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江:仿效伍子胥而自己沉江的问题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6-06


【原文】1往古之得失兮,览私微2之所伤。尧舜圣而慈仁兮,后世称而弗忘。齐桓3失于专任兮,夷吾4忠而名彰。晋献5惑於孋姬兮,申生6孝而被殃。偃王7行其仁义兮,荆文89而徐亡。纣10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吕望11。修12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干13之丘垄14。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

苦众人之妒予15兮,箕子1617而佯狂。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18郁而内伤。联19蕙芷以为佩兮,过鲍2021而失香。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22。世俗更23而变化兮,伯夷24饿於首阳。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忠臣贞25而欲谏兮,谗谀毁而在旁。秋草荣其将实兮,微霜下而夜降。商风2627而害生兮,百草育而不长。众并谐以妒贤兮,孤圣特而易伤。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岩穴处而隐藏。成功隳28而不卒兮,子胥29死而不葬。世从俗而变化兮,随风靡而成行30

信直退而毁败兮,虚伪进而得当。追悔过之无及兮,岂尽忠而有功。废制度而不用兮,务31行私而去公。终不变而死节兮,惜年齿之未3233。将34方舟而下流兮,冀35幸君之发3637。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愿悉心之所闻兮,遭值君之不聪。不开寤而难道兮,不别横之与纵。听奸臣之浮说兮,绝国家之久长。灭规矩而不用兮,背绳墨之正方。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於秋蓬。业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论乎祸凶。彼离畔而朋党兮,独行之士其何望?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众轻积而折轴兮,原咎杂而累重。赴湘沅之流澌38兮,恐逐波而复东。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壅。

【译文】思考远古之得失兮,看私下隐秘之伤害。尧舜圣明而仁慈兮,后人称誉而不忘。齐桓公错在专任佞臣兮,管仲忠诚而名声彰。晋献公被孋姬迷惑兮,申生尽孝而被祸殃。徐偃王施行仁义兮,楚文王觉悟而使徐国亡。商纣王暴虐以至失去王位兮,周国却得到吕望之辅佐。遵循古代以行恩惠兮,策封比干之墓以示表彰。贤良俊杰仰慕而归附兮,日日学习而和同。明白法令而遵循理兮,兰草白芷虽处深幽而有芳香。

苦于众人之妒忌兮,箕子觉悟而佯装颠狂。不顾虑大地以贪图名誉兮,我心愤怒忧郁而受伤。联结蕙草白芷作佩饰兮,经过咸鱼作坊而失香。忠正之臣端正操行兮,反被离间诽谤而排斥。世俗更替而变化兮,伯夷饿死于首阳山上。独自廉洁而不容于世兮,叔齐久历而更加显明。浮云布陈而而使天空晦暗兮,使日月黯淡而无光。忠臣正直而想要劝谏兮,谗佞毁誉却守在一旁。秋草荣华将结果实兮,寒霜趁夜而降下。秋风寒而伤害生命兮,百草凋谢而不生长。众人和谐以嫉贤妒能兮,孤独圣明而易被中伤。身怀计谋而不能得用兮,只能居岩穴而隐藏。成功毁坏而不暝目兮,伍子胥死后不得安葬。世人随从风俗而变化兮,蔚然成风而成就言说。

信任退却而毁败兮,虚伪日进却能得当。追悔过错而不及改兮,怎能说尽忠而有功?废弃制度而不运用兮,致力于行私而抛弃公心。终生不改而死于节操兮,惋惜年齿之将鲜明。顺从方舟而向下流兮,侥幸希望君王阐明蒙昧。痛惜忠言之逆耳兮,恨伍子胥被沉江。希望尽心以听闻国事兮,却遭遇到君王之不明。不开悟而难以走上正道兮,不能区别横道与纵道。听从奸臣之浮躁言论兮,断绝了国家之久长。毁灭规矩而不使用兮,违背绳墨之正直。离开忧患而悟道兮,正如纵火于秋蓬。事业失去而不挽救兮,还讨论什么祸患与凶兆。他们背离叛变而结交朋党兮,独行之士还有何希望?日渐浸染而自己不知晓兮,就如秋毫已变容。众多轻物堆积而折断车轴兮,小错繁杂而使人累重。奔赴湘沅河流尽头兮,恐怕追逐海波再向东。怀抱沙石纵身江流兮,不忍见到君王之蔽塞。

