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溥仪自剪辫子前的心路历程

 邓超越梦想 2016-06-07




辫子刺激了逊帝的神经


  洋帝师庄士敦进宫后,深受溥仪欣赏,被破例授予头品顶戴。他在西山樱桃沟修建了一幢别墅,溥仪还为他的别墅亲笔题匾“乐静山斋”。洋帝师进宫后,溥仪的交际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溥仪让洋帝师庄士敦邀英国司令官进宫参观,还多次邀请为慈禧太后画像的美国老姑娘卡尔来宫里做客。二是,上海的犹太人哈同夫妇也在端康太妃出面招待下,与溥仪见面。三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和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来宫内觐见“皇上”。这些都为溥仪的思想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一天,洋帝师和溥仪聊天时,把他头上的辫子讽为“猪尾巴”。这让溥仪很受刺激。

  其实,关于辫子,清末年间发生的两件事曾对年纪尚小的溥仪有过刺激,亦是他后来下决心剪掉脑袋后这根长辫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件事是,载涛访问法国时,据说外国记者当面质问皇叔头上的长辫子为什么不剪掉。载涛当场无法表态,只得迟疑地说,这恐怕要和兄长商量一下。此事经国外报纸披露,外国人都将此当成了笑话。

  据考,早在宣统元年,十分开明的载涛便提议剪辫子,并得到荫昌、载泽等王公大臣的拥护。宣统二年,皇叔载涛断然下令禁卫军悉数剪掉辫子。

  另一件事则是,溥仪叔父辈的皇族大臣载泽(曾教过溥仪骑射),率团赴西方考察“宪政”。随团的四五十名清朝大臣生怕外国人讥笑他们脑后留了一根“猪尾巴”,将近一半人居然在途中就剪掉了头上的长辫子。自然,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民国二年,内务部多次致函逊清内务府,要求宫内人剪掉辫子。但不少逊清官员和太监,借口在宫中当差而不肯剪辫子。按照溥仪的话来说,紫禁城内仍旧是一个辫子的世界。甭说宫内,据说当时民国参政院留长辫子的就有十几人,国史馆内也有数十人没剪辫子。这让袁世凯很为难,这不是让老百姓看笑话吗?因为早在《逊位诏书》发布不久的1911年年底,袁世凯就带头剪去了脑后的长辫子。几天之后,《大公报》作了公开报道。可笑的是,这也成了他“顺应时势”的政治资本。

  在此情形下,逊清宫廷内的不少人多次前来请示溥仪,溥仪索性发了一道谕旨:剪发自由。在此期间,警察厅时常派出巡警到各王府督促剪辫子。据说,溥仪的族兄溥葵向溥仪禀报说:民国政府通知,旗人如不剪掉辫子,当官的立即免职,而且停发工资。

  不料,宫内的对抗情绪随之而来。内务府甚至做出了相反规定,无论谁出入神武门必须检查有无辫子,无辫者一律不能进出宫门。顿时,宫内外一时大哗。

  转眼,袁世凯登台变成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下令国务总理徐世昌去各处规劝游说剪辫子。可不少清朝旧臣的眼睛紧盯着紫禁城。无奈之下,民国内务部便给逊清宫廷——实质是针对逊帝溥仪发出了正式公函,奉劝溥仪带头剪掉长辫子。但溥仪始终迟疑未剪,宫内以溥仪为首,仍一律留着那根长辫子。

  清朝二百多年来,男人的脑袋后边都拖一根长辫,突然一下子让剪掉辫子,谈何容易?为此,逊清宫廷乃至民间斗争激烈。彼时沪上乃军人政权,他们公开张贴了一张公告,强令军民一律剪掉长辫子,公告颇带煽动性地写道:“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

  这张公告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而且很快得到了各地响应。


剪辫子从民间开始


  辛亥革命之后,行将垮台的宣统王朝在1911年12月7日向全国明确颁令:大清国民可选择“自由去辫”……

  全国随即掀起一股剪辫子热潮。各地发生的“剪辫子”事件,溥仪应当说知道得很清楚,因为他从小就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所以对民间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还对国舅润麒津津有味地谈起过报纸上有关“剪辫子”的各类花边新闻。

  到了1917年张勋复辟之际,又开始流行长辫子——留辫子的绝大部分是前清遗老,因为无辫子的人复辟封官没份。溥仪和皇室生怕激化社会矛盾,酿成社会动乱,凡宫内来请示是否“剪辫子”,均告知“剪不剪辫子,你自己说了算”。

