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 画“百节长青之竹” 成“千秋不变之人”

 美揽资讯 2016-06-05

郑板桥: 画“百节长青之竹” 成“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 兰竹全性图 雅昌供图

郑板桥: 画“百节长青之竹” 成“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 仿文同竹石图 雅昌供图

在历代画竹名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在民间享有最高知名度的,莫过于清代的郑板桥了。他的竹画备受寻常百姓喜爱,他的逸闻趣事至今广泛流传。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一生爱画竹 缘于喜竹爱竹

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郑板桥出生于没落士大夫家庭,早年“随其父学,无他师也”,24岁考中秀才,40岁中举人,44岁中进士。对此,他自己总结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但命运多舛,直到年岁半百才出任县令。

可贵的是,郑板桥在“兼济天下”之余,依然保持文人的做派,不废文事与丹青,用他的话说,便是“时时作画,乱石秋苔;时时作字,古与媚皆;时时作诗,写乐鸣哀”。当然,他的诗作还是以咏竹题材最为著名,因为他的竹题材画作最多,题竹画诗也就很多。

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是的,他一生以竹为伴,他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书、赏竹、嗅竹。秋冬,他将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宛如一幅天然竹画。

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正如他的一首题画诗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可谓物我交融,用他的话说便是“竹即我,我即竹”。

“胸中无竹” 不被成法旧法所限

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话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

但是,他又注重性情的洒脱与灵感的迸发。他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正是“胸中无竹”,才不被成法、旧法所局限,不被眼前物象所限制,而是自由洒脱,信笔由来,终臻“趣在画外”的化境。

酷爱书法 自创“六分半书”

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以往著名书法家的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 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 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

郑板桥 (1693-1765)

简介

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趣闻

郑板桥一纸润例影响深远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一直把收取润笔看作是文雅之事,当事人常常羞于计价,直到清初,戴易首创明码标价,挂牌卖字,其“榜于门,书一幅止受银一钱”。不过最具影响力的,还是郑板桥的润例。他将字画的价格与尺幅大小联系起来,并称送现银则心中喜悦。此后,书画家们订润格鬻字卖画蔚然成风,并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郑板桥于六十七岁时自书润例挂于堂前,全文如下: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不能 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郑板桥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标榜画价,有下面几个原因。首先,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吏治与发展,扬州的社会与经济局面逐步趋向繁荣,以盐业为代表的商业活动带动了艺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市井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其次,郑板桥是扬州画派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在他辞官回扬州后的十几年中,成为扬州画坛的盟主。除了画名、书名之外,板桥还兼有诗名和文名。因此,找他求画者众多。郑板桥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诉苦:“索书索画,积纸盈案,催促之函,来如雪片,如欠万千债负,未识可有清偿之日否?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润例也可以减轻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与负担。

第三,郑板桥在入仕途之前本就贫困,当官后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他说自己:“初极贫,后亦稍稍富贵,富贵后亦稍稍贫。”尽管声名渐起,但是,他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很大的改善。此外,板桥性格不羁,爱饮酒、爱交游,这些都要有经济做后盾,没有适当的收入是难以为之的。然而板桥的一生基本上都处于半饥不饱之中,所以他只有通过卖画来获得新的经济收入,这样既可以解生计之困,又能为绘画的再创作提供物质条件。

郑板桥不以卖画为耻,一纸润例,痛快淋漓,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叛逆性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