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尊石为师,以石为友

 秦岭之尖 2016-06-06


       应当说,我从小就喜爱石头。人类与万物,皆生活在平均厚度为35公里的石头形成的地壳之上。是石头,敲开了人类文明史的大门。所以,有人把石头视为人类的文明之神。石头,聚集了天地之灵气,吸纳了日月之精华,是宇宙时空的全息载体。有石友说,人是万物之灵,石乃天地之宝,人与石是天然相通的。我深以为是。可以说,人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人可养石,石也可养人。喜爱石头,亲近石头,实为人的天性。不过,自己前半生都忙于世事,只是到了知天命之年后,才渐生收石、藏石的雅兴。




《蓓蕾欲绽》


       对于我这个懒散的收藏者来说,较之其它收藏品,藏石有三大“好处”:一是不怕火、不怕水,二是不须种、不须喂,三是不长虫、不长霉。不知人们是否发现,石是有神、有灵、有性、有韵的。石头不附人仰俯,不随俗浮沉,不会春荣冬枯,也不似朝花夕殒。所谓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其志;而顽石虽可破,却不可夺其坚。石是无量寿,可与世共存。它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是无声的歌,不歇的舞。一石一世界,一石一恒古。它是掌中山河,案上乾坤,可以小见大,也可以静示动。一石一貌,绝无雷同,虚实肥瘦皆无价;百品百得,常有新悟,质形纹色自有情。那些独一无二的美石、雅石、巧石、奇石,具有永恒的时空美,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承认:天王难夺。有缘份、有悟性的人可从中读出十分情趣,百般姿态,千种风韵,万古哲理。欣赏这些充满神秘奥妙的诗情画意的石头,使人净心悦目,养性益智,喻德励志,避邪颐寿。




《世外桃源》

  

       所谓“石文化”,是以宝玉石等石材、石料为对象的开发、加工、玩赏、使用等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而“赏石文化”,则是石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指以未经刀斧、不饰雕琢的自然石为收藏、开发、观赏及交流对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赏石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发祥于古老的中国,最典型地体现出传统中华文化的宇宙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它大致兴于汉魏,成于唐宋,盛于明清。中国人所欣赏的天然石,分为奇峰山石、庭园景石和室内供石等三大类群。具有一般参与能力的爱石者,主要醉心于厅堂、几案、景和股掌之间的石玩。也可以说,登堂人室的室内赏石艺术,是赏石文化的精华。




《桂林山水》


       中国古代,对石玩痴迷的人,一要有钱;二要有闲。所以,那时的赏石文化,主要孕育、流行和发展于士大夫阶层和富贵之家。传统供石的四大名石,为灵璧石、太湖石、昆(山)石和英(德)石,讲究“瘦、皱、漏、透、丑”,除一般美学原则以外,集中地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在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生追求。改革开放以来,赏石文化在太平盛世有了惊人的普及、传播和发展。现在,异彩纷呈的各色石玩,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的参与,赏石情趣、赏石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充实、丰富和发展。墨石、腊石、彩陶石、大理石、雨花石、河卵石、水冲石、风砺石、钟乳石和古陶石等,越来越受到广大爱石者的认同和青睐。




《敦煌飞天》

  

       同样一块石头,有人视而不见,有人见而不赏,赏亦不知其味,有人却能慧眼识宝,有人还能点石成金,这是为什么?就因为赏石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随缘文化,是种心境艺术,或称之为“发现的艺术”。一块绝妙好石,那是亿万年的造化,水火轮回,鬼斧神工,妙造天成。正如唐代诗人王维所概括的:“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能不能发现它,全凭石缘。这个缘份,要看客观的机遇,这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也要看观赏者的智慧悟性、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生活阅历,这就是必然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这个道理。这一切,就是观赏者在赏石、品石过程中产生美感、想象、联想、悬念和启迪等等审美反应、心理满足及精神享受的内因。所有这些,都因石而异,因人而异。




《布袋和尚》

  

       石之所以称“奇”,实在是石因人奇一一是奇人发现、创作了奇石之美,欣赏、传播着奇石之美。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以看作赏石文化最经典的美学理论依据。所以,赏石文化能给人最广阔的艺术空间和再创作天地,最能体现,也最能培养人们对真、善、美的悟性。




《元宝》

  

       有石友说,“石不在大,有神则灵;藏不在多,有奇则名。”诚为赏石艺术中的至理名言。通过采石、藏石、赏石、品石,采集大自然的美,使心灵回归大自然,将自然之美请进家门,可以美化生活,修养身心,陶冶性情,磨砺志趣。爱石者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只要尊石为师,以石为友,脚踏“石”地,自然会“石”来运转。不曾玩石的人也许觉得此言过于虚玄,但许多石友的生活经历却每每令人顿有所悟。如若不信,试试何妨?




《待哺》



《小猕猴》



《灵璧宝璜》



《空中楼阁》



《梅瓶》



《天涯共此时》



《富贵鸟》



《鹿回首》



《马上封侯》



《珍馐》


(完)


图:中国观赏石协会

文:中国社会报

实习编辑:停车暂借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