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资400万他造了台会飞的拖拉机农药喷洒效率提升50倍成本低至5...

 昵称22998329 2016-06-07

90后的初征正在北航念研究生


文| 铅笔道 记者 陈璐


导语


“它其实可以不叫无人机,而是一台会飞的拖拉机。”


2015年初,当初征拿到创新工场的400万元投资时,他正在北航读研一。征服李开复的是历时1年研发的农业植保无人机(原理样机),主要用于农药喷洒。


工业级产品、可量产、成本10万元以内……冲着这些目标,初征继续优化产品。



工程样机“盘古级”


经历数次迭代,植保无人机“盘古级”第7代已于今年4月完成研发。它采用汽油驱动,续航时长可达数小时,任务荷载量25千克,作业效率达到50~60亩/时,单位成本低于5元/亩。“单位时间内相当于50个人工的效率,而整个使用成本却不到传统电动植保机的1/2。”


目前,初征正在寻找新一轮融资。届时,他将完成小批量试产,并通过数十万亩植保作业获取精确数据,最终完善产品量产方案。




注: 初征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农药喷洒难以机械化


大巴沿着国道一路驶向西北方。终点是吉木乃县,一个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边陲小镇,与哈萨克斯坦接壤。


放眼望去,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在充足的光照下,棉花正在肆意生长。


那是2013年9月,刚从北航本科毕业的初征前往新疆支教。在这里,他第一次目睹了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经营,在犁地、收割等环节中,机器解放了人力。


然而,喷撒农药却成为整个规模化种植的致命短板。“不仅在新疆,全国约87%的农药喷洒都还停留在‘脚踏实地,人背药壶’的原始状态。”人工撒农药又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工人都会戴口罩,以防逆风时农药打在自己脸上。“国内每年农药中毒致死的有十几万人。”


喷洒农药并非没有机械化的可能。农民们尝试过不少选择,但都不尽人意。(如下图)



上述表格根据创始人口述整理


看着广袤棉田,初征想到了自己在大三时,尝试制作的“变距飞行器”。


变距飞行器与市面上常见的无人机不同。后者通常是四个固定螺旋桨加一个小电机,而前者有着全新的结构,其螺旋桨可快速灵活变动,飞行性能大幅提升。


这是一项被MIT论文论证的技术。历时一年(2012年),初征和团队将技术复原,制作出可变距的无人机,并且试飞成功。与传统无人机相比,“就像开法拉利和面包车的区别”。



合伙人贾泽浩


当时的兴奋感未能维持太久,因为想不到应用场景,飞行器被搁置。


而这一次,身在祖国的最西北,初征想到了变距飞行器的价值。“汽油成本低于电池,所以我要做一个汽油机。而如何驱动飞机呢?那就只能依靠一套四旋翼的变距系统了。”


四旋翼油动机可将成本大大降低。“它的结构简单,控制算法不复杂,续航、载重等性能都有所提升,而且售价能控制在10万元内。”

原理样机试飞成功


有了最初的产品设想,初征就像初坠情网的小伙子一样,整个2014上半年都沉迷在与无人机的“异地恋”中。


为了跟进“恋人”的研发进程,他抓住一切机会回北京与团队碰面。“几乎所有三天假期都要从新疆回北京,先坐一晚上火车到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飞回北京,大家见面讨论一下。”


2014年6月,初征结束支教,回到北航,继续研发。下半年,第一架油动四旋翼原理样机初有雏形。


但这个过程,他们其实踩坑无数:从电动到油动,需要解决振动问题,最初根本飞不起来;后来飞起来了,因为机身结构不稳定,就会狂振……


2014年底,他们在学校的场地试飞时,都很小心翼翼。“只能飞一两米,不敢飞高。”但这一两米,也让团队高兴,“油动也可以飞,算是我们的一个创新了。”


然而后继乏力。此时,这个学生团队已经自掏腰包投入了70多万。“无人机只是能飞,当时我们真的没有能力做更大了。”


如何往下走?去年年初,初征开始寻找投资。“要成为一个产品,必须商业化,而不是科研行为。”

融资400万


2014年末和2015年初,初征向投资机构发了几百封邮件,却都石沉大海


他们当时的Word版BP长达几十页,满篇艰涩难懂的模型图和专业参数,“模板也是照着其他商业计划书抄的”。


“当时我们很天真,以为会打动别人,可是并没有。”去年春节前,初征没能见到一位投资人。


春节一过,几个小伙子决定开启“登门拜访模式”。“反正都有地址,都在北京,那就去一趟。”


3月,第三次登门的对象是创新工场。乍一看,投资人对他们提供的一堆繁杂数据也是直皱眉头。但还好,对方对飞机稍有了解。“他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回去梳理一下再来。”


初征后续与创新工场接触了七次,时间持续两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我们要专注于飞行器的设计、组装、测试,在上面集成行业方案。“例如,我们做农用飞行器,就为其配备药箱、喷头,设计好操作界面等。”



“浩恒征途”团队合影,是清一色的小伙子们。


2015年5月,团队获得了创新工场的400万元天使轮投资。钱款到账之后,仍在北航念研究生的初征,使用几位创始人的名字注册了公司“浩恒征途”。

能上天的“拖拉机”


之前,团队完成的是原理样机,“不具备产品的外观形态”。融资之后,团队朝着可量产的工业化产品发展


首先,团队用4个月时间,打磨了一套适合变距飞行器的控制系统。


9月,在原有的变距飞行器上完成控制系统的研发后,团队开始尝试将飞机做大。直到11月,工程样机“盘古级”第一版本完成研发。团队带着这架载重10公斤的无人机试飞,成功离地


“我们很兴奋,想要加大排量,就装了一个大发动机。”结果,离地两三秒之后,飞机结构无法承受振动,“直接散掉了”。“我只是简单粗暴地换发动机,没有考虑结构强度。”


吃一堑长一智,团队在后续的研发中,会将各个系统打磨完毕后,再换发动机。产品迭代五六次,解决了不少问题。例如,前期没有自主研发的水系统,“飞着飞着就过热了,发动机功率下降,飞机就会降落”,于是增加水系统。


在第七代“盘古级”中,团队用全金属材质取代了原有的碳纤维结构,降低了飞机自重。


“浩恒征途”作业田间地头,一辆车两架飞机是他们作业组的标配CP。


4月,首飞顺利完成。它采用汽油驱动,续航时常可达数小时,任务荷载量25千克,作业效率达到50~60亩/时,单位成本低于5元/亩。效率是人工喷药的50倍,整体使用成本却不到传统电动植保机的1/2。


初征心里很明白,产品的下一步是面向市场,实现量产。公司成立以来有不少慕名上门的客户,“只是之前一直在做产品研发,没有量产不敢对接市场”。


目前,初征打算一边完善现有产品,一边寻找“量产资金”。等拿到新一轮融资后就进行小批量试产,“可能分批次量产100台,再依次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一个产品的量产方案”。


未来,初征也有意布局无人机培训等服务。现初征正与多家教育机构商谈合作,将面向中职、大专等开展无人机人才培养业务,制定专业课程方案,为行业输送设计师、机械师、操作师等人才。


读完文章,有报道需求的创业者请加Pencil-news,可享受铅笔道可爱萌妹纸的热情服务,加好友请注明“求报道”字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