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闻民间衣食住及生老病死风俗(王 孝)

 qxgtsg1120 2016-06-05

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笔者在农村参加了近两年的文物普查,一九八八年再次深入徐闻农村采风,对徐闻县的民间风俗进行调查,民俗事象,生动丰富,现将衣食住,生老病死部份习俗陈述如下:

 

(一)衣食住

 

1、衣饰

1)平时的服装。民国时期一般人民穿着多用粗棉(洋布)或麻布,上衣下裤,颜色以蓝、黑为主。男性平服、短袄。内衬,唐装或长衫,上衣多为大襟正开。头戴布质尖头帽(内红、外黑、顶尖有红结),呢制毡帽或尖头斗笠,足穿尖口布布鞋或网屐。女性平服、短袄、卫生衣、内衬、唐装裤或长衫、外套。都是对襟侧开。青壮年戴头圈,老年裹头布,足穿花边布鞋。农村男性多穿棉、麻背心加短裤,白天赤脚,晚上穿网屐。渔民穿衬衣多用浆渔网的植物胶染成综色,染后耐碱易洗。冬天穿短袄或卫生衣套长裤,有的加布腰带,女性衣服装饰花边,县城女子有的穿短袖旗袍。读书人穿长衫,富者多用绢、纱、绸、皮、缎为衣料。底层劳动人民穿草鞋。建国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农村中老年仍穿“唐装”,青少年穿学生装,男性知识分子时兴卡其布中山装。大跃进年代流行有雷州半岛特色的“山”字形蒲草帽和旧轮胎制的鞋(土名叫海陆空鞋)。

2)特别场合的服装。旧时劳动人民白天多打赤脚,晚间穿用粽绳编织“屐耳”的网屐,新衣服,布鞋平时舍不得穿,留待节日,走亲戚、饮酒(喝喜酒)或进城赶集时穿。衣服穿后即洗干净,以米汤浆过,收拾好。然,男子娶亲新郎拜年时,穿着必须讲究。最贫贱者也必穿长袍,戴毡帽,穿鞋袜。服称戴孝。送葬时穿的麻子衫留下百日“上高”(即除服也叫退麻)时才能烧掉。

3)装饰物。辛亥革命前,本籍女性裹足,戴耳环。一般妇女使用的首饰有钗、簪、手镯、戒指、项链等。男子从小蓄辫。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明令剪辫放脚。男子初为光头,继光平顶或圆顶。少女多留辫子,出嫁时“拾脸”(净脸)梳“盘香头”或结鬃插簪,做为人生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建国后,妇女戴首饰的比前减少,六十至七十年代几乎绝迹。八十年代后。戴耳环、戒指、项链较普遍。

2、饮食

1)平常饮食,徐闻人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兼之山薯、番薯、木薯、芒尖薯(野淮山)类及三角面、番面、金瓜等,一日三餐。建国前,徐闻地多人少农民一般三餐杂粮薯叶稀粥,年景好时待客或逢节日可吃上一餐干饭。菜一般是腌萝卜、大蒜、虾仔、田蟹、炒盐或米糟汁。乡下农民一般不饮茶。个别村民喜欢“做中道”合伙买猪头或买狗鸡分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粮食连年增产,内山盛产米谷,农民一日三餐都吃白米饭,沿海农民兼以杂粮,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一般早上吃点心,饮早茶,午晚吃干饭,菜肴较多样。八十年代人们饮食嗜好有所复旧,番薯粥、酸甜荞头、腌萝卜等成了酒家宴上饭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中道”的习俗大大减少。

2)节日或宴客的饮食。节日,一般杀鸡:买肉打酒,举办家宴。农村家庭就餐时有男性先吃,女性后吃,或分桌用餐的习惯。款待“伲官”(女婿)或亲戚人客时,此规矩尤为讲究。此外,坐桌也有特定的位置。正堂左一位为首位,当归长者坐之,右一位次之,正堂对面左位系第三位,右位是第四位。东部地区有正月初二初四待逢双日本房族叔伯宴请新娘的习惯。席上一般由家庭主妇出面接待。旧时婚嫁酒宴,东部地区分前八大盘,后八大盘。前八大盘质量讲究,有“四山海”、“四牛羊”之分,还有全鸡、鸭、八宝饭等若干大件,西部地区土地瘦瘠干旱,经济较困难,婚宴质量不大讲究。有猪、羊肉、青菜即可,但往往从正式婚宴的前一天下午起,就开始宴饮,一般二至三餐。渔民的宴席喜欢大鱼大肉大碗酒开怀畅饮,调味忌用酱油,禁煎鱼,意取鱼水相依,水干即无鱼,言语忌“破开”、“割去”、“落下”、“搁”、“断”等,甚至称呼也有特定的字眼,只称“兄”不叫“哥”忌谐音,船“搁”浅。本地人有四月八浴佛节(俗称麻风节)以水君叶煮汤粉(汤饼)吃,预防麻风病的特殊习俗。

