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03_草山湖

 杨杰雨鹭您好 2016-06-08
卷五 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分析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之核心,是商周乾坤图经之核心,是中华易学之核心,是中华医药学之核心。一句话,讲中国哲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讲中华易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讲中华医药就更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
中华医学之核心乃阴阳五行是也,中华药学之核心仍阴阳五行是也,故谢松龄在《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人象》中曰:“草石药物亦无不具阴阳五行之性,服药也是〈输入〉阴阳五行,盖可调阴阳、顺五行者,惟阴阳五行而已。对此,谢遐龄博士曾提出十分动人而精辟的见解:〈服中药,不是服其中的化学成分,而是服其中的阴阳五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谢氏兄弟之说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的最好之诠释。
“中药五行属性”已随历史而逝,远离中药学矣,远离中医学矣,远离中医药界矣。笔者认为,破解“汤液经法”,解析《汤液经》医方遗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必须将《辅行诀》中94个医方所用70味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实行医药同理、同义、同法,才能真正破解《辅行诀》之组方法则。如何将70味中药乃至将现在常用的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首先要将《辅行诀》书中所载,以五行属性分类的二十五味药精之五行本义,和它与中药之五味、五色、五气、归经、功效等联系起来分析,并将之作为突破口,用以“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准绳(法),以期管窥《桐君采药录》之药物属性体系。
⑴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分析第一《辅行诀》(以下简称《法要》)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为分析“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规律与方法,笔者把二十五味药精填入《经法图》中,绘制而成《廿五味药精经法图表》(图9)如下:
《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在线阅读及txt下载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X

笔者(以下简称《无闻》)以《传统中药经验精粹》(以下简称《精粹》)(陈桂喜编著,陈由凤、汪勇整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0月版)为底本,并参考《本草从新》(以下简称《从新》)(清·吴仪洛辑,曲京峰、窦钦鸿点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5月版)、《本草秘录》(以下简称《秘录》)(陈士铎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版)、《药性通考》(以下简称《通考》)(清·太医院著,李顺保校注、褚玄仁审订·学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图解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李时珍著、紫图编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张仲景用药解析》(以下简称《解析》)(张长恩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版)等书,更参以《本草经考注》(以下简称《考注》)(日本·森立之撰,古文挥、宋立人、张敏、立婷点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8月版),对上述二十五味中药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找出“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之规律。
《辅行诀》书二十五味中药药精五行属性归类法分析如下:
1、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五行】:《法要》:木中木。
【五味】:《精粹》:辛、甘。
《从新》:辛、甘。
《秘录》:辛、甘、香、辣。
《通考》:辛甘香辣。
《纲目》:甘、辛。
《解析》:缺。
【五色】:叶青。
【五气】:《精粹》:热。
《从新》:大热,有小毒。
《秘录》:大热,沉也,阳中之阴也,有小毒。
《通考》:大热,沉也,阳中之阴。有小毒。
《纲目》:大热,有小毒。
《解析》:缺。
【归经】:《精粹》:入脾、肾、膀胱经。
《从新》:入肝肾血分,抑肝风扶脾土。
《秘录》:入肾、脾、膀胱、心包、肝经。
《通考》:入肾、脾、膀胱、心包、肝经。
《纲目》:缺。
《解析》:缺。
【功效】:《精粹》: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从新》:大燥,补命门火,平肝通血脉,引火归元。
《秘录》:养精神,和颜色;坚骨节,通血脉;泄奔豚,利水道;调中益气,实卫护荣。
《通考》:养精神和颜色;坚骨节,通血脉;滞奔豚,利水道;调中益气,实卫护荣。
《纲目》:利肝肺气,强筋骨,通血脉。渗泄止渴,去营卫中风寒。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解析》:缺。
【简释】:《无闻》:肉桂,入脾经属木,味辛属木为木中木。
⑵《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之五行属性归类第二根据以上对二十五味药精之分析、总结、归纳,笔者大致推测出中药药物五行属性的分类方法(模型)如下:
即:该味中药归入某经(为我),则该味中药五行属性为克我之行。
如:入心(火)经属水,入肝(木)经属金……
2、如何确定该味中药五行中之五行属性?则根据该的药物“五味”而定。
即:该味中药五味为甘,则该味中药五行中之五行属土。
如:味甘属土,味酸属金……
如:芒硝味咸、苦、辛,大寒。入心经属水味咸为【水中火】;
  戎盐味苦、咸,寒。入肺经属火味苦为【火中水】……
笔者按上述分类法,将《辅行诀》书中所载中药(黑体字为药精)之五行属性归类如下:
笔者个人能力有限,又不是学中医药者,以上70味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仅供研究者参考,并请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无闻居士曰:
《辅行诀》中列症方,《经法图》里生克藏;药物“属性”传古法,《汤液经法》理五行。
(凤凰观察员 :传世的汤液经法图,无间居士的看法是:此图是经过高手修补过的版本。)
《黄帝内经素问·至直要大论》曰:'木位之主,其写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写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写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写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写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
为振兴我中华医药事业,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把原不准备发表的第七卷——总结《汤液经法图》予以公开,与同志同道共享。!
