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在说“客观认识自己”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霸王龙勇士 2016-06-05






作者简介:


闵昀昊,毕业于一所民族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平时翻得多的却是人文书籍。职场三年,开始于互联网,成长在 NGO,也经历过创业公司的兵荒马乱,现在坐标魔都。爱学习,爱思考,伪文青;努力生活,勤奋工作,无非想要活得有意思些,选择多一点。




一、客观认识自己很难吗?

 

柳传志曾说过一个很有名的 “火鸡理论”:

 

你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 “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




这几句话是柳传志写给杨元庆的,当时杨元庆正担任联想电脑公司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一职。读完这句话,可能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 “做核心的要求很高”,而我却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 —— “客观认识自己” 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对方比我们强大很多,不然我们没有办法认识到自己的弱小。


碰到这么严肃的话题,以我有限的人生阅历,也只能拿照镜子这件事来谈谈体会。虽然我长得不怎么样,但每次照完镜子,也都恨不得找个人聊一聊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个问题,毕竟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几个看得过去的部位了。但是每次照相之后,剧情就反转了,看完相片,经常是尴尬地随手一扔,表示不大认识这个人,因为照片总比镜子要客观得多。事实上,不光我这么认为,把目光往外挪挪,也有人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哲学家苏格拉底一辈子以 “智慧” 著称,留下了很多隽永名言,但是他却说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无独有偶,他的弟子柏拉图则留下了这么一句话:“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尽管这两位都是受后人敬仰的哲学家,但是依然时刻保持着警醒,知道认识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二、为什么客观认识自己这么难?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 “事实” 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另一种是我们认为的 “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这两个 “事实” 囫囵吞枣地划等号,惘然不顾它们在本质上的截然不同。而混淆后的事实又会进一步影响我们未来对于世界的判断,相当于一个递进循环的过程。

 



这就好比是一种递归函数 f= f(x),x 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f 相当于人的思考器官大脑。一个人的思想 x 作为输入,在大脑函数 f 的作用下,进行更新迭代,将大脑的思维水平进行升级,而 f(x) 又会作为新的 x 输入,周而复始。

 

而这个过程中潜意识 x1 也参与进来了,再考虑到遗忘 x2、误记 x3 等因素的搅局,最终 x 的真实性会大打折扣,而这将导致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永远无法追上全部的事实。结合我自己过往的糟糕经历,我觉得至少有三点让 “客观认识自己” 这件事变得非常困难。

 

1. 知识广度限制

 

所谓 “夏虫不可语冰”,春来夏逝的虫子就很难想象 “冰” 的样子。每个人都成长于特定的环境,拥有独特的经历,享有独家的记忆,这些个性化的过往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一个人的特质中,让他对某些信息敏感的同时,也忽略掉另外一些信息。


由于知识面的限制,我们无法理解那些不存在于自己知识体系中的问题,相应的也就无法更为客观地认识自己。

 

2. 思维深度的限制

 

站在时间轴上横向来看,信息获取的低成本化让信息更加肆无忌惮地流通,面对如此爆炸、富足的信息资源,每个人的认知资源就相对有限了,以至于很难有机会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站在时间轴纵向来看,古有张良运筹帷幄,今有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能够洞察时代变化,进行深谋远虑地规划从来都是一种稀缺的品质。

 

不论横纵,我们都能看到想要在某些领域有自己深入的思考,都是不容易的。

 

3. 自欺欺人的限制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回避 “客观认识自己”。因为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来认识自己,这件事一不浪漫,二无快感,常常给人带来痛苦,而人这种生物,从还是猴子的时候就知道趋利避害这件事了。大多数情况,我们都是那些装睡的人,而人是没有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

 

装睡的人暂时规避了问题,却也拒绝了成熟,这势必会让他在未来承受更大的痛苦;而不装睡的人选择了直面问题,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尝试通过努力慢慢地向 “完美的自己” 这一形象靠近,最终让自己逐渐成熟起来,也获得了 “客观认识自己” 的机会。

 

三、客观认识自己有什么好处?