3)特殊的烹调与佐料。雷州半岛北部即沙土地区人们喜吃白切狗肉,而南部红土地区人们则喜吃烹狗,烹狗肉的佐料有八角、香粉、陈皮、辣椒、花生油、薯粉等。沿海人食鱼多煮清水鱼汤,嗜其原味,而内山人则中意于煎或半煎煮。徐闻颇有特色的食品有山羊肉、羊粥、海螺汤。明戏剧家汤显祖在徐闻就留下“海螺一瓯知味美”的佳句。

4)饮食医疗习惯。旧时伤病人及产妇不吃鸡、忌鸡生风,多用黑醋煮猪蹄、生姜。俗有“姜是产妇参”之称。部分中老年人不吃牛肉,认为牛劳苦一生,死后仍吃其肉,于心不忍。

5)饮食经验,本籍人择食的经验有“鹅头、鸭掌、鸡脖子”、“人肥汤、猪肥糠”。下酒菜,嗜好一狗二鲎三胶墙(寄生在红树林上的一种虫)四番豆(花生)。也有一狗二牛三赤蟹,四鸭五鹅六阉鸡,胶墙第七鲎第八,九是土龙十猪蹄。吃海鱼推崇一鳗二鲍三胶墙四勾公(一种小章鱼)。

3、居住

1)住房的布局结构习惯,本籍人建宅,喜座北朝南,背靠山、前有塘,左右地势略高,意取“后土硬”有靠山,左右手强,前景开阔,故俗语曰:“后有墩、前有堀。双手捧捧,见水入,不见水出;左青龙、右白虎,长生水流归明堂”。在测住场时,以二十四方向选择阴阳相构,如:“座山”属金,住场是木,金克木即是煞山,不宜住人,须另择住场。清康熙二十六年《徐闻县志》载:“徐之居处屋宅多简陋。滨海多风,地气复湿,风则飘摇,湿易蠢朽,城中惟官署始用砖砌可耐久,巷则土垣素壁,仅蔽风雨而已,不数年,俱圮坏,豪族宅颇完美,然亦稀靓。乡落间瓦盖者,不。农家竹篱茅舍有太古风。但终年桔椐,未可以为安也。”至民国前,民居仍很简陋。滨海村庄多见篱笆茅草房,内山多是泥糊墙,木桩、八字架加竹衍结构的茅草房。家境较好的才有石墙茅草房。正宅一座三间,两侧有厢房,前有围墙,小门楼或棚口,俗称“徒口宅”。这种布局的房宅主要是为了防盗防虎。民国前,徐闻到处是深山密林,山贼为祸,老虎理是肆无忌惮。据清徐闻县志载:光绪二十年深山藏虎为患,牧童行人被吞噬者不少。龙塘下池村一妇女说她晨起做饭,一老虎沿着徒口宅转来转去,无法进入内场,最后把头伸进伙房锅排水孔张望,她灵机一动将滚沸的洗锅水泼出去,老虎才惊慌逃走。可见,建“徒口宅”确是起防虎作用。县城单家民居,一般正面有正宅,两侧有厢房,四周有围墙,墙内有井,前有小门楼或照壁。

2)建房的升梁及进屋的仪式。本籍人建房必“看日子”择黄道吉日。升梁的次序有六:一是在墙基的四角插上木板,木板上分别贴上四个“煞头”以驱煞鬼。文曰“东鲁孔夫子、西岐周文王、南阳诸葛亮,北海姜子牙。”在住基底放青(树叶)以辟邪。二是在八仙桌摆好香案,案上列梓潼公(文昌公)函位、香火、三盏红灯、三杯茶、二盆干饭、二个金瓜,另有寿桃一对。有钱人家建房,寿桃上还刻有鱼、虾、蟹、蛤、杨桃、香蕉、荔枝、龙眼等四种动物,四种植物,谓之“八宝贺梁”。东片地区还有甜糟、桔子、祈望新居既甜且吉。三是由六个后生升梁,先由二个人在地下用“龙牙”(稻叉)将梁顶上去。给八仙桌上的二人接住,再往上伸,梁上多贴上“天官赐福、地官赐禄”、“百福骈臻、千祥云集”等祥联。四是先生打四句“贺梁”,或曰:“吉日升梁,乃吉乃昌,多富多贵,子孙旺昌”;或曰:“吉日升梁,亦发亦昌,螽斯衍庆,瓜瓞绵长”。五是子孙携手进入逐一拜梁。东片地区有的请命好有钱,知书识礼者来拜梁。六是鸣炮竹示意吉辰升梁告成。