卷六 (没有公开)从《汤液经法图》管窥《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论治原则卷七 总结《汤液经法图》《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子原藏于河北省威县中医师张偓南先生家,世代珍传至偓南先生嫡孙大昌先生;时值〈文革〉,原卷子焚毁,现仅存两个抄本,一本为张大昌先生对原卷子日夜展玩,诵记如流,原卷子焚毁后,追忆成书;另一本为大昌先生弟子据原卷子抄录。
……王淑民女士考证,认为原书:〈非陶弘景本人所作,当为后人辑其说而成。辑者为尊崇本师故在书名下加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文中未记成书年代,据对文中所记人名、书名、引录经文、经方及经方所用之药的考察得知,编辑《法要》所据文献均为晋以前的早期中医文献。文中又有后人整理此书所加的注文,且整理后的《法要》大小玄武汤之玄字,不避宋始祖讳,故认为整理当在宋以前。其成书年代大约在陶弘景之后至隋唐间。〉
原卷子内容以五行学说为纲,论述五脏补泻及虚劳等,乃修道炼气,养真修仙之初步,〈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涉引经方计四十七首。”《敦煌中医药全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丛春雨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赋行诀》卷中所载之《汤液经法图》,笔者认为,经无闻居士之努力,已基本揭开其神秘之面纱,还原其千年之神韵。白沙游子以为,《经法图》是对《赋行诀》卷中所有医方拟方选药法则之总结,是对《伊尹汤液经》组方遣药法则之总结,是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用药法则之总结,总而言之,《经法图》即是所谓的“伊尹汤液经法”是也。
笔者能力有限,中医学专业知识肤浅,对《经法图》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到此卷为止,还没有把医方中药物的用量数据纳入图中进行分析。但是,还是从上述的分析释解中总结出一点学习、研究心得,或者说是对《汤液经法图》之功能总结吧。
《汤液经法图》之功能:
药物五味之五行属性同我为补,克我为泻,我克为缓,生我、我生则可补亦可泻;
2、能迅速反映各类医方是用于治疗哪个脏腑(六经)之疾病,以及牵连到哪个脏腑(六经);
3、能正确判断各类医方对脏腑疾患临症治疗所采取的是补法或者是泻法,症、治、医、药是否存有疏误;
4、能迅速判断医方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之关系(如结合药物用量则效果更好),为行医者对症下药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导作用。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曰:
汤液经法以五行,五脏五味图中藏,
君臣佐使看生克,对症拟就补泻方。
白沙游子也曾考虑过用“悸”字,也曾把该字放入《经法图》中予以验证,而且还因此怀疑过其它四“症治”位置的正确与否,并化费二、三十个夜晚的时间进行画图求证而终不得要领,其后与家弟商讨,还以《说文解字》对五“症治”之字义解释为依据,并结合病症说明纳入《经法图》中得出现在的结果。
为再现吾之验证过程,现把“悸”字放入有关联的“大补肺汤”与“大泻肾汤”二医方中,其结果如下: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土中金】五味子【金中金】旋覆花【火中火】(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木中金】(一两)地黄【水中水】竹叶【水中金】甘草【土中木】(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如解析为:
肺虚则鼻息不利,胸中痛为病曰“悸”,必少气不足息,耳聋咽干。《说文》曰:“悸,心动也,从心季声”,或可勉强为之释解,而:
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土中水】甘草【土中木】大黄【火中木】黄芩【水中木】(各三两)芍药【金中土】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如解析为:
肾实则腹满,泾溲不利,面色正黑为病曰“悸”,必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说文》曰:“悸,心动也,从心季声”,则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63年12月版·2004年11月北京第23次印刷),由后汉许慎创作,“创稿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一OO年)……创稿至最后写定历时二十二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字典。因此,笔者与家弟商定以此书之解释为《经法图》中五“症治”之字义,并以此填补《经法图》中圈外所缺之字。
如君有兴趣,亦可选取几个字试填之。真亦假时假亦真,一个“痉”字,已化去无闻居士三、四十个夜晚外加六、七个礼拜天,近二百七、八十个小时矣!