【说明】本篇是第二次劝谏,屈原举出历史上的例子,是想说明,尧舜仁慈而后人不忘,齐桓公任用小人,所以自己死后无人埋葬,尸体都爬满蛆虫。管仲忠诚而名扬后世,晋献公被孋姬迷惑,太子申生因此遭殃。箕子看到商纣王固执己见,于是装疯卖傻,逃过诛杀。之所以用这些例子劝谏,就是希望统治者能够醒悟,以仁爱之心来对待民众。即使屈原自己身处逆境,也要如兰草白芷一样散发芳香。但统治者仍然执迷不悟,屈原不愿效仿箕子装疯卖傻,只好仿效伍子胥而自己沉江,打算以自己的死亡来劝谏统治者回心转意。

——————————————————

【注释】1.惟:(wéi)《易·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郑玄笺:“惟,思也。”《尔雅·释诂下》:“惟,思也。”《说文·心部》:“惟,凡思也。”这里用为思考之意。

2.微:(wēi)《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管子·势》:“顺于天,微度人。”《左传·哀公十六年》:“其徒微之。”《礼记·学记》:“微而臧。”《说文》:“微,隐行也。”这里用为隐秘之意。

3.齐桓: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荀子·仲尼》:“齐桓,五伯之盛者也。”《韩非子·有度》:“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

4.夷吾:即管仲。(?~公元前645)一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颖上(颖水之滨)人。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出身微贱。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早于孔子近一百年。《论语·八佾》:“管仲之器小哉。”《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荀子·王制》:“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

5.晋献: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名诡诸。公元前676——651年在位。《韩非子·十过》:“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代虢。”

6.申生: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太子,奚齐的异母兄长。骊姬为使奚齐得继王位,常在晋献公面前进谗言,致使晋献公杀死申生,立奚齐为太子。《楚辞·九章·惜诵》:“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荀子·解蔽》:“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

7.偃王:西周时徐国国君,传说其目能仰视,看得到自己的额头,所以称为偃王。偃,仰卧,引申为“仰”。《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韩非子·喻老》:“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

8.荆文:即楚文王。楚,又称荆。

9.寤:(wu)古通“悟”。《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擗有摽。”《楚辞·离骚》:“哲王又不寤。”《淮南子·要略》:“欲一言而寤。”《史记·李斯列传》:“而心尚未寤也。”《汉书·陈胜项籍传赞》:“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这里用为觉悟之意。

10.纣:(zhòu)商代最末的君主名,史称纣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据《史记·殷本纪》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礼记·大学》:“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

11.吕望:又名吕尚,姜子牙,是周朝开国功臣。《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荀子·成相》:“武王诛之,吕尚招麾,殷民怀。”

12.修:(xiū休)《书·文侯之命》:“汝多修,扞我于艰。”《管子·幼官》:“守之而后修胜,心焚海内。”《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荀子·儒效》:“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商君书·定分》:“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史记·殷本纪》:“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这里用为“遵循”之意。

13.比干:商代贵族,纣王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谏纣王,被剖心而死。《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孟子·公孙丑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韩非子·安危》:“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14.垄:(lǒng)《管子·山至数》:“大夫高其垄,美其室,此夺农事及市庸。”《楚辞·七谏·沉江》:“封比干之丘垄。”《战国策·齐策》:“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这里用为“坟墓”之意。

15.予:(yú于)假借为“余”。《书·大禹谟》:“降水儆予,成允成功。”《诗·魏风·陟岵》:“予子行役,夙夜无已。”《诗·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维予侯兴。”《尔雅·释诂下》:“予,我也。”《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这里用为“我”之意。

16.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名胥馀。商代贵族,封于箕。曾劝谏纣王,被纣王降为奴隶,囚禁。《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鹖冠子·备知》:“是故箕子逃而搏仇牧,商容拘而蹇叔哭。”

17.寤:(wu)古通“悟”。《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擗有摽。”《楚辞·离骚》:“哲王又不寤。”《淮南子·要略》:“欲一言而寤。”《史记·李斯列传》:“而心尚未寤也。”《汉书·陈胜项籍传赞》:“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这里用为觉悟之意。

18.怫:(fèi)《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公怫然怒曰。”《楚辞·七谏》:“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庄子·德充符》:“我怫然而怒。”这里用为愤怒之意。

19.联:(lián)连结。《周礼·天官·大宰》:“三曰官联,以会官治。”《楚辞·七谏》:“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说文》:“聯,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糸,糸连不绝也。会意。”《声类》:“聯,聯绵不绝也。”