进宅时,择吉辰排香宴摆好列祖宗的牌位,将米谷担(其中一边是米、一边是谷,上面放上封包)放好,由先生或长老朗声打四句,曰:“吉日进华堂,子孙有千万,财源多广进,福禄寿无疆”。贺语毕则子孙携手进入内堂席地而拜,然后燃点鞭炮,畅饮进屋酒。东遍地区有进宅叫“入伙”。入伙先进火种习俗,即到当地有钱有势、财丁两旺的人家取火种,把火种接在院场的稻草绳上,再点燃各处灯火。火绳要连续燃三天三夜,以求旺昌。有的屋顶饰龙凤呈祥,有的人在大门外立个石柱,上写“泰山石敢当”。这与中原文化相近。

 

(二)生、老、病、死

 

1、生育

旧时女人怀胎时不许跨绳,以免拖月,不得移床,怕犯煞,不得在宅上钉茅丝钉,怕钉死,不得糊墙、怕墙凸凹不平胎儿生疮,孕妇听觉、视觉、味觉皆不得染邪。建国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接生者虽是有经验的老妇,但由于接生器材奇缺,加上不经科学消毒,断脐带的往往是带铁锈的剪刀。故新生儿夭折者众。

生育头胎,娘家要送婴儿衣服、被褥、背带之类,称为“贺侬”,还要给产妇送鸡、猪脚甜糟、蛋等营养品。男婴满月时,一般摆“满月酒”庆贺,给婴儿剃胎毛,安奶名。是日,产妇始可出房。俗称“出月”,才敢踏进他人房间。婴儿一周年时,富裕家设“周岁宴”,席间陈设书画、砚、笔、刀、剑、算盘、称、尺等器具,让小孩拣取(抓周),视其喜爱,预卜日后。为祈望孩儿健康成长,本地有人孩儿找特殊保护神的习俗,如、经占卜、父属金、子属木、金木相克,须给儿子起个带“金”字偏旁的名字。若孩童命带水关,安名须带“水”偏旁。有的还直接“契”神灵或自然物以求庇护。如契康皇大帝的更名叫康×,契妈祖的唤“妈二”。契日头(太阳)的取名叫“日照”、“日保”、契天的名叫“天福”、“天禄”。契村边大石头的叫“石保”、“石寿”,逢年逢节奉祭祖宗后,往往要再祭一祭孩儿的保护神。还有的请巫婆念咒,给孩子带贵钱,戴脚环,香艾袋,给孩子起溅名,唤“尼狗”、“臭狗”、“狗仔”等,有的认“契父”、“契母”和认同年。

2、养老

1)寿辰,旧时小孩生日。父母备熟鸡蛋一个,让孩子剥开吃。意含“吃老脱壳”。已婚男性三十一岁生日,岳父母要给女婿做生日。516171岁为大寿辰,庆寿较隆重,富家庆祝寿辰,往往张灯结彩,悬挂寿像、寿幛、寿联、摆设寿桃。亲朋好友先后敬寿礼。拜寿时,受礼人在正堂天地、拜祖宗,然后依次接受祝拜,最后举行寿宴,吃“长寿面”、“寿饼”有的请师傅(道士)视星斗,表示庆贺。建国后,长辈寿辰,祝寿大为或少,但给小儿做生日却日益盛行。昂贵的生日贺卡、蜡烛,几十元一个生日蛋糕不在话下。

2)敬老风气,徐闻民俗纯朴和顺,尊老,敬老成风,谚日“姜是老的辣”、“老人话可做药”、“家有老,是个宝”。敬老养老之风,时起时落,旧时尽管生活条件大不如今却知敬老养老,极少有虐待老人之事,而也有的人住高楼、食鱼肉、然而百般虐待老人。八十年代,提倡“五讲四美”学雷锋,社会风气,日臻文明,敬老日渐成风。

