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13

 常州赵虹 2016-06-07

    按:中国古代过年包括迎年、贺年、闹年一系列民俗活动。元霄节是年节的高潮,俗称“闹元霄”,也是中国的“狂欢节”,有观灯、赛灯及各种娱乐盛会活动,彩灯上均装饰有各种内容题材的民俗剪纸。遗憾的是现代扎的彩灯中不仅品种减少,而且运用剪纸装饰的也少见。为让大家了解、欣赏、学习,特选发我收藏研究的部分彩灯剪纸,并选发我的专著《中国民俗剪纸史》中有关元霄节民俗剪纸的文章说明。

 

古代元霄节民俗剪纸

 

陈竟

   

    隋代开国初年,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对元宵节大闹灯火禁止颇严。到隋炀帝时,又开元宵节行乐之端。到唐代时,元霄节活动盛况空前,尤其是唐玄宗开始,将节庆娱乐时间放宽到十四至十六日,出现了“灯轮”、“灯树”、“灯楼”,从王公大臣到庶民百姓无不出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花灯,以致“灯明如昼” 、“昼夜不息”、“车马塞路”。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朝野佥载》描绘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元霄节时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二十丈,以丝绸锦绣和黄金白银作装饰,灯轮上悬挂花灯五万盏,奇光异彩,火树银花。郑处晦《明皇杂录》云∶“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杖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烛,连属不绝。时有方都匠毛顺巧思,结创缯綵为灯楼十二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 《大唐新语》载曰∶“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驰禁,特许夜行。贵族亲戚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元缜《灯影》诗亦描绘了唐代元霄节灯影的盛况∶“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冯贽《云仙杂记》卷四“上元影灯”云∶“洛阳人家,上元以影灯多者为上,其相胜之辞曰∶‘千影’、‘万影’。”可见唐代影灯很流行。当时影灯也称为“灯影”。《说郛》引《影灯记》“建灯楼”条云∶“(唐玄宗)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阵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廷,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敦煌三二八二背面《燃灯文》中云∶“龙仙夜靓,浮影卷来。”此“浮影”即指灯影。这种灯影,就是“剪影”,当灯笼点亮热气流动时,能显出各种旋动的美好影象。这种影灯亦叫“走马灯”。浙江《西安县(今衢县)志》载曰∶“元宵,街市张灯鼓乐。市井家,植竹木为棚,悬灯当道。更以纸剪走马诸灯,及为龙灯,周行巷陌,士民竞观。”具体描述的就是走马灯。这种旋动的“影灯花”不少是妇人所剪。司空图《灯花》诗中就写道∶

                             姐姐教人且抱娃,逐他女伴卸头迟。

                             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

    根据文献记载,民俗剪纸广泛应用到元宵灯会,大概是在宋代。宋太祖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下令将原来的元宵节由三天改为五天,表示“普天同庆”,所以宋代的元宵灯会格外热闹起来,观灯活动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据《岁时杂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诸书记载,两宋时期的元宵节,府署、富室或设山棚,或造灯山、瀑布灯山或巨大的玻璃灯山,山上设置机关,点缀人物亭阁,再插以彩灯千盏,灯火之盛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民间更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的情景。宋代制作花灯的材料、样式远胜唐代。制灯的原料除丝绸、彩纸、鸟羽外,还用羊角、琉璃和云母等物,制作的灯品种繁富,著名的灯品有:镂刻金箔的鱼形灯;用皮影手法刻制的羊皮灯;用五色纸及菩提树叶作成的走马灯(影灯);用彩纸刻成花鸟夹于轻绡之中的夹纱灯;用罗帛制成的罗帛灯;用生绡糊成的方灯。王鏊《姑苏志》载曰:“吴镫往时最多。或悬剪纸人马于傍,以火运动,曰走马灯。”《旧府志》载曰:“彩牋镌细巧人物,出梅里,名梅里灯。剡纸刻花竹禽鱼,轻绡夹之,名夹纱镫。” 纸灯中最引人兴味的是民间妇女巧娃扎成的花灯,上面粘贴各种剪纸花样,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千姿百态。

    宋代皮影艺术蓬勃发展,-派兴旺。“皮影”是用驴皮、牛皮、羊皮在清水中浸泡发软,再绷到框架上用刀反复刮削,-直刮到皮子透明,晾干后用来镂刻影像纹样。人物、动物皆按关节分片雕刻,用染料涂染上色、“出水”烫平,然后用线竿将分片组装串连成整体形象。皮影戏演出时由民间艺人在灯光“亮幕”后操纵控制线竿,牵动形象,并配合戏腔情节、打击乐器,+分迷人。宋代皇室百姓都爱看皮影戏。

    南宋诗人范大成在《灯市行》一诗中写道: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春前腊天后好晴,已作街头作灯市。

