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拾经方的经典,深度剖析经方独特在哪里

 中医爱好者猫咪 2016-06-07

经方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通常认为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我们知道经方组方是有其独特理论的,那么经方的经典、独特之处在哪里?本文从药味加减以及剂量变化的角度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1.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

众所周知,经方的加减变化严谨,加减一药即另成新方。其中最典型的是桂枝汤演化出许多方剂,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又如小青龙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芍药甘草汤与芍药甘草附子汤;干姜附子汤、四逆汤以及白通汤等四逆汤类方;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及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等苓桂剂;栀子豉汤及其类方;白虎汤及其类方;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等。这种方药加减的严谨性,在经方之间普遍出现。

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思想,反映方药功效与所针对的病机紧密联系,药随机变,表示张仲景对于病机诊断要求的严谨性,即使是细微的变化仍需以新方名作强调。

比较后世的时方,实际上亦有类似思想,但是相对而言较少出现。如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人参败毒散与荆防败毒散,白虎汤与白虎加苍术汤,理中汤与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与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与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等。时方对于药物加减即成新方的思想,虽与经方相近,但相对较少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情况,多为加减数药才成新方。再者,后世方书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方剂为数不多,相较经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中则有大量且密集的例证,这一点亦反映了时方对于病机的要求相对宽松。

2.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

除了上述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特点外,张仲景在加减一药时,亦考虑到加减药物,对原方本身药物剂量的影响。例如在葛根汤中,生姜用三两,这是桂枝汤中生姜的用量,但在葛根加半夏汤中,生姜的用量则减少为二两,正常情况下,在《伤寒论》34条见“呕吐”应加大生姜的用量,为什么反而减少?这是因为增加了半夏,其辛散之性强,因此生姜作为佐助药则可减少用量。

再如在桂枝汤中,甘草用量为二两,但在桂枝加附子汤中,甘草用量增加到三两,目的显然而见,就是因为增加了附子而需要增加甘草,增加甘草,一般认为可加强附子温阳作用,也可缓减附子的烈性。可是,再比较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中的甘草剂量仍用二量,没有因加上附子而加量,为何本方中不增加甘草用量?比较方药组成,可知方中去掉了芍药,因此不用增加甘草用量,也足够达到温通阳气的效果。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在桂枝加附子汤中增加甘草用量,主要目的是加强温阳之力,而非缓减烈性。

这些例子还有不少。例如桂枝汤中桂枝用三两,但是在麻黄汤证中表气郁滞更重,桂枝反而减轻为二两,显然是由于配伍辛温更强的麻黄所致;在甘草干姜汤中甘草用四两、干姜用二两,到了四逆汤中加上生附子一枚,则两药剂量亦减轻为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芍药甘草汤中两药各用四两,但是到了芍药甘草附子汤中加上了炮附子一枚,则两药剂量减轻为各三两;桃核承气汤中本用大黄四两、桃仁五十个,但到了抵当汤证蓄血情况更重,因为加用了水蛭与虻虫,则减小大黄为三两、桃仁为二十个;附子汤中白术用四两,但是到了水停更重的真武汤证中,白术却只用二两,这与配伍生姜三两有关;瓜蒌薤白白酒汤中薤白本用半升(实测称重约为54g),但到了瓜蒌薤白半夏汤病证更重之时,因加用了半夏以及增加了白酒剂量,则薤白剂量减小为三两(约为46g);从苓甘五味姜辛汤加上半夏演变为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因为加上半夏,方中的干姜细辛甘草剂量各减小一两为二两,其后到了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因加上杏仁,则三药的剂量又恢复到三两;甘草麻黄汤中麻黄用四两,但到了麻黄附子甘草汤中因加上炮附子一枚,则麻黄剂量减小为二两。

由此可见,张仲景对药量的确定十分考究,量随病变,丝丝入微,剂量随药物之间的加减配伍而变化,用药法度非常严谨。这种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的理论,在其他方书上甚少出现。

3.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

除了药物加减严谨外,经方对于全方剂量的要求十分严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同药异方”的现象。所谓“同药异方”,即是指两方的药物组成相同,但是由于剂量不同,则命名为不同方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伤寒论》的小承气汤与《金匮要略》中的厚朴三物汤,两方同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但因药物剂量比例不同,功效以及所针对的病机与证候亦有不同。

这种现象单在《伤寒论》中也有不少。例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等等。除此以外,尚有三对方剂是在剂型上变化的“同药异方”,剂型变化亦使全方药物剂量有所改变,包括抵当汤与抵当丸,半夏散及汤的散剂与汤剂,还有理中丸以及其方后注的作汤剂之法等。

单是在《伤寒论》112首方剂之中,已经有17首方、9对方剂出现这一同药异方现象,而这一种剂量变化即成新方的情况,可以说是经方所独有,是经方与时方的明显差异,可证经方对于剂量要求严格,方中药物的剂量变化,亦对应着病机的转变,再次反映张仲景对于病机诊断要求的严谨性。

除了同药异方的情况外,一般经方的药物配伍比例亦细致入微。例如干姜与细辛的配伍,虽然在不少经方中使用,但是各方中剂量有所不同,如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干姜、细辛各三两;在射干麻黄汤与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中,两药则各用二两;真武汤加减法中,干姜与细辛各只用一两。又如桂枝配甘草的配伍有五种常用比例,最多的是桂枝三两配甘草二两的3︰2比例,还有如桂枝附子汤、小青龙汤中桂枝甘草各三两的1︰1比例,但1︰1比例有葛根汤、大青龙汤中的桂枝、甘草各二两的轻量情况,亦有两种2︰1的比例,分别为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桂枝四两配甘草二两,还有麻黄汤、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二两配甘草一两,各种配伍比例反映针对的病机不同。由此可知,经方的剂量考虑了药物之间的配伍,随着药物增减而需要调整方药剂量,这一种配伍比例的严谨态度,在时方中甚少出现。

本文选自《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宇铭著)一书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更多精彩的养生内容、健康咨询,不一样的中医知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小道经方》的疑问,可以联系小道经方工作人员,我们会为您做专业、详细的解答。

新浪微博:@小道经方

小道经方QQ贰群:4111588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