 

电影《楚门的世界》有一段对白非常打动我,电影主角楚门说:“一切都是假的?”,对方则回答:“你是真的,所以大家都爱看你。”

 



这部电影里,当楚门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之后,他整个人崩溃了,驾着小船不惜一切代价逃离了这个掌控他的虚拟世界。电影想要探讨 “真实” 对一个人的意义,更准确地说,试图探讨 “明确意识到自己过的生活是真实的”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撇开这些哲学隐喻,“客观认识自己” 在我看来,至少能在三个方面给人以帮助,而这会让人有机会享受一种更加真实、幸福的生活。

 

1. 帮你得到你想要的

 

大家应该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如果要去完成一项任务,首先就得制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也是我们说服自己 “为什么非得做这个事情不可” 的理由。但是具体到如何完成 “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 这个重要任务的时候,各种拖延症就来了,以至于我们很少会静下来、严肃地思考以下重要问题:

 

  • 我是谁,我的本质是什么?


  • 我的个性和特质如何,我擅长做什么样的事情?


  •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在哪些事情上有热情?


  • 适合我的价值观是怎样的,我要做什么去遵守、强化我的价值观?

 

这些都是与一个人的本质有关的问题,而当你真正地、真诚地问了自己这些问题,然后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了属于你自己的答案之后,实际上你将无法阻挡。毕竟只要你想,没有任何人比你更有资格告诉你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你在 “了解你自己” 这个方面信息最充分,最具权威性,没人比你更在行。换句话说,你就是你人生路上的 GPS 导航仪。你所需要做的无非是按照你自己得出的答案去积极实践,然后承担责任。

 

2. 帮你避开不需要的

 

理论上,对于能够得到的东西,越多越好。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交换才是这个世界亘古不变的法则。涉及到交换,我们只能拿我们拥有的资源去交换,而资源对于任何人都宝贵。不同资源对于不同人,机会成本不一样,穷人缺钱,富人缺时间,泛泛之辈缺雄心壮志,而位高权重者缺真挚的友谊......

 

“客观认识自己” 是你人生的 GPS,它会帮助你认清哪些资源是你现阶段能提供的,哪些资源的获取对于你的长远发展有益,而且你为此付出的成本相对低廉。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你就会得到一堆你不需要的东西。所以人生并不意味着得到所有的东西,这不现实,也不划算,你需要仔细考虑你获取资源的机会成本。某种程度上,做决策就是选择,而选择就是放弃,没人喜欢放弃,但是长远而言,适当的放弃又是必须的。


所以在做决策时,“客观认识自己” 会提醒你注意到其中隐含的成本,迫使你随时保持清醒,帮你做减法,避开不需要的东西,更让你随时能够轻装上阵。




3. 帮你完成自我认同

 

我曾花好多时间,去琢磨那些可以被称为卓越的人有什么特质。脾气火爆、追求完美的乔布斯,在南非监牢里度过光辉岁月的曼德拉,当年被人当做骗子、到处推销互联网的马云等等。

 

这些人性格多种多样,也并非没有缺点,但是却享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真实自然,无论是独处还是面对公众,他们的举动都是由内在驱动的,他们都完成了 “自我认同” 这个重要的人生任务。

 

在我看来,完成了 “自我认同” 的人有很多特点。比如有自己内生的哲学体系,所以遇到问题时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会人云亦云;知道自己的本质和热情所在,所以能够不断给自己提供长久动力,目标坚定;有强烈的目标感和使命感,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浪费时间在对其无价值的地方;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所以多半理性自信,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持续成长。

 

“自我认同” 包含 “自我了解” 和 “自我实现” 两部分。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有追求卓越的 “鸿鹄之志”,那 “自我认同” 就是你眼前一个绕不过的坎。而要完成 “自我认同”,第一步就是要加强 “自我了解”。反推过去,这也是客观认识自己可以给你的第三个帮助 —— 帮助你完成 “自我认同”,从而成就卓越。

 

四、怎样来培养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

 

有些事情表面上看是态度不端正,深究下来,才发现是能力不达标;对于同一类事情,因为能力水平的不同,不同的人处理起来,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

 

客观认识自己绝非是一种态度这么简单,它是长期刻意性练习的产物,是时刻保持清醒的成果,是追求严肃生活态度的馈赠,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1. 做好心理准备

 

承认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首先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和所有充满挑战的困难一样,当你准备投入其中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要对自己做心理上的动员。

 

