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的庞贝古城——喇家考古遗址

 SZTsmz 2016-06-05


    在青海东部,黄河自西南沿着昆仑山脉向东缓缓流淌,而湟水自西北沿着祁连山脉默默奔流,这两条河流在青海境内没有互相交汇照面,却在这里共同冲击出适宜农耕的一片沃土,这片沃土就叫河湟谷地。虽然这片谷地的面积还不到青海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却滋养着青海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此这片谷地自古也就成为中原汉文化和高原游牧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争夺的风水宝地。


    也许在许多人眼中,这里是亘古以来的边地荒土,是人烟稀少的无人之地。可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知道,这里是自古以来的角斗场:至少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哪一处土地像河湟谷地及其周边的山山水水一样,经历过数也数不清的大小战争!翻开历史细细品味,你一定会发现,这里是各种文化激烈登台亮相的舞台,一个个民族都像戏台上的角一样,走马灯似地来来往往,真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况味:蒙古和他的先祖、藏族和他的先祖以及中原汉族三种文化都曾在这里进行过激烈地交锋,加之来自西域的其他游牧民族文化也不时地参与进来,使这一块土地成为中国历史上争斗最为激烈的土地。长期的征战杀伐使这里成为各种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单之蔷曾经撰文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历过浴血的争夺,在中国,恐怕没有哪一块土地经历过像河湟谷地那样多的战争。一个个民族走马灯似的来了,又一个个地消失了。”

在疾风劲雨的战场,或者润物无声的文化征战中,这里产生了中国两大神话体系之一的西王母昆仑山神话体系;从而也孕育了蕴涵多种文化类型的彩陶的故乡

以西宁为中点,往西北行走二十多公里,在一个叫上孙家寨的小小村庄里,就出土过一件名闻华夏的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这个彩陶盆的照片很早就上了中学历史课本,几个人手拉手跳舞的形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画面;继续往西北行进,在今天的天峻、卡约、诺木洪肥沃的牧草下面,也埋藏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卡约和诺木洪文化,在西宁周边,还有着齐家文化;要是沿着湟水谷地东行,离西宁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柳湾,这里出土了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种类最多并且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公共墓地——柳湾古墓群。柳湾墓地出土了从马家窑文化到辛店文化横跨长达1600多年的几个文化期,使青海东部地区成为原始社会的一块活化石……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帕米尔曾经感慨地说:“仅仅青藏高原一个地方,就可以开发出数不尽的文化宝藏。”

没错,在内陆的周王朝还在带着寓言和传说创造它的文化的时候,遥远的青藏腹地,一颗颗文化的珍珠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地温润着自己,它们没有显山露水,它们只是静静地成长着,任历史的长河冲刷去它们身上哪怕是一点点的瑕疵,最终锻造成一颗颗惊世骇俗的宝珠!

这些个惊世骇俗的珍珠,直到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才从掩埋了它们几千年的黄土下被挖掘了出来,可是,即便是到了那个时候,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只在一些专家学者中间流传。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里依然是蛮荒之地!

1999年,在距离柳湾一百多公里的西南小镇官亭,一个叫喇家村的地方,当地的农民用他们手中的铁锨,不经意间翻出了另一颗文化珠玑——喇家文化遗址。这是继柳湾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这个群落的遗址离湟水有点远,却紧贴着黄河,在湟水和黄河的三角地之间,为湟水和黄河建立了联系,使河湟谷底的文化沿着黄河逆流而上!

    1999年到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历史九年的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其他各类文物千余件。2001年喇家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的100处重要的保护大遗址之一

  喇家遗址内分布着许多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然而,喇家遗址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文化类型,而更在于这是一个让人震憾的史前灾难遗址。它保留了四千年前大地震、黄河大洪水等多重灾难遗迹。被公认为是极为珍贵的史前灾难遗址。这不仅是一颗文化的珍珠,更是河湟谷地乃至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的活化石!