  辫帅张勋规定,军队里凡不留长辫子者,一律不发军饷。张勋进宫时,曾专门让溥仪看自己脑袋后的大长辫子,说是耿耿此心的象征。端康皇贵太妃见到仍然留着长辫子的张勋,也被感动得流泪不止,一个劲儿夸他忠于大清朝:想不到朝中还有如此忠勇之人哪!张勋复辟失败后,至死留着那根长长的辫子。

  虽然宫外社会上剪辫子热闹非常,可是,宫内一点动静没有。尽管内务部不止一次给宫内发出公函,但溥仪身边的大臣总找种种理由拒绝执行。溥仪很信任洋帝师庄士敦,当他就剪辫子之事请教庄士敦时,洋帝师晃着脑袋反问起溥仪:“我不明白,中国人留长辫子有什么好处呢?”

  溥仪哑口无言。不过,内务府大臣世续却另有说法:出入宫门辫子是最好标志,无辫者不得进宫。庄士敦听后哈哈大笑,说这不是胡说吗?进宫有腰牌呀!溥仪也觉得这个理由的确是荒唐透顶。所以,尽管太妃和帝师死命劝阻,但溥仪早已拿定了主意。


“溥仪昨剃辫子”


  1922年初春的一天上午,溥仪叫来剃头太监,吩咐道:“过来,你给朕剪掉辫子!”

  这个太监以为听错了,愣着不动,溥仪立即板起脸来,厉声责问说:

  “你难道没听见朕的话吗?”

  听到此话,这个太监吓得面无人色,跪地哀求:皇上,奴才不敢,奴才不敢。奴才怎么敢剪掉万岁爷头上的辫子?溥仪见他吓成如此模样,大喝一声:“来人哪!”他让另外一个太监拿来一把剪子,干脆自己拿起剪刀,毫不犹豫地剪掉了脑袋后的长辫子。随后,他让剃头太监给他剃了一个光头。

  谁也没料到,第一个在紫禁城内剪掉长辫子的居然是逊帝溥仪。

  对于溥仪剪辫子这一天的情景,溥仪的二妹韫龢记忆深刻,她说,当时宫内乱成了一锅粥。几位老太妃闻讯纷纷前来探望,一看溥仪真的剪了辫子,老太妃们痛哭流涕,并一连哭泣多日。京城内外那些王公大臣和遗老遗少听说后,极为惊讶,也不停地唉声叹气。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回忆说:“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

  据说,溥仪着急剪掉长辫子是为了见一个人——就在剪掉长辫子不久的5月30日,溥仪在养心殿首次会见了著名学者胡适。原来,溥仪不想拖着一条封建的长辫子会见现代大学者胡适。

  溥仪剪掉长辫子两周年那一天,即1924年4月27日,又在宫中会见了印度诗人泰戈尔。对此,国舅润麒记忆犹新,因为溥仪怕他乱抓泰戈尔的胡子,原本不同意他陪同会见,好在他听话,没有捣乱,还与溥仪和泰戈尔一起在宫内的御花园等处合影留念。

  剪过辫子的溥仪戴着外国眼科医生为他配的近视眼镜,完全是洋派的打扮。见到溥仪剪掉了长辫子,他的伴读毓崇开玩笑说:“皇上,您的长辫子剪下来,可以卖给西洋妇人当假发,倒是可以赚得一笔大钱嘛!”

  眼见溥仪剪掉了长辫子,皇弟溥杰、皇侄毓崇等几位进宫伴读者,也都借口“奉旨”陆续剪去了脑后这根“猪尾巴”,唯有溥仪的三位中国帝师和几名内务府大臣仍然留着长辫子,遂成逊清宫廷的古化石象征。

  溥仪剪辫子立马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中外媒体纷纷报道。上海媒体的报道最简捷,1922年5月某一天的《申报》上,赫然刊登了一条简短新闻——仅六个字:“溥仪昨剃辫子”。

  这根长辫子,实际是清朝执政者的一个“心病”。据说,早在清末,慈禧就曾咬牙切齿地断言: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现在分析起来,当年慈禧看得不可谓不准。

  可笑的是,宫内外的人却不知,溥仪的父亲载沣以及载涛、载洵此前早已剪掉了辫子,溥仪实是家中剪掉长辫子的落伍之人。


(摘自《名人传记》 文/贾英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