振我医药,夜蜗斗室,寒暑甘苦自知,值否值否?值!蛮值!!
为使《汤液经法图》在中医中药的承传教学、临床诊治中发挥其理与法、医与药、症与治的形象快捷、易懂易记之作用;为使专业中医药工作者和业余中医药爱好者能更好地掌握、运用《汤液经法图》,发挥中医药典籍古为今用之目的而找一条高效、便捷的通道,笔者再把第八卷——怎样解读《汤液经法图》予以公开,与同志同道共享。
卷八 怎样解读《汤液经法图》为继承中华传统医药古籍之宝贵遗产,发扬和发挥中医药古方治病救人之神奇功效;为使《汤液经法图》在中医中药的承传教学、临床诊治中发挥其理与法、医与药、症与治的形象快捷、易懂易记之作用;为使专业中医药工作者和业余中医药爱好者能更好地掌握、运用《汤液经法图》,发挥中医药典籍古为今用之目的而找一条高效、便捷的通道,笔者把以上论述内容汇总成此卷,以临证病案处方为例,用“以方解图,以图读方”之方法解读《汤液经法图》,与读者共享其千年之神韵,方解之楚翘。
无闻居士随机选取古今医案各一例,进行解读,供诸君评析。
一、清·王孟英《归砚录·卷三》医案:
吕氏妇病两旬,延余视之。甫入室,病人裸衣而卧,神色不清,犹自掖被掩其胸,非热证神昏矣。及按脉,细而无神,目瞀内烦,咽痛不能容汤水,身冷如冰,汗出如洗。余思仲景云:大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咽痛目瞀者,龙雷之火上炎也。用熟地一两,桂、附各一钱,菊花三钱。煎成,冷水浸凉服之,诸病如失,即索粥饮,次日再一服,随以大补之药十余帖而安。
愚按:大寒反汗出,乃阴盛格阳于外也,故身冷如冰;咽痛目瞀者,阳戴于上也。凡格阳、戴阳,皆是虚阳外越,所谓内真寒而外假热,故可以桂、附引之内潜,不可误为龙雷之火上炎也。夫春分龙见而雷乃发声,秋分龙蛰而雷乃收声。是龙雷之火,必炎于阳盛之时。人身一小天地,肝为角木,震为雷,龙雷之火即肝火也。必肾阴虚者,肝阳始炽,致生龙雷火上炎诸症。治宜壮水制火,设昧此义,而妄援引火归元之说,不啻抱薪救火矣。《潜斋医话归砚录》(清·王士雄原著,刘更生、林绍志点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把“地菊桂附汤”(方名为笔者加)四味中药放入《经法图》中:桂【木中木】、附【木中水】二味药在“用木体”格中,熟地【水中水】在“水体”格中,菊花【火中水】在“火体”格中,绘制成《地菊桂附汤方证图》(图12),以该医方解析《经法“方证”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在线阅读及txt下载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①、按五行相生律,水生木、木生火,木居中为“我”,水为“母”,火为“子”。《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主目”,肝为木,肝病“用木体”;
②、《经法图》中“用木体”格外所标之字为“化甘”、左转所注之症治为“除痞”,右转所注之症治为“除烦”;
③、“脉细而无神,目瞀内烦,咽痛不能容汤水,身冷如冰,汗出如洗”,为阳虚之症,阳虚用补法;《经法图》曰:“左转,阳进为补”,可知该方为补益肝阳之医方,并知该方用壮水补木以制火之医理治法来处方遣药的,所治之症曰“痞”。
“肝阳虚,其人裸衣而卧,神色不清,脉细而无神,目瞀内烦,咽痛不能容汤水,身冷如冰,汗出如洗”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大虚加木弱,强克脾土五行之火、土。“地菊桂附汤”方中熟地为水中水,桂为木中木,附为木中水,菊花为火中水。以“木体”之母“水体”之水扶助“木体”之水;以“木体”之水、木补扶“木〈本〉体”之水、木;以“木体”之子“火体”之水,扶助“木体”之水;以“母、我、子”之木、重水克制脾土“土体”之火反侮转化“木体”之水、木克甘土之火、土,是方用“壮水补木以制火”也。
肝阳虚“〈体〉之水大虚加木弱,强克脾土五行之火、土”是病则用“地菊桂附汤”是方。按《经法“方证”图》示及医方药物用量:熟地为君,菊花为臣,附为佐,桂为使,化甘除痞,治目瞀内烦,咽痛不能容汤水,身冷如冰,汗出如洗之病。是方一君一臣一佐一使。
医案云:“咽痛不能容汤水”,乃肝脏“虚阳外越,阳戴于上”所致。
《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在线阅读及txt下载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从《地菊桂附汤方证图》分析病症、方义:则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大虚加木弱,强克脾土五行之火、土,遭被克脾土“土体”之火、土反侮转化“木体”之水、木克甘土,而致“虚阳外越,阳戴于上”,“咽痛不能容汤水”、胃纳滞之“痞”症,治以壮水补木制火、土之方药。
二、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医案:
孟某,女,48岁。因口干多饮、多尿10余年,恶心呕吐1周入院。入院后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经血酮、血气分析检查,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胃镜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治拟补中益气汤加减方:黄芪15克,炙甘草5克,太子参20克,橘皮、柴胡各6克,制半夏、当归、白术各10克,升麻3克。连服3剂后,呕吐明显减少;再服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胃纳渐增,精神好转。嘱长期服用补中益气丸善后。半年后随访,患者胃纳正常,血糖(空腹及餐后)均在正常范围内。
