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清风明蟾 2016-06-08

龙舟竞渡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在这一天投江的楚国大夫屈原。

相传,百姓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争相划船在汨罗江上寻找。又怕鱼虾伤害了屈原的尸体,于是在船上击鼓以驱逐鱼虾。

但事实上,“龙舟”的起源远早于战国时代。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屈原自己的《九歌·湘君》中也写到“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古时杭州西湖一带,民间端午节举行娱乐性龙舟竟渡活动,《梦梁录》载,官府在西湖举办游船式竟渡,“龙舟六只,戏于湖中”,船上有“七圣”、“二郎神”等装饰,划船人戴“大花”、“卷脚帽子”、“穿红绿戏衫,像演戏一般”。这些龙舟也进行速度比赛,终点夺标。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叫做《晚霞》,详细描写了江南地区五月初五端午龙舟竞渡的场面,令人眼花缭乱。

五月五日,吴越间有斗龙舟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馀,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下临江水,险危欲堕。故其购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预调驯之,堕水而死,勿悔也。吴门则载美姬,较不同耳。

由此可见,在清代,端午的龙舟竞渡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而且用现在的话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演出市场,有了完整的产业链。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吃粽子

对于吃货们来说,任何节日,必须和“吃”搭上关系,才有存在的价值。对于端午而言,“粽子”是毫无疑问的形象代言人。但可能是我们的老祖先在这方面有些害羞。古代文人留下关于端午吃粽子的诗词还真是不多。最有名的倒是鼎鼎大名的唐明皇李隆基这首。看来,还是风流天子他老人家最懂得享受人生啊。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同样,相传楚国的人们担心屈原的尸体被河里的鱼虾吞噬,所以用菰叶包裹白米丢到汨罗江里,希望鱼虾吃饱了之后就不会再伤害屈原。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李隆基吃的应该也就是这种“大唐粽”。

到了宋朝,粽子的品种更多了,有了“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如今,端午吃粽子依旧是中国老百姓的爱好。粽子也有南北之争。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沐兰浴、艾草菖蒲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似乎特别喜欢端午节。他本人写端午的诗词就有好几首,涉及到许多端午风俗。今天,我们就这首《少年游》来谈谈两个端午风俗,一是“兰条沐浴”;一是“艾草菖蒲”。

“兰条荐浴“,其实就是“蓄兰沐浴”。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端午节用兰汤洗浴,可能与从汉代起,人们普遍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而兰花的高洁又恰恰有“除恶”的功效有关。

从科学角度而言,进入端午以后,随着天气炎热,各种蝇虫也活跃起来,传播病菌,各类流行疾病也随之高发。而民间“挂艾草菖蒲”,同样有着去虫害的功效。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清代《太平欢乐图》中端午卖菖蒲的男子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饮雄黄酒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除了“蒲酒”外,雄黄酒可能是端午节更著名的饮品。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当然,更多朋友们对于雄黄酒的认识,可能还是来源于《白蛇传》里那杯让白娘子现出原型的酒。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系五彩缕

澡兰香·淮安重午 【宋】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又称续命缕、续命丝、五彩缕等。

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斗百草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童斗草来。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端午也不仅仅是成人们的节日,孩子们在这个时候最喜欢玩的就是“斗草”。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斗草又分“武斗”和“文斗”。武斗比的是草的韧性,参加游戏的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文斗”则是《红楼梦》中的斗法,大家对花名、草名,对不上者位为输。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一时吃毕,大家吃茶闲话,又随便玩笑。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个人,满园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里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豆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豆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个剪儿一个花儿叫做‘兰’,一个剪儿几个花儿叫做‘蕙’。上下结花的为‘兄弟蕙’,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夫妻蕙’?”

《红楼梦》第62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诗词中的端午佳节

最后,送给大家一曲弹词开篇《汨罗情思》,祝大家端午小长假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