在喇家遗址,一幕幕被时间定格的瞬间灾难画面令人过目难忘,在灾难面前,人们或者显出无助,或者释放大爱,这恐怕就是人性,无论古今!

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前的喇家村一定遭遇了一次像意大利庞贝古城那样的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因为在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类遗骸,这些遗骸有的相拥而死;有的倒地而亡;有的双手端着刚刚煮熟的面条,可是没来及吃;有一处,一位女性紧紧地抱住怀里的孩子;另外一处,一位成年人用双手护着身下的四名儿童……每一处发现都和庞贝古城的遗址发现一样惊人眼目,触人泪腺!每一处发现表明,这些先民们在那个熟悉的早晨或午后进行着他们极其熟悉的日常生活,可是灾难瞬间就来了,在大灾面前,他们来不及躲避,来不及思考,只有本能地保护身边的人。那是何其惊心动魄的一幕!随后,这一幕被时间定格在一个远古的文化类型当中,在四千多年以后,才向世人慢慢述说……

喇家遗址保存着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史前灾难遗址,考古显示,这里的灾难是多重的,有地震灾难,也有黄河泛滥灾难,还有山洪泥石流灾难!这就表明了在那遥远的先民时期,青海大地上就已经上演着伴随人类始终的各类大灾难。喇家遗址因此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古城”。只是,它比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遗址还要早两千多年!

喇家遗址的每一处发现都会颠覆人们的常识,那碗来自远古的面条,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是用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小米做成的面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发现,这碗面条说明,在四千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用小米磨面,并熟练地掌握了面的习性,制作出晶莹透亮、劲道美味的面条,这是迄今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面条!

  如果说面条的发现表明这里的先民们曾经的生活质量很高,那么,被誉为“黄河石磬王”的石磬的发现再次表明,这里曾经是一个王朝的中心,因为石磬是王室和诸侯专用的重器,就像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钟鼎成为王室和诸侯专用的重器一样,它是社会高层使用的礼器和权威的象征。喇家遗址的石磬长96厘米,几乎就是一米长,宽有61厘米,厚度也有6厘米,被誉为“黄河石磬王”。这样的石磬觉对是王室重器,因此,喇家遗址就是当时的一个权力中心,这一点又和两千多年后毁灭于维苏威火山的庞贝古城一样!


    遗址中心区外的一条壕沟再次表明,它所围成的那个长600米、宽200米的长方形地带就是某个王室或诸侯领地的中心城池。这个遗址再次为世人显示出它城市建设的骄人成绩:远在四千多年以前,这里就已经有着被后人称作城市的模型: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广场,那些王室的作坊也在日夜不停地烧制陶器、打制石器、琢磨玉器……在这个城市当中,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这些应该就是奴隶或者工匠们的住址;遗址内还发现了3座地面和四壁用白灰抹平,中间有一个圆形灶坑的豪华住址,这应该就是王室或者贵族们的生活领地。这是多么完善的城市结构图啊。在那遥远的氏族公社时期,青海大地上的河湟先民们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陶器、石器和玉器的加工技术,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烧制石灰并用石灰来建筑房屋的技术,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面粉并用面粉制作面条的技术,这是何其灿烂的远古文明!

  考虑到喇家文化遗址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之后,青海省政府启动了将喇家文化遗址申报为国家遗址公园的工作,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之后,20131217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将喇家遗址建设成国家遗址公园。

  青海省文物局副局长董志强:这是我们青海省首个获批立项的考古遗址公园。我将建设以史前黄河文明多种灾难遗迹展示为主题,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考古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建成后,不光为世人展示丰富多彩的史前文明,更会将采用各种手段向世人展示四千年前的多重灾难,为世人研究这片高地上的地质和生态结构提供依据,当然,它还会再次为世人敲响保护三江源生态的警种。


    因为我们深深地明白,从喇家遗址、庞贝古城等史前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来看,最最重要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至今日,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凸显,从而也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