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志| 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6-05

?????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为有知识的文人所画的画),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


“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画,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因此,文人画的根本特点,就是它的价值性。



山水图全卷纸本 龚贤 清 局部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特殊而又影响深远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史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元、明、清三代,文人画几乎完全统治了画坛。


这一时期,中国画超越了再现,逐渐走到了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阶段。其中,绘画的真实性成为文人画的核心问题,在“尚意”背景下,文人画的“真”不是外在形式的模拟再现,而是事物内在的真实,即文人画的真性。


文人画发展的初始阶段,“真”的问题就被提出。


荆浩那篇天才论文《笔法记》,讨论唐代以来画界出现的水墨这一新形式,他从“真”的角度,为水墨的存在寻找理由,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观点。后来北宋人托名王维《山水决》所说的“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也是这个意思。


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问题而展开的。


有一则关于苏轼的故事写到:“东坡在试院以朱笔画竹,见者曰:“世岂有朱竹耶?”坡曰:“世岂有墨竹耶?”善鉴者固当赏于骊黄之外。”苏轼的反问,是中国文人画史上的惊天一问。它所突显的就是绘画的真实问题。



倪云林 梧竹秀石图 局部


元代倪云林在一首回忆他学画经历的诗中写到:“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为问方崖师,孰假孰为真?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


倪瓚 容膝齋圖

他开始学画,模仿外物,觉得一切都是真的,后来他悟出,他所描绘的外在色相世界纵然再真切,也是假的,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生命真实才是他作画所要真正追求的,这是一种寓含着生命“春意”的真实。


围绕此一问题,文人画史上产生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理论命题,如八大山人的“画者东西影”,就是一个重要的观点。画必有其形,画的是“东西”,但如果停留在画“东西”上,这样的画便了无足观。画要画出“东西”的影子,不是虚无缥缈的形相,而是超越形本身,表达深沉的生命感觉。


文人画是灵魂的功课,带有鲜明的智慧性的特点。


中国道禅哲学有不立文字之思想,人的智性在语言(知识理性)中容易陷入困境。

而视觉艺术在宋元以来的发展中,在某些方面却解脱了语言的困境。


文人画既可表达人们所“思”,又可以克服知识理性的障碍,成为人们重视的一种方式。


     ——节选自《中国书画》杂志2013年第12期(总第13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