20.鲍:(bào)盐腌的鱼。《楚辞·七谏》:“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孔子家语·六本》:“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1.肆:(sì似)《周礼》:“正其肆,陈其货贿。”《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庄子·外物》:“吾得升斗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知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文选·游西池》:“肆,市中陈物处也。”上古时代表示商店,这里用为作坊之意。

22.攘:(rǎng)《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庄子·胠箧》:“攘弃仁义。”《韩非子·存韩》:“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公羊传·僖公四年》:“攘夷狄。”《广韵》:“攘,除也。”这里用为排斥之意。

23.更:(gēng)《管子·侈靡》:“应国之称号亦更矣。”《论语·子张》:“更也,人皆仰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景公欲更晏子之宅。”《国语·周语》:“更姓改物。”《仪礼·大射仪》:“更爵洗。”《礼记·月令》:“更皮币。”《史记·晋世家》:“更葬也。”《说文》:“更,改也。”这里用为改变之意。

24.伯夷:殷朝末年殷诸侯国孤竹君的儿子。开始时,孤竹君让伯夷的弟弟叔齐做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把君位让给伯夷,他不接受。两人都不肯当君主,就投奔周文王。后来周武王伐纣,他们竭力反对,认为臣不该伐君。周武王灭商后,他们就逃往首阳山中,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楚辞·九章·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韩非子·守道》:“人主立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

25.贞:(zhēn)假借为“正”、为“定”。《书·禹贡》:“厥赋贞。”《书·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周礼·大祝》:“求永贞。”《管子·白心》:“置常立仪,能守贞乎?”《礼记·文王世子》:“万国以贞。”这里用为端方正直之意。

26.商:(shāng)古人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因以商指秋季。

27.肃:(sù素)形容秋冬天气寒冷。《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吕氏春秋·季春纪》:“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

28.隳:(hui)毁坏城墙或山头、毁坏。《管子·霸形》:“郑自城之,而楚不敢隳也。”《管子·版法解》:“天下所谋,虽立必隳。”贾谊《过秦论》:“隳名城。”

29.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伍奢被杀,子胥出逃,经历宋、郑等国入吴,后为吴国大夫,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故又称申胥、申子。吴王夫差时,他曾劝王拒绝越国求和。公元前484年,夫差伐齐,他又以越为心腹之患,劝勿攻齐。夫差怒,赐剑逼他自杀,因死。《楚辞·九章·涉江》:“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荀子·成相》:“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韩非子·说林上》:“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

30.行:(háng)《易·艮·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书·禹贡》:“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书·酒诰》:“亦罔非酒惟行。”《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诗·大雅·大明》:“乃及王季,维德之行。”《管子·山权数》:“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尔雅·释诂下》:“行,言也。”郭璞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战国策·燕策》:“行而无信。”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八:“《左氏哀元年传》:‘因吴太宰嚭以行成。’服虔注:‘行成,求成也。’《管子·山权数篇》:‘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是皆行为言也。”这里用为言说之意。

31.务:(wù雾)《书·康王之诰》:“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管子·立政》:“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荀子·解蔽》:“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吕氏春秋·察今》:“非务相反也。”《战国策·秦策一》:“欲富国者,务广其地。”这里用为专心致力于某件事之意。

32.未:(wèi)《书·君奭》:“小子同未在位。”《楚辞·云中君》:“烂昭昭兮未央。”《荀子·正论》:“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这里用为将来之意。

33.央:(yāng)《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旂旐央央。《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集韵·庚韵》:“央,鲜明貌。”这里用为鲜明之意。

34.将:(jiāng)《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诗·小雅·正月》:“民之讹言,亦孔之将。”《诗·小雅·鹿鸣》:“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将自何所至。”《庄子·庚桑楚》:“备物以将形。”《荀子·尧问》:“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这里用为顺从,随从之意。

35.冀:(Jì季)假借为“觊”。《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国语·鲁语》:“吾冀而朝夕修我。”《韩非子·五蠹》:“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史记·孝武纪》:“冀至珠庭焉。”这里用为希望、期望之意。

36.发:(fā珐)《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诗·大雅·烝民》:“赋政于外,四方爰发。”《管子·宙合》:“没法贼发,言轻谋泄,菑必及于身。”《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礼记·中庸》:“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乐》以发和。”《广雅·释诂四》:“发,明也。”这里用为阐明之意。

37.矇:(méng)古通“蒙”。幼稚,暗昧不明。《楚辞·七谏》:“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发矇。”《说文》:“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扬雄《长杨赋》:“乃今日发矇。”

38.澌:(sī嘶)水尽。《楚辞·九歌·河伯》:“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说文》:“澌,水索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