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庆晖:中国现代版画发展逻辑之我见

 红豆居士 2016-06-05

曹庆晖:中国现代版画发展逻辑之我见

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曹庆晖:中国现代版画发展逻辑之我见

我对中国现代版画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由鲁迅先生倡导新兴版画以来的演变因果关系大致有个认识,今天重点把这个认识的粗略思路讲出来向大家求教。

我认为中国现代版画在迄今所走过的八十五年历程中,大致存在一个“新兴”、“再新兴”、“后新兴”的历史演变逻辑。所谓“新兴”,在鲁迅先生眼里就是“现代社会的魂魄”,然而“现代社会”是个发生体,自然“魂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新兴”之后的“再新兴”、“后新兴”,是对“现代社会魂魄”继续发生的继续触摸和继续勾描。但需要特别声明的是,我认为构成这个逻辑的各个发展节点的基本诉求与成果,并不表现为进化论意义上的单一线性结构,而主要表现为逻辑演变日益复杂的生态学意义上的并联共存结构,特别是在价值比较上不存在后者进步于前者的事实。在触摸和勾描“现代社会魂魄”这个根本问题上,也就是在回答现代性题域方面,新兴、再新兴、后新兴的版画实践其实是等值的。中国现代版画发展至今虽然主要面对“后新兴”的历史机遇与问题挑战,但这并不表示“新兴”与“再新兴”版画及其建构的历史影响与其在当下中国版画实践中价值生产的可能性已经死了,相反,它依旧存在于当今版画家的刻刀下并依旧产生影响和价值,只是艺术家这样的操持在今天或许被视为是保守的,不在自以为是的所谓“当代艺术”讨论的核心地带了。

鲁迅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倡导新兴版画与对外抵抗日本侵略、对内反对阶级压迫的社会革命需求有关。如果说这个现代社会有一个魂魄,那就是“革命”。围绕在鲁迅周围的青年学生在先生直接间接的多途径教诲下,模仿和学习来自日本、英国、德国、苏联的版画图式和语言,直面社会矛盾,放笔直干,迅速形成语法修辞上富有欧洲特色、内容表现上富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革命版画——新兴版画的最初形态。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鲁迅所点燃的这些新兴版画的火种——接受了朴素革命思想的木刻青年——通过在重庆大后方针对国统区“寒凝大地”的社会现实所进行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以及在延安等抗日革命根据地针对解放区“晴朗的天”的社会现实所进行的歌颂现实主义创作实践,迅速完成语言上的“去欧化”实验,形成语言形式与社会革命内容相统一的中国现代版画的基本面目。按照当年参加了这一艺术实践的延安木刻工作者罗工柳的说法,就是把“欧洲版画”变为“中国版画”了,语言亲切了,内容有名堂了,群众喜闻乐见了。在这个层面上说,中国现代版画的雏形是经由初生的新兴版画对欧洲创作版画的辩证否定中完成的,并且在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和歌颂性两方面取得了不可复制、举世瞩目的成果。进入新中国以后,随着共产党成为国家执政党以及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文艺“二为”方向下,针砭社会矛盾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在“极左”的社会生活中销声匿迹,而讴歌天朗气清的歌颂现实主义传统则得到极大发挥甚至成为艺术创作中的不二之选,政治高调门与创作唯一律下艺术家迈着整齐一致的步伐走过了“激情燃烧”的三十年,实际上也就形成了版画“再新兴”的历史基础和条件。

在我看来,版画再新兴发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这个展览上的王华祥、苏新平等人。版画“再新兴”是相对于僵化的、一律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视觉成果的辩证反驳,是对那时现代社会的魂魄——要求“自我”表达、反对“极左”教条的社会变革的回应。我们看到像王华祥、苏新平当时的版画创作在题材选择和语言表达上都有对“我是这样看的”、“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画的”执拗的努力,他们试图在风格图式上和过往的经典图式拉开距离,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也是值得珍视的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无论他们怎样在创作思维上强调自我意识,在语言系统上突破陈旧藩篱,以求凸显自我,以求版画再兴,都不离开他们个人在家乡生活或者生活基地的体验和积累,苏新平之于蒙古、王华祥之于贵州在八、九十年代的选取和表达,让我们今天再度审视时,依旧觉得耐看,依旧觉得常看常新。这种常看常新的感觉即如我们再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版画经典一样,关键是有时代和生活的厚度和气息并且积极而艺术智慧地应和了时代的思想节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各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轨道正常行进,中国现代版画进入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时期。如果说这个现代社会的魂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中,随着城乡生活一体化、信息传播、教育规模等各个影响个人生活的速度加快,中国现代版画进入“后新兴”的诉求语境中。所谓后,虽然在总体上包括时间和思想两方面更迭与辩证否定,但如果说征兆,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既有超前性显现,显例如徐冰《天书》对载道之文以及版画语言(复数性特征)超越时代的讨论,在文化思考和艺术观念上率先发出了声音,直至21世纪后版画之于文化和观念的实践才形成为潮流,但同时也遭遇到不同以往的历史处境和问题发生。就我看来,处境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急速的城市化推进使不同地域的人处在了越来越相近的城镇居住环境里,过去千差万别的地方生活与文化记忆在今天都逐渐在拆迁中趋近了,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每天为生活而奔忙,但好像我们每天都没有自己的生活,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接受着差不多一样的、表面看起来是丰富多彩的视觉资源、艺术资讯和观念。独特生活体验的缺失使创作人的语言探索很快流于图式的空壳,不少创作表面看起来极其费工和雕琢,也貌似非常有观念,但却很难让人驻足琢磨其背后的内涵,都太图式了。如果说新兴版画源于对社会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反抗,再新兴版画源于对公式教条化艺术表达的反抗,那么后新兴版画所面对的将是在文化和观念的深度体验和理解中对图式空壳的破解。图式要有鲜明的个人与时代意义,就必须要对现代社会的当下魂魄有你自己的理解、把握与艺术阐释,这并非宏大叙事的说教,而是中国现代版画发生八十五年来被证明的经验。当然,如果你是一位天才,这事儿就更简单了,因为天才往往就是现代社会的魂魄,你理解自己和表达自己就足够了。但事实是,真正的天才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天才。

这是我目前能够谈出来的一个大概思路,还请批评并谢谢大家!

曹庆晖:中国现代版画发展逻辑之我见

苏新平《草原人家》石版1988年

曹庆晖:中国现代版画发展逻辑之我见

苏新平《墙》石版1990年

曹庆晖:中国现代版画发展逻辑之我见

苏新平《寂静的小镇之七》石版1992年

曹庆晖:中国现代版画发展逻辑之我见

王华祥《贵州人之二》彩色木刻1988年

曹庆晖:中国现代版画发展逻辑之我见

王华祥《贵州人之三》彩色木刻1988年

曹庆晖:中国现代版画发展逻辑之我见

王华祥《自然的坐姿》彩色木刻199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