嘉靖年间(1522 — 1568),葡萄牙人科鲁兹在《中国情况记》记载:

“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这些中国人中举行宴会和节宴,超过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因为他们是富有的而且无忧无虑,也没有天主之光,他们是自己获得肉体的满足,纵情于游乐,他们由此过着美好的生活”

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有这样的内容:

“在该国有许多河流,人们种植稻米,这是全国人的普通食物和粮食。…他们收获如此之多,以至在米价最贵的时候,你用一个里亚尔钱币可购买一法捏格'

“他们的一些村子大到只缺一个州的名字 ”
“他们还有一件非常好的,使得我们都对他们这些异教徒惊叹的事,那就是在他们的一切城市中都有医院,老是客满,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行乞.我们因此问他们原因何在,回答说,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个大地区,其中有很多给穷人、瞎子、瘸子、老人、无力谋生的人居住的房屋,这些人就居住在所说的房屋里,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有充分的大米供应。他可以在上述的大馆舍中住到死去,此外他们在这些地方养得有猪和鸡,因此穷人无须行乞而活下来”。

或许那些外国佬的记录有些夸张,就像前些年那些去美国游历后回家胡吹美国各种好,甚至说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一样。

但还是得说那时候在西方人的眼里,明朝时期的中国是非常富庶和强大的。


清:

再看清朝:

乾隆59年(1793),庞大的马戛尔尼使团抵达中国,此时江山已经易主,清人统治中国已经整整150年,

与之前的西方人访华不同,这次马戛尔尼使团是代表英国政府来恭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并且带来了很多西方工业革命的最新成国,想要在英国和中国之间建立贸易关系。

这个使团正规且庞大,共有一百八十多人。
在回国的过程中,马戛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由军机大臣松筠伴送,沿运河南下,几乎纵穿中国腹地,到达广州,于1794年1月自广州回国。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在这从北京到广州长达三个月的旅途中,使团可谓见识了“康乾盛世”最真实的面貌。

马戛尔尼使团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道:
“事实上,触目所及的无非了贫困落后的景象”,

“(清)贫困得让人吃惊,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被人捡去吃”,

“叫花子一样的军队”。

而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这样记载:

“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运送礼物、食品的船只载着两名中国官员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震惊的,是清廷政治上的专制、黑暗和野蛮。登陆定海时,英国人对当地官员提出一个请求,找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航到天津。年迈的总兵大人一口答应。不过,与英国人设想的出资招募、有偿使用不同,定海总兵的办法是派出虎狼之师到街上搜寻抓捕。 巴罗写道:“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

在这些英国人以前的中国观中,中国是由开明的皇帝、温良的官员治理,万千子民生活在祥和的环境中,可眼见的事实一下子粉碎了他们对清廷的好感和对中国下层民众的艳羡。” 经过这次中国之行,副使斯当认为: “满清统治是东方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 。

他之所以说“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是因为在此之前,利玛窦描述中国(明时)为“举世无双、理想王国”,马可波罗描述中国(元时)为“人民富足、遍地黄金”,而当他本人到达中国时,看到的却是“残暴的政府、贫困的土地”。

而被我们吹捧过千万次的“康乾盛世”只是被马戛尔尼这样认为:

“什么盛世(满清)不过是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而从随后的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表现来看,马戛尔尼所言毫不夸张。




我不知道为什么西方人对明朝和清朝的记载,和我们印象中的有如此大的差别。
看了西方人的文献后,有一种感觉——这么多年我们都被骗了。

就我个人而言,一直都对明朝的历史很模糊,好像明朝的皇帝都昏庸可憎,明朝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感觉清朝却是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样子。

但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

百年后的法国学者佩雷菲斯在《停滞的帝国》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马戛尔尼们戳穿了满清的盛世神话,在天朝和文人盛世歌唱的震天响的时候

他认为满清是衰败之世,没落之世。在他看来: “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 “中国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基础上,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残酷”。

———————————————————————

其实我们想要判断清朝和明朝哪个更好些,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两场战争:

明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和清光绪年间的甲午中日战争



有意者可百度这两个关键词,看看两次战争的中日军力对比,看看两次战争的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看看两次战争中朝鲜的态度,再看看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哪个更好,不言而喻。