                                  叠玉千丝类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

    诗中提到的吴台(今苏州)影灯戏,即是剪纸皮影戏。同时也写出当时剪纸和皮影工艺的精细。范另有记吴台“花灯” 诗,内有句云“灯边剪纸鸟飞飞” ,可见影灯上有剪纸。《宋稗类钞》记载:时人制“羊皮灯,则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又有深闺巧娃,剪纸而成。尤为精妙。”《东京梦华录》亦记载了北宋影戏演出的情况。元宵灯节,开封城内“华灯宝炬,月色华光”,许多街口设置了“小影戏棚子”。南宋《都城纪胜》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以彩色装皮为之。”《梦梁录》亦记载:“弄影戏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可见皮影是在宋代从剪纸影而演变产生。当时社会上有“绘革社”,就是属于皮影戏的社团组织。宋代,说书业非常流行,皮影戏又融合了说书艺术。《事物纪原》记载∶“仁宗时,市人有能说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

    元代的走马灯比宋代有新的发展。

    谢宗可的《走马灯》诗曰:

飚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

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秦军夜溃咸阳城,吴炬宵驰赤壁兵;

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

    诗中不仅描绘了走马灯中剪纸人物的疾飞情景,还反映了灯影人物有“火烧赤壁”和“楚汉相争”项羽焚毁咸阳秦宫的故事。

    元代浙江《大德乐清县志》载曰∶“里社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与众共赏,与民同乐。”这里描写乐清民间元宵佳节的情景,足见乐清剪纸,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盛况空前。乐清早期的剪纸依附于民间剌绣工艺,它最初只是起粉本的作用。譬如,帽花、鞋花、肚兜花等,形式单一。后来与元宵节“龙船灯”、“鳌山灯”、“台阁灯”采用,发展为装饰性强烈的细纹刻纸,在民间流传开来,形成独特的传统工艺。每逢新春元宵佳节,乐清县村村都扎起“龙船灯”、“鳌山灯”、“台阁灯”。这种“龙船灯”分为日龙、夜龙和活动首饰龙三种。龙船灯前有龙头,后有龙尾,全长有4.5米,高3米,宽2米,上面装有一台台绸制的古装戏曲人物。“鳌山灯”高8米,长5米,宽4米,分为九层,每层阁楼均装有一台台绸制的古装戏曲人物。“台阁灯”装置在龙船上,高7米,长12米,宽2.5米,周身分为60档,每档中都装有古装戏剧人物,并配以动物。在“龙船灯”、“鳌山灯”、“台阁灯”上,贴有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细纹刻纸和花胜。这些刻纸和花胜,当地称之为“龙船花”、“鳌山花”、“台阁花”。明代延长了上元“灯节”时日,灯市亦较前代繁荣热闹,玩灯赏灯胜于以往。当时苏州阊门内吴趋坊、皋桥、中市一带,灯铺多达一百余家;市上彩棚架叠,花灯通张,不见天日,远近乡农市民摩肩接踵,灯市盛况空前。明人因汝成《西湖游览志》中录有瞿宗吉描写杭州-带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十五首小诗,其中一首写道∶

                             香袋交垂八尺高,红灯影里见丝毫。

                             旁人总道工夫巧,一月香闺弄剪刀。

    这里描述元宵节前,民间妇女剪纸扎灯的情景。明代制灯彩艺人中,有个叫夏耳金者,擅以剪彩作为花朵,剪得十分巧妙,外面用透明洁白的冰纱罩上,里面点上烛火,火光内映,使得剪纸花卉分外醒目,所谓“有烟笼芍药之致”(张岱《陶庵梦忆》)。这种“冰纱灯”,也叫“夹纱灯”。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有一位彩灯艺人叫赵萼,他也擅长制作这种灯。他先用剡纸剪刻出花竹禽兽的形状,染上浓淡的色调,再涂一层蜡在上面,夹到薄纱里面。这种夹纱灯就是不点蜡烛,在太阳光中也可以映出光明莹澈的花纹,好像从轻烟中看到美丽的花竹和飞舞的禽兽一般。

    明代的彩灯十分丰富多彩,除了夹纱灯外,民间还有羊角灯、羊皮灯、料丝灯、走马灯,等等。这些彩灯上都少不了用剪纸装饰。浙江《西安县志》就记载:“元霄,街市张灯鼓乐,市井家,植竹木为棚,悬灯当道,更以纸剪走马诸灯,及为龙灯,周行巷陌。”明代的灯景十分壮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张灯结彩。“灯山”、“灯棚”、“灯舫”,到处皆见,观灯者人山人海。因此,上元“灯市”不仅成了灯的世界,而且成了民俗剪纸的展示会。