3、疾病

徐闻历代系南徼荒服之地,山深林密,人烟稀少,建国前,疟疾、天花、水痘等疾病流行,三塘乡一带曾出现过鼠疫。有的人请巫婆跳神,道士赶鬼以“治病救人”。更有甚者全村戒严,在土地神处“搭厂”(棚寮)下禁,堵塞村道,不许外人进入,请道士画符念咒做平安斋,以之驱邪扶正,祈望病人早日康复。此外,还有特殊的免疫习俗,如五月初一给儿童带以香艾、雄黄缝制的小布袋,还在门口插艾叶,洒雄黄酒,避邪防病。农历四月初八以水郡叶,条藤叶煲水煮三角面或米粉吃,俗称可起杀虫作用,预防麻风病。

4、丧葬

徐闻旧时丧葬习俗怪异,迷信意识浓重,丧礼繁琐,其程序一般有:一是病人弥留之际,亲属为其沐浴、理发更衣、衣裤下上纽扣。二、停止呼吸时以黄麻缠拴手足。给红包请人迅速报丧,接到恶噩的亲戚朋友要给报丧者“彩钱”。三、在厅堂设灵堂,全家大小守灵,烧纸钱,请僧道或尼姑做斋事,叫“朝尸”。四、请堪舆择吉辰选葬地,俗称“踏草”。踏草时亲人必须随带铁刀、米等物,放罗庚、定墓山。五、尸体入殓,入殓时请祭师择吉辰,避讳者不得接近。棺内殓有蚕棉、纸扎。六、举行祭礼。家人披麻戴孝,孝子们腰挂刀斧手执木杖(俗称“龙杖” )纸竹幡,身著麻衣,足着草鞋,头缠白或顶麻孝,由主祭师主持行祭礼。祭品是猪头、猪肉为女婿专备。还兼有酒菜、糕饼、水果、香烛纸宝。行礼时,八音奏乐,家人或亲戚席地而跪,主祭师逐一念亲戚友人的祭文,孝子沿着香案行三跪九叩顶礼。烧祭文和纸宝后,由家人轮流奠酒冷钱。七、出殡。出殡时八音齐鸣,锣鼓喧天,是阴间之“喜”还是阳世之悲辨不出个中滋味,棺面有纸制棺罩或红毡复盖。有人先行引路,燃放炮竹,散放路线,女婿手捧阴司土契,亲友邻居,手拿包有饭团的布帕、纸扇、香火随行送棺,送棺者一概授以红包。出棺到近处路口,棺木暂停、鸣炮还孝。个别孝子扶棺上墓坡,按预选时辰在野外掩埋、立碑。部分家人须原路返还,其他亲友一概辞归。须焚柚叶熏眼,并以清水洗脸。家人多用松香熏宅宇各个角落,以桔子水洒过。示意日后平安大吉。八、墓葬结构及随葬物。徐闻汉代盛行木棺加红砖券顶墓室。随葬物以陶罐,夹沙陶、五铢钱为主。还有水晶珠,玛瑙等泊来品。三国至唐、宋,随葬品多是三系四系陶罐。宋代盛行火葬并以魂罈敛骸骨二次葬,个别土葬墓棺内有前青龙、后白虎、左乌龟右朱雀等陶制随葬品。为防野猪拱土。明代流行青石棺,用特制的拱形砖砌。今人以木为棺,水泥灰沙砼椁。九、三日“圆墓”。逝者葬三天,家人上坡“圆墓”,为墓山培土或立碑。俗定,如果葬日或后三日不立碑,往后须严格审定家中所有成员的生辰入字,择共同的吉辰方能立碑。十、“走七”与“祝七”。死后第七天夜里,家人闭门外出避讳,俗称“走七”,自死后第七天晚上至四十九天晚上止。每隔七天一祭,称为“祝七”。男性逝者做“三七”,女性逝者做“五七”,家人要祭奠做斋。此外,每天早、午、晚三餐,孝子要捧来饭菜。置神位前,连续三声呼叫死者吃饭,俗称“叱饭” 。十一、除服。一百天后举行除服。(也叫“上高”或退麻)是日,门贴联“此日麻衣随火化,他日福寿自天来”。除服之夜,八音奏乐,请水建坛,先行斋事,(有佛斋和道斋两种)历数死者的功德,训死者在阴司过“十环”(民间传说的阴间十大审判庭)解脱。以免被误打进十八层地狱。接着鸣炮竹烧香烛。烧灵屋纸钱,布匹、麻衣、麻鞋,最后“灵位”登阁,丧事完毕。基督教徒丧事从简,仅请教头“念经”随后送葬完事。

建国后,农村、城镇居民丧葬风俗变化不大。唯机关单位有变革,多举行追悼会,死者的亲属及生前好友敬送花圈、挽联、带黑纱追悼死者生前功劳,行三鞠躬,寄托哀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