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重的爱:被忽视的儿童心理伤害

 北书房2014 2016-06-06

  近年来,儿童意外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孩子被独自留在汽车中致死、因无人看管坠楼而亡……对于这些伤害,父母们已经非常警惕,尽己所能为孩子编织安全防护网。然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伤害,它发生于无形却影响深远,不少父母并无意识,且常常以爱为名进行施加。
陪伴缺失:“我还没有手机重要!”
  在山西太原市九一小学二年级的朱晓雯(化名)看来,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无微不至,“特别特别爱我,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然而,她唯一觉得遗憾的是,爸爸陪伴自己的时间太少了。

  半月谈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小学生,从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浓浓的爱,但问到他们有什么心愿,大多是希望父母能更多地陪陪自己。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一些父母不得不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去奋斗、工作。然而,在儿童成长时期,父母陪伴的缺失却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极大伤害。这一点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齐欢欢(化名)是山西吕梁山区的一名留守儿童。知道父母在城市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后,她再也不愿意与父母视频聊天了。照顾她长大的奶奶说:“你妈妈那么想你,让她看看你吧。”齐欢欢却哭着说:“想我?想我就不会把我一个人扔在这里!”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梁晓燕说,当面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时,他们无法及时倾诉,可能会出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等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仍将父母陪伴的缺失当成一生的遗憾。“你可知道,你把我伤得有多深。你惩罚我的时候比你陪伴我的时候多。要是当年你肯陪我,带我去看场球赛,或者跟我说一句你爱我,那该多好啊!我多希望你在乎我……”这是一个成年人在回想起自己童年遭遇时所说的话,而他的遗憾,父母将永远无法弥补。

  太原米兰阳光心理咨询师李欢欢认为,陪伴缺失的确会对孩子身心产生不良影响。然而,有时候陪在孩子身边,并非就是好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

  她说,很多人认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觉得,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就是陪着他。然而,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让双方都很享受的。“你觉得陪孩子写作业到很晚,很辛苦,但在孩子心里,你可能就是监督他写作业的那个坏人。”

  此外,很多家长表面上看来是在陪着孩子,实际上却心不在焉,不仅没让孩子感受到爱,更容易成为一种冷暴力。

  “当孩子渴望和父母沟通交流时,父母却把心思放在玩手机上,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还没有手机重要。而孩子这时候可能会采取哭闹等方式引起父母重视,但父母反而认为是孩子不懂事,责骂孩子。”李欢欢说。
语言伤害:“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当孩子淘气不听话时,有的父母会说,“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当父母想鼓励孩子时,也可能会说,“如果你表现好,爸爸妈妈就会更爱你!”殊不知,这些话也会在无形中伤害着孩子。

  太原向阳花幼儿园王郭兰老师将这样的话语称为“威胁的语言”。当父母对孩子说出类似的话时,孩子会有一种被抛弃感,长此以往,会造成安全感缺失。而“威胁的语言”也包括父母的激励。

  王郭兰说,有的孩子特别容易去讨好别人,和父母的这种语言方式有关,这是他内心力量不足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但如果一个人总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观察别人的眼色和态度,就无法顾及自己的内心感受,无法实现自我发展。

  除“威胁的语言”外,还有一种“贴标签式语言”也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李欢欢说,一次一桌人吃饭,一个母亲让孩子给大家表演节目,但孩子不愿意。于是,这个母亲当着众人的面就说自己的孩子害羞、胆小。之后,孩子一直不高兴,也不与人说话。“父母根据孩子一时的表现就贴上标签,慢慢孩子就会越来越向着这个标签发展。”
爱的控制:“你不懂,让妈妈来!”
  “父母打骂孩子这类伤害,从意识层面是可以觉察到的,但有一种伤害是父母时常意识不到,那就是以爱为名的控制,这也是一种软伤害。”李欢欢告诉记者。

  她说,曾有家长带着上小学4年级的孩子来做心理咨询,主要问题是孩子做事犹豫、磨蹭。在让这一家人去摆沙盘时,她发现孩子准备拿东西的时候,就会看看爸爸,再看看妈妈,但双方的意见截然相反,所以孩子没办法确定到底该怎么办。

  “这其实就是父母无形中控制孩子了。”李欢欢说,孩子从内心来讲希望父母都高兴,但父母的分歧让他无法开展快速有效的行动。这个孩子上高中后,得了非常严重的强迫症。

  还有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挑衣服。孩子挑了一堆,妈妈却觉得都不适合她,给她重新选了几件。于是孩子就不高兴,不想买。妈妈却说:“我家孩子就是这样的,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很多时候,我们既期待孩子有主见,但又剥夺了让他做主的权利。”李欢欢说。

  类似下面的场景或许很多人都曾见过:一位妈妈和孩子一起给图画填色,孩子总是涂到外面,妈妈最开始只是进行语言指导,但孩子还是涂不好,于是这个妈妈就用手握住孩子的手要一起完成填色。后来,孩子不想画了,妈妈很不理解,怎么能这样半途而废呢,坚持要孩子画完。

  这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在为孩子好的过程中,强加了自己的意愿,牺牲孩子的感受,来完成某件事情。比如一些孩子厌学,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父母还是为自己。长此以往,一些孩子会变得没有主见,不能承担责任,对自己做的事情不够坚持。

  专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或者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父母借助孩子去实现自我。但这常常让孩子们产生怀疑,父母爱我吗,还是仅仅在利用我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他们保护孩子不被外界伤害,鞭策孩子做到更好,甚至为他们安排好人生每一步,然而,这样的爱却太过沉重,让孩子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父母爱孩子,就应该给他们自由自主的空间,而不是以爱为名将其捆绑。”一位心理学家表示。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