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是一个信息库,它蕴含或储存着早期人类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它反映着先民们的生活和思想。布洛陀神话是壮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壮族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它反映和记录着壮族的社会文化及其变迁、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是壮族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布洛陀神话中的稻作文化主题是该神话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它不仅显示了壮族先民经济渐变的历史真实,而且寓含着壮族生存的某种模式。 一、稻作文化主题的族源意识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意识体现之一,意识的特征及其内容体现决定着该民族的文明特征,而往往意识的形成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是南其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式又是由其民族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的。所以说,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又决定和形成其民族的文明类型。”处于相同环境下的民族必定形成相同的文明类型,形成相同的文化。 骆越民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气候炎热、雨水充沛、江河纵横、水源丰富、十地湿润、光照充足、资源丰富的珠江流域,这里地处亚热带,终年无霜期。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骆越先民的牛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地农耕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稻谷在骆越民族中的生活中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于是稻作农业也成了骆越族群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上要内容。从而形成了以“那”(稻作)为小,赖“那”而食,傍“那”而居,依“那”而乐的稻作文化。 “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一股会经历氏族的聚结、分化和部落的融合、裂变等过程,相同或相近文化圈内的诸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在往会形成一些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布洛陀神话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及其上游南、北盘江流域,左江流域,右江流域及其上游驮娘江、西洋江流域,红河上游盘龙江和普梅河流域。主要涉及壮族、布依族、水族等壮侗语民族。这些民族都同属于骆越族群的分支,布洛陀神话中丰富的稻作文化内容充分的记载着这一事实,证明了壮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发明了原始农业,开始种植稻谷。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种水稻的民族之一。 二、稻作文化主题神话的基本类型及叙事构成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们就在右江河谷田阳一带繁衍生息,布洛陀神话传说也随之而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丰富、积淀丰厚。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长河中,其内容得到了不断地充实,从早期结构及内容简单,的片断性神话逐渐汇合成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体系性神话。这一体系神话在田阳一带或通过口耳相传,或编写成经诗唱本的方式,得以世代传承下来。 “田阳一带壮族民间流传或保存的有关布洛陀神话传说的资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民间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和风物传说;另一类是由民间麽公、道公或歌师将民间流传的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故事收集、加工和整理,汇编成经诗唱本。”不管是哪一类神话,都体现出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在流传的布洛陀神话和《布洛陀经诗》中,有关稻作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如《布洛陀经诗》中的“创造歌”、“造人”、“造谷米”、“造牛”等篇都以不同的形式叙说布洛陀造农作物、耕牛等与稻作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经诗》中的“赎谷魂经”、“赎牛魂经”等还对播种稻谷的季节、程序及耕作方法作了详细的叙述。这些神话和记载都直接或间接的突显了布洛陀的功绩,并体现着壮族丰富的稻作文化。 《布洛陀经诗》中有说:布洛陀给五样粳谷种,仙人给六样糯谷种。谷种撒在海那边,谷种播在河对岸,长出糯稻三百穗,粳稻结成四百样谷,马游过河驮回谷种,水牛游过海背回谷种。百姓从此有了吃,黎民从此能活命,吃了这种米就长寿,吃了这种米得繁衍,从此黎民衣食足,百姓感恩布洛陀,黎民感恩麽渌甲。 民间口传的布洛陀造神话中说:古时候百姓没有食物吃,只好吃野菜来当餐充饥,吃草根来维持生计,老天降下晚谷种,仙人送来粳稻种,布洛陀巡走屋后的山坡,巡看沟谷后面的山梁,拿起镰刀去割荒草,拿起锄头挖荒地,造成水田造畲地,他用脚犁去翻地,他用大水牛拉犁,造出了四块地,造出了四丘田,造山造成一方方,造地造成片连片,造成田地种米粮,造成水车造水坝,定下四季来种田,定下立春和立夏,定下立冬和立秋,立春时播谷种,种子撒在四畲地里,种子播在四丘田里,有一粒播在山林长成芋头,有一粒撒往山沟长成红薯,有一粒播在山上长成李果,有一粒撒在坡上长成桃果,有一粒撒在山垌长成稻谷,百姓从此有了吃,黎民从此能体生养息。 布洛陀神话是一个个有多个母题的复合神话,在这些母题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关于稻作文化的内容。从类型上看,有关稻作文化的内容在布洛陀神话中的体现大致可分为: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 三、稻作文化主题的文化思考:反映的是壮民族不断探索的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