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界歌王》:这一步跨得是究竟如何?

 真友书屋 2016-06-05




最近北京卫视推出了一档音乐类综艺《跨界歌王》。主打“跨界”概念,囊括了刘涛、王凯等一众男神女神,在竞争激烈的周六档,这档节目收视表现不俗。然而,高收视的成绩掩盖不了节目在口碑上的扑街。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档号称“跨界”综艺的得与失。

如何诠释“跨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跨界歌王》的节目流程,12期节目中,前10期为淘汰赛,决出10位半决赛参赛者,外加1期半决赛、1期决赛


  每期6位跨界歌手进行PK竞演,这些歌手大多为非专业歌手出身的演员;

  6位歌手依次进入试音间清唱一段歌曲,接受三位评委的考核,通过则上升到主舞台进行表演,没有通过则会在本场失去在主舞台竞演的机会;

  通过试音间考核的歌手上升至主舞台进行歌唱PK。由现场150位观众进行投票,票数最高的前两名则会在节目末尾进行再度PK,决出本场冠军。与之前不同的是,两人间的冠军由评委选出而非由现场观众;

  每一期冠军直接晋级半决赛,剩下歌手与后续补位歌手继续PK,角逐剩余席位。




可以说,《跨界歌王》这档节目能否成功,关键看能否玩转“跨界”的概念。在节目中,“跨界”至少包括两个部分:角色意义上的跨界与空间意义上的跨界。角色意义上的跨界就是指这些非专业的演员来参加一个歌唱类的音乐节目,并且每一位明星还在竞演过程中客串跨界了一次主持人,因为每位歌手在结束演唱后都会介绍下一位登台的竞演歌手。空间意义上的跨界则是节目设置了地下部分的试音间与地上部分的主舞台,二者之间由升降机相连。


这里暂且谈谈角色意义上的跨界。从前两期节目来看,《跨界歌王》给人一种除了竞演明星不是专业歌手而是演员之外,节目并没有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与传统的《我是歌手》一类的音乐综艺相比,没有太大的突破之处,似乎仅仅是用演员替换歌手来参与比赛,甚至如第二期补位歌手陈松伶曾经就是一位专业级歌手,从角色上来讲很难归之于“跨界”。总体来看,节目对于“跨界”的含义处理得太过狭隘。不仅如此,由于真人秀部分较少,因此对于这些非专业歌手为何来参加《跨界歌王》,为何愿意尝试跨界的挖掘也显得不够。在第二期中,依然没有改观,从时间来看真人秀部分仅仅只是“零头”。



 

制造悬念的试音间or可有可无的审讯室


在《跨界歌王》的模式里,与地上主舞台相关联的地下试音间是一个关键性的节目设置,这二者之间由升降机相连。从第一期的节目,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节目组赋予试音间的初衷:首先通过试音间的“严格筛选”过程,着重刻画出评委团的性格:严肃又幽默的反差萌。三位老师分别绰号“严厉、严格、颜值”,组合成了所谓的“三严老师”;其次,节目组估计会担心观众质疑节目的公平公正性,因而试图通过试音间里的“初试”表现对于这些成名已久的影视明星不会“心慈手软”。明星们在试音间中的各种出错、紧张、凌乱的状态与升至主舞台之后“小宇宙爆发”的竞演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连接地上地下的升降机犹如是关于“跨界”的隐喻,意味着这些非专业歌手的明星来参加节目是“跨界”的第一步,而经过试音间考核才能升至主舞台与观众亲密接触则是“跨界”的第二步。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试音间环节总是给人一种不得不淘汰人的期望。于是在第一期中,被节目组忽悠穿上“嬴荡”服装,又被评委嫌弃的巴图成为赤裸裸的炮灰。巴图的被淘汰也血淋淋地道出了《跨界歌王》晋级的法则:明星的人气