按:糖尿病胃轻瘫多隐匿发病,自觉脘腹痞塞,食后加重,有的伴有恶心呕吐或顽固性便秘。由于素体阴亏,病程日久,脾胃失养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有呕吐;中焦气机不畅,故脘腹胀满;气阴两亏,亦可见大便秘结。补中益气汤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配橘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降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加用制半夏可开痞散结止呕;玄参【火中水】、麦冬【土中金】、生地黄【水中水】滋阴增液,润燥滑肠。综合全方以治本健脾为主,脾胃调和则脾胃气虚诸症状可自愈。
【验方来源】周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1):437(引自《糖尿病验方》吴艳华主编、肖达民副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年8月版)
把“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九味中药放入《经法图》中:炙甘草【土中木】在“用土体”格中,柴胡【金中木】在“金体”格中,当归【水中木】、白术【水中土】二味药在“水体”格中,太子参【木中土】、橘皮【木中木】、制半夏【木中土】三味药在“用木体”格中,黄芪【火中土】、升麻【火中土】二味药在“火体”格中,绘制成《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证图》(图13),以该医方解析《经法“方证”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全文在线阅读及txt下载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①、按五行相生相克律,火生土、土生金,土克水、木克土,土居中为“我”,火为“母”,金为“子”,“水”被我克,“木”则克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主口”,脾为土,脾病“用土体”;
②、《经法图》中“用土体”格外所标之字为“化苦”,左转所注之症治为“除燥”,右转所注之症治为“除滞”;
③、“口干多饮、多尿10余年,恶心呕吐1周入院。入院后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经血酮、血气分析检查,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胃镜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为脾虚之症,脾虚用补法;《经法图》曰:“左转,阳进为补”,可知该方为补脾益气之医方,并知该方用补木壮土益水以制燥金之医理治法来处方遣药的,所治之症曰“燥”。
“脘腹痞塞,食后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或顽固性便秘。口干多饮、多尿10余年,恶心呕吐1周,经胃镜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病。
脾(胃)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木、土大虚并水弱,而金则亢,强克脾土五行之水、火、土及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方中黄芪为火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太子参为木中土,橘皮为木中木、柴胡为金中木,制半夏为木中土、当归为水中木、白术为水中土,升麻为火中土。以“土体”之母“火体”之重土扶助“土体”之虚土;以“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扶助“土体”之虚木;以“土体”之木补扶“土〈本〉体”之虚木;以被克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木、重土(水体之水生木体之木,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土、水;以“水体”之木、土反侮转化甘土中之金、木克苦水中之木、土,是方用“补木壮土益水以制燥金”也。
脾虚“‘〈体〉五行中之木、土大虚并水弱,而金则亢,强克脾土五行之水、火、土及木”是病则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是方。按《经法“方证”图》示及医方药物用量:黄芪为君,太子参、制半夏、橘皮、炙甘草为臣,当归、白术为佐,升麻、柴胡为使,化苦除燥,治口干多饮、多尿,恶心呕吐之病。是方一君四臣二佐二使。