而具体到培养 “客观认识自己” 能力这件事情上,首要的准备则是给自己一个 “打持久战” 的预期,这样的好处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平和稳定的攻坚环境。就怕初试者刚接触到新观点,激动万分,头脑一热制定出气吞山河的宏大目标,一旦实现不了又沮丧得像霜打的茄子,这着实不太好看。

 

第二个准备是在能量强度上要有保证。要想这件事有成效,必须将其提升到意义、信仰层面才行,这就需要借助一种外在的仪式性行为来强化自己的信念。我对此的做法是每天睡觉前把当天的事情在脑海里过一遍,思考当天所做的事情对于 “客观认识自己” 有无益处,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最后,还得准备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 —— 容忍低潮期,学会做自己的容器。这有助于给自己持续的动力,尤其是在初见成效、挫折刚来的时候。

 

2. 改变思维模式

 

要学会培养一种勤于思考、主动选择、大胆尝试、坚决揽责的思维模式,并用足够的勇气来实践。

 

也许你们发现了,实际上这一点谈的是 “走出舒适区” 这个话题。我感到现在仿佛有一种倾向,很多人习惯于撇开客观条件,泛泛而谈 “走出舒适区”,这其实有点把问题过于简化了。

 

就拿 “小孩子学走路” 为例,他不光要敢于走出舒适区,还得有走出舒适区后摔跤、跌倒的成本预案,而能否拥有足够的试错成本往往与个人的家庭、教育和人脉等资源密切相关。而 “走出舒适区” 的关键从来不在于 “敢选择”,而在于 “能买单”。

 

当然,舒适区还是需要被不断拓展的,不然也培养不了什么像样的能力,不过前提是要有策略。

 



刚开始如果能力不足,可以先挑简单的陌生任务来练手,这种任务最好是从已有资源自然延伸而来,这就需要 “勤于思考” 来挑选;此外,任务还得往自己有兴趣、充满激情的方面靠,“主动选择、大胆尝试” 能成功地保证是长久的激情;最后,失败了也不必气馁,这时候需要 “坚决把责任揽下来”,牙打碎了咽进肚子里,这是成长的代价。

 

3. 借助外界视角

 

多接触不同类型的人,借助第三方的视角来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局限,而人往往习惯于跟自己相似度高的人打交道,虽然这样沟通成本低,但是却带来了一个弊端 —— 长久以往,看事情的角度难免单一。

 

拥有最好想法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具体到 “客观认识自己” 这件事,也是这样。举个例子,也许你想不到,如果你有一个朋友突然变胖了,你变胖的几率会增加多少?答案是,会陡然增加 57%!事实就是这样,周围人会潜移默化地对你进行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被我们严重地低估了。同类的观点有时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这个时候多些不同的建议反而会降低决策的风险。

 

每个人都有思维盲区,而不同的视角相当于可为你所用的决策储备。而这也是我们要多去接触不同类型人的原因 —— 帮助你用第三方的视角看待你习以为常的事情。

 

4. 及时反思总结

 

如果之前几个步骤都没问题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问题。

 

我刚开始进行这个头脑实验的时候,每天甚至会有一种 “世界观被颠覆” 的感觉。没关系,就按照着之前制定的流程走吧。经过心理上的长期准备,主动选择、尝试、揽责,与不同的人相互交流…… 就这样从各个环节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按部就班地锻炼,一段时间后,不出所料地积累了海量关于认知方面的新想法,我的策略就是对这些想法进行整理。

 

具体是这样的:反思这些新想法产生的原因、总结对自己提升认知有用的部分,将其与自己之前的认知比照,最后修订自己的认知 —— 这也是我认为 “客观认识自己” 的最后一个环节。

 

可能每个人修订自己认知的方式不同,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比较老派 —— 用文章的形式来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 锻炼自己的结构化思考能力。


  • 将自己的成果记录下来,有所积累。

 

还有一点不可不提的是:如果真的想保证这件事情的效果,具体操作的时候,每次最好聚焦到一个点,围绕一个问题来进行刻意训练,这样会更利于彻底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总结的关于 “客观认识自己” 的思考。客观认识自己不易,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也是进步的前提。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虽然艰苦但是必须走下去的一条路。


校订:吴巍、姚色丰



 话题讨论:

你在哪个瞬间觉得自己变了?

欢迎在文章末尾留言!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你也应该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