第二期中,刘涛带病上阵,结果没有通过试音间的考核。虽然节目意在表明自己对于人气明星不会心慈手软,不会接受感情牌,但还是给人满满的“套路”即视感。与此同时,三位评委的表现难以令人信服。与对巴图的严苛相比,对于其他明星是否能够通过考核,上升至主舞台的判断都过于随意。这就使得整个试音间的设置显得非常形式化与浮夸化。如果说《中国好声音》中的转椅道具完美诠释了用听觉发掘“好声音”的中心思想,那么《跨界歌王》中升降机的设置则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它过于将“跨界”的表达庸俗化了。因此,本来集中了节目全部紧张感与悬念感的试音间退化成了一个可有可无、走过场又令人厌恶的审讯室。不过,第二期节目用黄韵玲代替了被观众十分嫌弃的巫启贤,相比于巫启贤,黄韵玲作为新的“颜值+严厉”导师,点评意见更为中肯。不过,视唱环节能否摆脱鸡肋状态仍然有待后续观察。


有待改善的竞演PK环节


作为一档含有竞技元素的音乐综艺,明星的演唱竞演PK环节必然是节目的最重要部分。然而,这部分对于《跨界歌王》而言恰是最难处理的部分。由于以专业的歌手为节目嘉宾,因此传统的音乐综艺主体内容必然是以唱为核心,而跨界歌手们的唱功相比于《我是歌手》、《中国之星》等节目在专业性上难以匹敌,而在娱乐性上又不及《看见你的声音》、《隐藏的歌手》、《我想和你唱》等节目。因此,如果采用传统的竞演模式,让这些跨界演员来演绎歌曲,效果可以预知。事实上,从前两期的表现来说,有的歌手几近破音。即使能够大差不差得完整演绎一首歌曲,其试听感受也逊色于专业歌手。虽然节目组在几个部分多次表面演员的演唱绝对不会出现假唱情况,但较多的修音使得观众难以辨别明星们的真实水平;并且,试音间的破绽百出与主舞台表演的完美发挥差别太大。




对此,节目组找到的解决途径是将演唱竞演部分变成一部华美的舞台剧。总的来说,舞台剧的方向并没有错,且从前两期节目来看效果较为正常。但节目的呈现总给人一种春晚式的拘束,这或许是因为几位明星在节目中还未完全适应,还未完全放开的缘故。正如潘粤明所言,他们不仅要唱歌,还有配合舞台剧做出各种动作。这对于唱功一般的他们来说要求太高,因此只能首先兼顾歌唱效果。另一个值得吐槽的是舞美部分。譬如王凯演唱《匆匆那年》时,背后的大屏幕不断出现“靖王”以及“阿诚”的桥段,而几个COS“靖王”、“梅长苏”以及“阿诚”的演员也让人看得醉醉哒。舞台剧精致但不极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出戏的主持人


在第一期节目过后,有观众对主持人的表现表达的不满。其实,就栗坤的表现而言并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但节目对其发挥的作用与整体定位确实存在一点的问题。


首先,她的出场有一种喧宾夺主的尴尬。在主持人出场之前,六位明星刚刚聚首,正在相互聊天增进友谊。此时节目中出现的脚步声以及字幕中出现“究竟这个神秘人物是谁”的话语让大家对这个“大人物”抱有极高的期待,结果却是一位开始强调节目的“跨界”如何富有意义、明星面临的挑战如何刺激的主持人,身后的六位明星顿时成了摆设。可以说,这个喧宾夺主的出场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次,主持人在介绍节目规则和节目承载的意义时,硕大、金黄色的字幕令人难以适应,并且主持人对节目规则的描述过于冗长。当前大多数综艺在介绍节目流程、规则时,往往由带有强烈“网感”的旁白及字幕共同构成,风格往往轻松明快、幽默而不失节操。相对而言,《跨界歌王》的节目流程与意义介绍就显得过于生硬,给人强烈的“炫技”之感。


最后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则是主持人的倾向性问题。《跨界歌王》的音乐PK本就很容易滑向依照明星人气来决定歌手命运的窘境,主持人的倾向性无疑恶化了这种趋势。尤其是当王凯结束竞演时,主持人一句“真希望时间永远定格在这一刻”的心声,不知道会让巴图作何感想。



 

总的来说,作为一档原创模式的音乐综艺,虽然值得鼓励,但《跨界歌王》仍然存在一些显在的bug,这决定了它很难达到《中国好声音》或是《我是歌手》的上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