    清代元宵灯节活动时间虽没有明代十日之久,但仍然十分隆重。各家悬灯于门首,街衢接竹为棚,击灯其上。各种花灯上用剪纸装饰。湖北《监利岁时气候记》载曰:“上元至十一日张灯,至十五日尤盛,裁缯剪纸,像人物花果鱼龙禽鸟,陈列门首。”《汉口小志》载曰∶“刻翠镂花,裁运缀鸟,极为斗工争巧。”清人甘熙《白下琐言》记载南京灯彩、剪纸盛况∶“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艳。” 清代,江南富商豪门为了炫耀和夸富,借元宵灯会之机不惜堆彩叠翠,装点门脸。一些大的行业,如扬州盐行、浙江硖石米行为招揽各地客商和观灯游客,扩大行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要大张旗鼓地为本行业扎制彩灯,这为灯彩剪纸的兴盛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曰∶“郡城自十三至十八夜市,架松棚结幔悬灯其下,观者踏臂行游,漏尽不休。更有龙灯、花鼓、杂技喧阗。各灯肆斗巧夸奇,更弦人目。”《榕城景物考》载曰∶“福州的闻山庙,每年十三至十五,架鳌山,玲珑飞动,人物花卉,都以裁缯剪綵为之,高挂异样奇灯。”在争奇斗妍的花灯中,唯走马灯精妙绝伦。《燕京岁时记》描写:“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困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浙江《西安县志》载曰:“元宵,更以纸剪走马诸灯,及为龙灯,周行巷陌,士民兢观。”灯中车马、人物追逐不休。其形象有绘画,也有剪纸。除了走马灯外,清代的夹纱影灯也很精彩。《福州府志》记载∶“上元夜张灯,自十-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尤盛。影灯象人物花果禽鱼,裁缯剪纸及琉璃之。”据《桐乡县志》载曰∶“浙江长兴县沈羽宸,就是乾隆年间擅制夹纱影灯有名的艺人。他制作的夹纱灯特别精致,其人物花鸟,俱有飞动之势,名扬长安城。”山东青州也有人(佚名)会制料丝灯,而且此人会剪纸。康熙年间曹贞吉《珂雪集》中有《灯市叹》一首,中有云∶

                          自识雍门到客稀,入眼先看青州土。

                          料丝五色称绝伦,镂空绘影增鲜新。

                          草野那知此物贵,千金诧我薄游人。

                          都门好手皆可辨,剪彩迷离惊创见。

                          迩来颇重米家灯,摹得老莲旧画片。

    这里所说的“镂空”、“剪彩”就是剪纸。清代,山西河津一带元宵节前后也流行走马灯,不过当地叫“转灯”,灯面上均饰以各种剪纸图案。(《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辽宁凤城,宽甸及其它个别地区的锡伯族民间在年节期间流行接“笊笠姑姑”的风俗,仪式期间都有大量的剪纸及其他民间美术品制作及参与共同完成这一信仰活动,同时配合着民间歌谣等艺术形式,在祈请期间,女孩子们围坐在贴满剪纸喜花的笊笠姑姑仙位前吟唱歌谣,以图笊笠姑姑尽快临凡:“ 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梳的什么头?梳的四散头,头上搽着桂花油,龙凤簪,左右插,珠花,翠花,金银花。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下水碗,往上端,白片猪肉一大盘。米儿酒,五花糕,稷子米饭粘豆包。”

    年节期间,山西、甘肃、陕西等地农村流行“祭枣山”民俗活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后,农妇用发酵面粉盘成云朵状,每朵上放红枣若干枚,然后做成枣山娃娃状,蒸熟后供献于天神。特别是在正月初五(俗传是五路财神生日)和正月十五(俗传是三官大帝中上元赐福天官的生日),民间敲锣打鼓祭枣山。家家把枣山娃娃剪纸贴在枣山面人上,然后供在院里,全家拜枣山,叫做“拜天地”,祈祭丰收之年。尤其是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都张灯、燃烛、焚香、放炮,摆上火炉烤枣山,隆重祭祀赐福天官大帝。山西、陕西、内蒙一带还用泥巴塑成火神,堆积煤块燃烧,点火之前,在煤堆上摆放剪纸祭祀火神。枣山,象征着灶房米面如山一样高,预祝来年早获丰收。元宵烤枣山,烧煤块,象征着灯火兴旺,照得烤得吓得毒害逃之夭夭,祈求新年平安吉祥。

    (节选自陈竟著《中国民俗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龙船灯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鳌山灯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转灯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富贵福到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皮影  天帝下凡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招财童子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凤戏牡丹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二龙戏珠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富贵长寿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祭祀火神
[转载]年俗剪纸知识与技法介绍之十三
在煤堆燃烧前摆放剪纸祭祀火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