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中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思考

 张部 2016-06-06


重要小贴士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016年第二期线下培训班已经开始报名了,将于2016年6月24日-26日举办,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培训报名】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洪净,吴厚新

⊙编辑:小余



在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很多学术流派,但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一直未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有力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学术流派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推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的建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在全国遴选公布了第一批64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开启了国家层面集中力量、重点投入、规范建设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的新阶段,力争在建设模式引领、学术实力带动和辐射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涌现出一批具有指导性和启示性的成果,开创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兴盛发展的历史新局面。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指出:“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这一表述高度概括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最显著特征和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阐明了保护和发展中医学术流派对于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推进中医学术流派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就几方面关键性问题做一探讨。


注重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传播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传播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至关重要,有助于解决制约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说我们今天重视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对学术流派来说是个福音,那么,首先不在于学术流派可能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得到更多的经费,而是获得了一次对百年来中医药学术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有了重新确认究竟哪些是属于中医药学术“原汁原味的东西”的理由,有了深入认识和把握中医学术流派传承规律的难得机遇。


如果说,中医药学术中有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被我们丢弃或束之高阁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把它们找回来?学术流派为何能够传承传播经久不衰?如何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学术流派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播?如何使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创新为当代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提供强大动力?这些都是我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重大的、规律性问题。


要深化对流派传承传播规律的认识,就要深入研究流派的内核吸引规律、外力推动规律、情感共鸣规律、优势辐射规律、媒体传递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实践真知规律、引领示范规律、时代发展规律,从具有一定共性的传承传播规律中寻找适合流派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


注重对中医学术流派内在创新特质的探究与培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流派继承绝非照搬照抄,而是批判性合理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流派的学术创新也不是离开流派内核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精华要素的总结凝练、充实完善、发扬光大。流派传承应立足于“继承”,着眼于“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成为有机整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中医流派是一汪汪清渠,那么传承是它的源头,创新是它的活水,正是这一汪汪清渠汇聚成了中医学术流派川流不息的江海。


目前在流派传承过程中对于继承的重要性已有广泛共识,但对于创新要求多语焉不详。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追求卓越的创新特质作为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发展的原动力,需秉持自我,以“博”“专”“新”的知识结构、强烈的创新意识、综合的创新思维、突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创新品格,在不断传承实践、交流借鉴中,既形成本学派独具特质的理论或技艺,又能为丰富发展中医药学术体系填充新的内容。这要求流派传承团队既要有流派传承的品质和智慧,更要有创新和胆识,既要能在流派挖掘传承中“沉下去”,又要能在突破创新中“浮出来”。一味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有所突破,就不能推动中医药学术临床的真正跨越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下大气力发掘出本流派发展历史进程中独特的内在创新特质,到底不同流派的创新发展涵盖了哪些不同的特质?其内在动因源于何处?当下各自流派该如何传承创新?对当前有哪些实际借鉴意义?这种创新特质各有千秋,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因派而异,而不能泛泛地归因于社会、时代背景或其他动因。这种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流派产生、发展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以科学的方式在当代创新、发展中医学术流派。


注重对中医学术流派深厚文化底蕴的发掘与阐扬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说过:“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中医学是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结晶,传承研究中医学术流派,我们不仅要传承其宝贵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也决不可忽视学术流派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特质,正是这种文化特质凝聚了一批批的流派追随者和后来人,强化了流派的向心力和传承力。流派文化研究既要重视文化实物素材的展示,更要注重凝聚在实物中的精神品质,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内涵,从而增强流派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纵观不同学术流派代代相传的不同文化特质,大致包括了修身齐家、风范儒雅的传统美德,爱国爱民、热心公益的社会公德,大医精诚、关心疾苦的医风医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品格,琴棋书画、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广播学术的传承师德等。这些丰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也只是体现流派文化的一部分。流派的文化品格既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灵魂,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发展的凝聚力所在。中医学中各种流派、思想,能够兼容并包、百花齐放,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思想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一个整合平台。各种学术流派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同时,不免与其他流派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而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则又为各种学术流派提供了一个软着陆平台,使其得以良性发展,不会因各自的不同而产生对立与冲突。因此,在流派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流派文化传承与研究弘扬放在重要地位,以文化熏陶和锤炼流派传承团队,使之成为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将医术与医道相统一的有智慧、有品格、有修养、有担当的优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人。


注重对中医学术流派独特理论与临床技艺的推广应用


流派独特的学术理论与临床诊疗技艺是中医学术流派产生、传承、发展、创新的生命力所在,检验其生命力的就是临床疗效,国医大师朱良春说:“中医之生命在学术,学术之根本在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疗效”。


学术流派建设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结于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以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升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流派独具特质的理论与临床诊疗技艺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既要全面、深入继承,又要不断刮垢磨光,进行精辟地归纳总结、提炼掌握、优化研究。使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成为一个不断循环促进的良性过程,最终提升临床疗效。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可行措施和有效路径,如开设流派示范诊疗室、示范病房,组织流派特色技术培训、流派继教项目、开发和推广流派适宜技术、带教流派进修人员、与其他医疗机构合作开展流派临床研究等,将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广泛推广应用、验证于临床,扩展诊疗阵地,充分彰显其疗效。


注重对相关中医学术流派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与整合


相关领域的中医学术流派除了共有的专业特性外,还历史地存在着对立关系、互补关系、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地域关系、源流关系、派生关系等,正是这种不同流派之间互相激发、互相竞争、互相借鉴所产生的强大而持续的驱动力,构成了中医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


正因为流派与流派之间天然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领域的学术流派资源需要进行深入地整合研究,各种关系需要理清理顺,学术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提升。同一机构内的同一学术流派间、不同机构的同一学术流派间、同一地域的相关流派间、同一地域的不同流派间、不同地域的相关流派间、不同领域的不同流派间、地域性医派间,诸多复杂联系,诸多交流层面的深入沟通、融合借鉴、学术争鸣、合作多赢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而其中最为紧要的是要有一种开放融合、海纳百川、强强联合的宽阔胸襟。只有在拓展辐射面、扩大影响力、吸纳参与者、提高临床疗效的过程中,流派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这些丰富的流派资源如何跨部门、跨单位、跨地域、跨流派多向整合,通过哪些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提升流派特色优势,都需要我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认真策划设计,调查梳理,准确定位,从中找亮点和重点,找个性和共性,经过科学整合和提炼规划,既凝聚成独具特色、彰显魅力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又能形成可以发挥强大协作力量的中医学术流派联合体。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6月第28卷第6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