医案云:“糖尿病胃轻瘫多隐匿发病,自觉脘腹痞塞,食后加重,有的伴有恶心呕吐或顽固性便秘。由于素体阴亏,病程日久,脾胃失养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有呕吐;中焦气机不畅,故脘腹胀满;气阴两亏,亦可见大便秘结。补中益气汤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配橘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降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加用制半夏可开痞散结止呕;玄参【火中水】、麦冬【土中金】、生地黄【水中水】滋阴增液,润燥滑肠。综合全方以治本健脾为主,脾胃调和则脾胃气虚诸症状可自愈。”
从《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证图》分析病症、方义:则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木、土大虚并水弱,而金则亢,强克脾土五行之水、火、土及木,致因脾虚而口干多饮、多尿,恶心呕吐之“燥”症。黄芪为君:黄芪为火中土为母,扶助“土(我)体”之虚土。太子参、制半夏、橘皮、炙甘草为臣:太子参为木中土、制半夏为木中土、橘皮为木中木,承被克水“体”制之“土体”中之土、水;炙甘草为土中木,补扶“土(我)体”之虚木,经云:“承乃制,制则生化”矣。当归、白术为佐:当归为水中木、白术为水中土,被克肾水反侮“土(我)体”之金、水,使亢者、虚者收敛。升麻、柴胡为使:升麻为火中土、柴胡为金中木,以少量之“母”土、“子”木引路,扶助“土(我)体”大虚之土、木。此为脾虚夹实综合之症,治以补木壮土益水以制燥金之方药。
无闻居士戏言之:
以方解图者无中生有,以图读方者有亦是无;
有无大小凭机缘巧合,青红皂白侯同道评说。
HKC0207先生所言之五泻方:泻肝汤治惊“烦”不宁,泻心汤治心下“痞”满,泻脾汤治腹中“滞”胀,泻肾汤治心中“悸”动不安,而泻肺汤治胸中“烦”满,之“烦”字该如何解释?
感谢先生提示,使吾重新检视所填补的“痉”字是否为最合适?是否即为先生所言之“悸”字?还有其它更符合原著的字否?有鉴于此,致吾重读细读《辅行诀》与《伤寒论》,对两书所论述之病症再行仔细推敲,并重与家弟论证,力求所缺之字填补准确。
《经法图》圈外之五“症治”遗缺一字,造成此医古籍之缺憾。而《经法图》作为解释“汤液经法”的工具,作为解释“汤液经法”组方法则的结构模型,五“症治”如同五个模块,缺一模块就会严重影响该结构模型的正确使用。
无闻居士反复研读《辅行诀》与《伤寒论》,经从另一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去分析、去推敲此五字所要表述的到底是什么?终于明白此五“字”的原始含义是什么,它所要表述的是什么?
陶弘景在《辅行诀》之大小补泻汤方证对五脏虚实病症的表述中,用的最多的字是“烦”、“燥”、“痞”、“满”、“滞”、“惊”、“悸”、“恐”、“怒”、“悲”等字(张仲景之《伤寒论》中对方证所述雷同,如太阳病,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劢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亦如:烦躁、虚烦、燥屎、心下痞、心下悸等),其中“惊”、“恐”、“怒”、“悲”等为“七情”病症用字,那么剩下的“烦”、“燥”、“痞”、“满”、“滞”、“悸”六字表示的什么?是“病象”!是病症所产生的“病象”!无闻居士至此方明白:
《经法图》是以“病象”平判断“病症”进而“处方配药”的,中华医药先哲把“病象”放入“《汤液经法图》象”中,用以表达病症与方药之间之关系,《经法图》即是方症结构图是也。
诚如先生所言,“悸”,作为病象,也在此六字之内。但“悸”真的是病象吗?查《新华字典》:“悸,因害怕而心跳:悸栗(心惊肉跳),惊悸。”而隋·巢元芳之《诸病源侯论·风气诸侯》曰:“诊其脉,动而弱者,驚(惊)悸也。动则为驚(惊),弱者为悸。”因此,笔者认为,悸与惊同,“惊悸”二字同义,惊即悸,悸即惊,悸应归于“七情”病症用字,而不应归纳在“病象”中。如是,则剩余的“烦”、“燥”、“痞”、“满”、“滞”五字即是五“症治”所用“病象”之用字!如是,则所缺的字为“满”!经笔者把此字补入“大小补肺、泻肾汤”医方中进行验证,应该无误。
现把“满”字补入有关联的“小补肺汤”与“小泻肾汤”二医方中,顺便把二方证图贴出,以征先生之意,便于吾之纠错也。
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土中金】五味子【金中金】旋覆花【火中火】(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木中金】(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火中水】一分。若闷痛者,加细辛一分。咳痰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二【六】两;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为二【六】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解析:
肺虚则鼻息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