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柔光中的旧京风物

 圆角望 2016-06-07

    摄影师站在昆明湖畔拍摄的万寿山佛香阁。

    牵着骆驼的北京小小子。

    正在喝茶的北京老大爷。

    颐和园石舫。

    颐和园十七孔桥。

    从颐和园长廊拍摄的玉泉山塔。

    颐和园铜牛。

    一条川流不息的大街。

    5月中旬,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在春拍中推出了一组德国摄影师佩克哈默的摄影作品。关于北京的老照片,以前人们更多是关心它的文献性,然而佩克哈默的作品让我们见识到百年前摄影师的艺术追求。摄影不单纯是对客观世界的重现,它还是一种再创作。通过这组照片,我们感受到了老北京独特的诗意之美。

    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1895年生于德国一个经营照相馆的家庭。他的父母都从事过照相馆业,佩克哈默从小耳濡目染,长大以后也始终是照相机不离手,走到哪儿拍到哪儿。佩克哈默年轻时加入德军,被派到中国,由此与中国结缘。1917年至1927年,他在中国居住了十年之久。这期间他几乎走遍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摄影作品。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摄影家,佩克哈默的作品极具个人风格,他的作品诗意、朦胧,堪称画意摄影的佳作。

    虽然颐和园、玉泉山都是人们早已熟悉的风景,关于这些风景的照片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是佩克哈默镜头下的颐和园却有一种别样的风致。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晨雾、建筑、江河、风光,还是行人、街市、胡同,甚至雨后泥泞的街道,都十分注意光影、阴影、质感与层次。由于喜好侧逆光,他的作品总是呈现出一种朦胧、细腻的独特美感。许多作品甚至具有国画般的情趣。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些摄影作品可以与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互为参照,让人从中感受东西方的美学差异。

    此次刊出的这组照片为20世纪20年代初佩克哈默所摄的北京风光,其中包含故宫、颐和园、北海等地。从画面中,观者不难体会出浓浓的东方情调。佩克哈默的作品,无论是选景还是构图都带有十分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摄影作品带有很强的柔焦特点,十分注重光影在画面中的作用,风光作品充满一种朦胧细腻的美感,意境不凡。他还善于选取一个宏大建筑的局部,使原本威严肃穆的建筑形象变得柔美细腻,将原本常见的平凡景物“陌生化”。在华期间,佩克哈默出版过《北京》和《中国和中国人》等照片册。

    佩克哈默不仅在风光摄影方面独树一帜,更有名的还是他的人体摄影。1928年佩克哈默出版了中国摄影史上的第一本人体摄影集《百美影》。两年后的1930年,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才出版了《人体摄影集》。《百美影》中共有31张照片,照片不单带有朦胧的东方情趣,而且视觉风格统一和谐,在中国摄影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版图文由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