—————————————————————————

中国历史大一统的王朝中,异族统一华夏的王朝只有两个,元朝和清朝,而蒙古人得到天下的方式却和女真人截然不同。蒙古人兴起于长城以北的广袤的大草原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他和他的子孙向西横扫欧亚大陆,直至多瑙河畔,随后蒙古军团向南,全凭一己之力灭西夏,灭金国,灭南宋,建立元朝,可谓大家风范。正是“黄金家族”的这种“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雄壮气概, 使得元朝统治者有着强大的自信,不管是面对汉人,还是外夷的文化都持有包容开放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元朝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或者说,正是蒙古人没有对汉族进行思想统治愚化,而是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打压,才使得元朝的寿命异常的短)

而不得不说清人的入主中原偶然性极大(托了高迎祥,李自成,吴三桂等人的福),当清人侥幸入关后,立即被大明的富庶惊呆了,其心理弱视不言而喻,就像是一个穷汉,突然拥有了一个偌大的家业,他所想的并不是如何将家业维持,做大,而是一边穷奢极欲的享受着巨大的财富,一边心惊胆战的提防“奴仆”造反,他始终无法成为这家的主人,而只是一个“窃居者”,清人从始至终都未将我们的华夏大地当成自己的家业,清顺治帝曾告诫幼时的康熙帝,若汉人服从我们的统治,我们就维持江山,如果汉人造反,我们应当立即退回关外。而慈禧太后的那句“宁与外贼,不与家奴”更是让这种心态暴露无疑。

既无一家之主之心,自然不会尽一家之主之责,所以从多尔衮入关,到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他们所做的只是不断的杀戮、恐吓民众,还有就是拼命抹黑前朝,篡改历史,愚化百姓,以绝他们的反抗之心。而不得不说,他们成功的做到了,到乾隆年间,华夏民族的血性和创造性以被彻底磨灭干净,整个中国都被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死寂中。“天下无一动乱,民众无一异言”,这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的本来面貌,而这一切正是满清统治者需要看到的,他们志得意满的听着媚臣的的颂词,沾沾自喜。

所以当马戛而尼使团代表大英帝国到达中国时,乾隆帝傲慢的以天朝王者自居,面对马戛而尼使团携来的天文钟、地球仪、各种枪械、蒸汽机等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不屑一顾,而当使团提出和清王朝通商的要求时,乾隆帝回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而在回复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乾隆的态度更是倨傲,完全是将英国作为了自己的附属国的态度:
“你们英国国王地处偏远,竟然还记得我的生日(航海来廷,叩祝万寿),特地赶来为我祝寿,看你们态度恭顺,值得表扬(见尔恭顺之诚,深为嘉许),赏你们点东西,赶快回去吧(赐予筳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

而乾隆帝不会知道,这次会见在历史上十分重要,它被公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第一次大规模正式的碰撞,而不得不说这次碰撞是非常不愉快的,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对于这次访华这样感慨:
“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清廷的傲慢可见一斑。

而这一次会见还有着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即西方文明全面超越东方文明的分界点。清人从他们祖先接手的华夏大地此时已经风光不再,曾经繁荣昌盛的文明正在被他们一点点的扼杀。

而这次访华,马戛尔尼对东方的美好遐想荡然无存, 23年后,即嘉庆二十一年,英国国王第二次派遣了访华使团,以罗尔·阿美施德为正使、当年的副使斯当东的儿子托马·斯当东为副使,目的是到中国再次提出英国的要求。

这次因为英国使团拒绝向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而被驱逐出境。

清廷的傲慢无礼固然让马戛尔尼们恼火,但他们也看到了这个国家强大外表下的羸弱不堪,于是他们产生了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想法。又过了24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方仅以一万九千人便将有四万万人口,两百万常驻军的清朝打的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并且签订条约,开放港口,英国人在几十年前用和平方式遭到拒绝的条件,在日后被连本带息还了回来。

我想如果当时马戛尔尼还活着,得知了这一切肯定会乐不可支,并嘲笑清廷完全是“给脸不要脸”。

这次鸦片战争也让世界看到了清王朝的外强中干,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各种列强,各种侵略纷至沓来,各种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在世界上一次次的颜面扫地。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从未如此狼狈、尊严从未被如此践踏。
而这一切,毫无疑问清人应该负很大的责任。

这些马戛尔尼早在百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

“(中国)自被满洲鞑靼征服以后,至少在过去的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野蛮人。”

正如他说言,整个清朝完完全全就是靠棍棒强行统治了中国三百年,而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暴力专制、人民愚昧贫困、社会僵硬腐朽,不论是经济、文化、军事、亦或是政治思想,都全方面停滞不前,甚至是全方面倒退,与此同时,西方的社会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各个方面飞速发展,终于一步步的赶上、并超越中国,这也正是为何中国古时强盛,而如今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